安徽省阜陽市第十五中學 李 普
視覺是人類認識和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對于顏色的辨別又是視覺的基礎方式之一,所以在各種語言中,表達記錄顏色的詞匯都是基本詞匯。漢語中有豐富的顏色詞體系,常用的有“白、黑、紅、黃、綠、藍、紫”等詞語,這些詞的基本義是描述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種色彩,在語言應用之初,都是中性詞匯,一般不具備色彩意義。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逐漸細化,對于一些事物或者現(xiàn)象開始表現(xiàn)出喜愛或者厭惡的情緒。由于顏色詞在漢語中使用頻率極高、組詞能力極強,在使用過程中,在特定的語境下或者作為構(gòu)詞語素與其他語素搭配組合中,部分顏色詞在理性意義的基礎上引申出了新的含義,開始具備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產(chǎn)物,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作為語言中的基石,詞語既有理性意義,同時又有色彩意義。理性意義又稱為概念意義,是指詞義中同表達概念有關的意義部分;色彩意義是指附著在詞的理性意義之上,表達人或語境所賦予的特定感受,包括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和形象色彩等。對于顏色詞而言,理性意義記錄的是自然界的一種客觀存在,色彩意義記錄的主要是人們映射于一類事物的主觀情感。中國古代對于顏色有正色和間色的區(qū)分,《論語·鄉(xiāng)黨》“君子不以紺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注釋“正色謂青赤白黑黃。青加黃為綠,赤加白為紅,白加青為碧,黑加赤為紫,黃加黑為緇,皆間色”,古人推崇正色,認為間色不夠莊重,這也體現(xiàn)了古人對顏色的不同態(tài)度。
顏色詞在構(gòu)詞上有描摹的屬性,由于人們主觀上對于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進而賦予顏色詞不同的情緒和畫面感,營造不同的氛圍。在漢語口語中,從顏色詞的形、光、感等不同角度出發(fā)傳達詞語代表的情感,例如,“鵝黃”“嫩綠”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柔軟、舒適的感覺,“土灰”“銀灰”帶來一種莊重、沉靜之感,“綠油油”“白皚皚”“紅艷艷”“黃燦燦”會有一種耀眼的光澤感,“灰蒙蒙”“黑漆漆”則讓人不自覺產(chǎn)生沉郁、壓抑甚至是恐懼之感。同樣,這些具備形象色彩的詞語也具有感情色彩,比如“紅艷艷”“綠油油”有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感覺,而“灰蒙蒙”“黑乎乎”則令人情緒低落。
語體色彩又稱文體色彩,主要指詞的運用場景,分為書面語色彩和口語色彩。從語體出發(fā),詞匯可以分為書面語詞匯和口語詞匯,書面語詞匯莊重典雅,口語詞匯則輕松可愛。對于顏色詞而言,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是伴隨語體色彩變化產(chǎn)生的,比如在以文言文記錄的古漢語文獻中,顏色詞較少賦予色彩意義,而且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如“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而在古白話文、雜劇、明清小說、現(xiàn)代小說等口語化的文字中,顏色詞開始有了明顯的色彩意義,并且出現(xiàn)了不少多音節(jié)詞,如“帽兒改綠,頂子飛紅(《王之春賦》)”。
詞語的感情色彩表達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喜愛、贊美或厭惡、輕視,主要包括褒義色彩、貶義色彩和中性色彩三種。在語言運用中,通過組詞或特定語境,顏色詞引申出感情色彩,表現(xiàn)出人們對客觀事物或揚或棄的態(tài)度。表達褒義色彩的如“綠色發(fā)展”“根正苗紅”“美白”等等,表達貶義色彩的如“黑五類”“白軍”“灰色產(chǎn)業(yè)”等等。
《說文解字》卷七(白部):“白,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薄夺屆罚骸鞍祝瑔⒁?。如水啟時色也。”在古代辭書中“白”的解釋表示一種色彩。從形象色彩的角度來看,白是純凈之色,也會帶來莊嚴或寂然的感受。杜甫《登高》中有“渚清沙白鳥飛回”,白色的沙灘,寫出了視野的開闊、自然的一覽無遺,也寫出了目之所極唯有白色,寫出了秋天的純凈和寂然。杜甫另外一首《月夜憶舍弟》中的“露從今夜白”,更是寫出了白色所帶來的寒冷之意:原本液態(tài)的露,從此夜開始,凝結(jié)成白色的霜,秋夜的冷寂溢出詩外。從感情色彩上看,傳統(tǒng)上認為“白”有純潔、素雅等象征意義,由“白”組成的詞具備的感情色彩出現(xiàn)很早,具備褒義色彩的詞語有“清白”“白璧無瑕”“潔白”“真相大白”等,如“則白道而冥窮(《荀子·正名篇》)”“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鞍住币惨瓿觥皼]有”的意義,在這個引申序列中,色彩意義逐漸由中性演變?yōu)橘H義,如,“白徒三十人奉車兩。(《管子·乘馬篇》)”,“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又白民(《北史·李敏傳》)”。這兩處主要指“沒有貴族身份”,沒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則帶有了明顯的貶義色彩。現(xiàn)代漢語中由“沒有”引申來的貶義詞更多,如“白說”“白卷”“白吃白喝”等。在近現(xiàn)代,“白”引申出政治上的反動意義,出現(xiàn)了“白色恐怖”“白匪”“白軍”等貶義色彩的詞匯。此外,通過對社會事件的理解加深,產(chǎn)生了“白眼狼”“白手套”等貶義色彩的詞匯。從語體色彩上看,“白”在口語中大多表示“徒然、空”的意思,“白忙活”“瞎白話”,有一種悵然若失、一無所得的失落感。
《說文解字》卷十(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黑”由本義引申出“隱蔽的”,再引申出“非法的”,形成了“黑道”“黑心”“黑社會”等詞語;一般表示職業(yè)的名詞加上“黑”便具有了明顯的貶義,如“黑中介”“黑導游”“黑司機”等。在古詩文中,“黑”的形象意義也十分鮮明。白居易《賣炭翁》中這樣描述賣炭翁的形象“兩鬢蒼蒼十指黑”,“黑”字既與賣炭翁從事的行業(yè)特征相關,又寫出了賣炭翁長期勞作的艱辛與苦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寫道“黑云壓城城欲摧”,云呈現(xiàn)黑色,寫出云之厚重、云之昏暗,遮天蔽日,直壓城池,足見戰(zhàn)爭之前的緊張、壓抑,以及面對這場戰(zhàn)事的軍士們嚴陣以待的莊嚴感。也是在李賀的詩中,“黑”也寫出不得志的下層之士的困窘,《野歌》中“麻衣黑肥沖北風”,處于困境之中的志士,身著黑色的麻衣,獨立于北風之中,盡顯蕭然落魄之貌。
《說文解字》卷十三(黃部):“黃,地之色也?!薄队衿罚骸爸醒肷病!薄兑捉?jīng)》:“天玄而地黃?!薄墩摵狻をV符》:“黃為土色,位在中央?!庇捎趯ν恋氐闹匾?,古代統(tǒng)治者對黃色偏愛有加,“黃色”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高貴的皇家專用色,古代皇帝的鑾儀、服飾和起居場所大多使用黃色,“黃袍加身”便是指當上了皇帝。由于秋冬植物葉子變黃失去了生氣,“黃”在口語中便產(chǎn)生了“結(jié)束了、完了”的意思,帶有消極意義,如“薛蟠聽了這話,又怕鬧黃了寶蟾之事,忙又趕來罵秋菱(《紅樓夢》)”?,F(xiàn)代漢語中,可能是受外語影響,“黃”產(chǎn)生了“象征腐化墮落,特指色情”的意義,如“掃黃”“黃賭毒”“黃色書籍”等等,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包S色”代指“色情”,這一意義的產(chǎn)生來源有兩處:一說受俄語影響,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中提到“黃色執(zhí)照”,譯者注解道:“帝俄時期,妓女要在警察局領黃色執(zhí)照?!币徽f為英語借用,如黃色新聞,英文作“Yellow Journalism”或“Yellow Press”。1929年出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收錄了這一詞條,指出在十九世紀末報紙發(fā)行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一股嘩眾取寵、聳人聽聞的新聞浪潮風靡美國,此類新聞被稱為“黃色新聞”。在1940年以后,“黃色新聞”語義的變異忽然加速,色情的主導含義得以迅速確立。久而久之,其原來多方雜陳的廣泛意義范圍逐漸萎縮,色情、淫穢之意則愈發(fā)凸顯。同時,其淫穢庸俗的含義波及到了其他文化領域,“黃色”在“黃色音樂”和“黃色電影”等領域里被極端狹隘地“色情化”使用,又進一步約定了“黃色新聞”的淫穢含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黃”的形象也是豐富的,漢樂府中寫道“焜黃華葉衰”,“黃”是秋天的顏色,時序變換,從春夏的綠到秋天的黃,展示的是生命流逝的過程,也是最后的生命活力。這里“黃”是生命歸于寂然的最后絢爛。而我們耳熟能詳?shù)亩鸥Φ摹督^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黃”是一種明麗的顏色,寫出了春天的躍動和歡快。作為不同的意象的修飾詞,“黃”的形象意義反差很大,這也可見顏色給人的感受與時節(jié)相適宜。
《說文解字》卷十三(糸部):“紅,帛赤白色。”本義指粉紅色、淺紅色。古代漢語用“赤”來表示現(xiàn)代漢語中“紅”這種顏色,《說文解字》卷十(赤部):“赤,南方色也。從大從火?!薄俺唷焙髞黼S著語言的發(fā)展演化逐漸被“紅”代替。由于“紅”色帶來的視覺沖擊比較強烈,漢族很早就在喜慶的場合用紅色背景,“紅”也因此產(chǎn)生了褒義色彩,如“紅星”“紅軍”“紅人”“紅心”“紅顏知己”等等。在古詩詞中,“紅”多是明麗的、溫暖的、讓人喜愛的色彩。一提到“紅”,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映日荷花別樣紅”,不由地撲面而來:六月的西湖,風姿綽約,縱展眼力,田田的荷塘上遍布紅色的荷花,絢麗熱烈,生意盎然。白居易《問劉十九》的一句“紅泥小火爐”,驅(qū)散了傍晚大雪將至的壓抑和嚴寒,“紅”與火相關,帶來溫暖的感覺。蘇軾吟詠《海棠》的“故燒高燭照紅妝”,雖不是直接寫海棠的美麗,但“紅妝”不止寫出了色彩的明艷,也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嚴妝的女子,艷麗奪目,引人注視,為此詩人唯恐錯過花期,秉燭觀賞。
《說文解字注》:“綠,帛青黃色也。”古代漢語用“青”來表示現(xiàn)代漢語中“綠”這種顏色?!墩f文解字》卷五(青部):“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薄熬G”是生命的顏色,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具有“象征環(huán)?!钡陌x色彩,如“綠色發(fā)展”“綠色蔬菜”。而在口語中,因為古代習俗的影響,見《元典章》卷廿九,“今擬娼妓各色分等第著紫皂衫子,戴著冠兒。娼妓之家長并親屬男子裹青巾”,產(chǎn)生了一個明顯貶義色彩的詞語“綠帽子”??谡Z中特別是網(wǎng)絡上也出現(xiàn)了動詞性的“綠”,指伴侶出軌。但在古典詩詞中,從色彩的感情和形象來看,“綠”是讓人心生向往的色彩,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綠樹村邊合”,可見村莊環(huán)境的清幽和生機:綠色的樹木圍繞村莊,形成合抱之勢,仿佛村莊就躺在綠色的海洋中,靜謐優(yōu)美,遠離喧囂與繁雜。村莊如此,居住此地的人也定是淳樸的、真誠的?!熬G”散發(fā)著幽靜的氣息,讓人不由得聯(lián)想著令人親切的鄉(xiāng)村風情。白居易的《憶江南》的“春來江水綠如藍”,把綠又再次提純至“藍”的程度,寒意消融的江南,春水上漲,綠色是蘊含著純凈、生機的色彩。
不同于典型的表音文字,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工具,其數(shù)量是有限的。據(jù)統(tǒng)計,常用的漢字約為3000個,而其中1500個漢字日常使用頻率超過百分之八十。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漢語發(fā)展至今,其詞匯量是異常龐大的,而且不斷有新詞產(chǎn)生,所以每個漢字特別是常用字都要求具備極強的組詞能力,顏色詞作為成詞語素,與其他語素結(jié)合成詞或者固定語素,產(chǎn)生諸多新的詞語,為記錄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服務。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交流過程中承載著需要傳達的態(tài)度和情緒。通過對不同顏色的感官描述以及對各種顏色的心理態(tài)度表達,顏色詞作為語素,其在組詞過程中豐富了表達方式,如由“紅”“白”組成的詞多為褒義,由“黑”“灰”組成的詞多為貶義。同時,由顏色詞組成的“abb”式詞語,多為口語用詞,如“黑乎乎”“白慘慘”“黃燦燦”等。
從常用顏色詞的色彩意義來看,他們的感情色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與本義直接關聯(lián)的往往都屬于中性色彩,從一個角度引申出褒義色彩,而從另一個角度引申可能產(chǎn)生出貶義色彩。有限文字通過排列組合產(chǎn)生無限意義是漢語之美的重要體現(xiàn),顏色詞產(chǎn)生的色彩意義讓語言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富于趣味。關于顏色詞的色彩意義,需要正確地看待,在鼓勵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要尊重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避免濫用、誤用,我們應該維護語言的規(guī)律性。
當下,文化自信應是每個中國人都要具備的,自信是來自于對自己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自知。了解不同顏色的詞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意義以及在時代變遷中意義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中對溫柔敦厚審美的秉承,委婉含蓄地表達我們的情感和對美與善的不懈追求。不管世界文化多么紛繁多樣,對顏色詞的意義存在多么大的差異,我們也能用兼容并蓄的心胸、用堅定的文化信心去面對,找準自己的定位,自信地面向未來。
聚焦顏色詞,了解詞意背后的文化及發(fā)展衍變的歷程,探知其背后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心理,有助于個人提升語言交際表達的能力,更有用助于欣賞漢字之美,理解其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