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沙江中心小學 曾清嬌
當今社會是廣泛聯(lián)結、包容交互的社會,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使人更輕松地融入群體,并且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同口語交際能力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從小學階段,教師就要重視口語交際的教學與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口語表達和與人溝通的技巧,讓學生順利成長為善于溝通、人際交往良好的人。
口語交際是聽話、說話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的應用,它本身就是學生適應交流溝通所需要的一種實用能力?;邮浇虒W能夠很好地適應口語交際的訓練需要,同口語交際相結合,讓學生在互動中進行表達,在溝通中實現(xiàn)互動。
互動性教學能夠提高課堂的活躍度,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享受探索和學習的樂趣,豐富多樣的互動場景也能讓枯燥的能力訓練散發(fā)生機,這對剛開始學習語文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能夠充分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愛上學習,享受學習,以輕松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從而更容易接受口語交際的訓練。
口語交際能力的高低是要在真實的互動溝通中完成試煉的。在真實的互動中,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自身交際能力的水平高低,只有學生開口與人交流,才能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這個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其中就是互動教學對口語交際提出標準的過程,學生明確了標準,才能更好地提升能力,讓能力提升至標準之上,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知道如何做。
口語交際教學一方面是為了鍛煉低年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為之后的寫作教學作鋪墊,讓學生養(yǎng)成表達和挖掘素材的習慣。因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學習語文,識字量不多,掌握的表達技巧和經驗也比較淺,對于這時期的學生而言,無論是挖掘可以表達的內容,還是將想說的內容完整表達出來,都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位于小學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也還沒有完成轉換,進入到一個成熟的階段。這些因素都為口語交際的實際教學帶來了困難。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將教學活動同學生接觸最多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學習并完成訓練,這樣一來,學生配合教學活動的可能性就更大,而且熟悉的場景能夠刺激學生內心的生活記憶,學生更容易“開口說話”,從熟悉的場景里也能尋找出更多學生自身希望和愿意表達的東西。實際上,如果要求一個低年級的學生在口語交際中闡述一些深刻的道理或者理論性的東西,這是很困難的,因為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想深度都達不到應有的標準,但如果是讓學生通過口頭表達來描繪一些親切可知的生活情景、日常小故事,這樣就符合學生實際,利于學生跟著教師的引導來完成可行的任務,促使學生真正有能力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口語交際主題“請你幫個忙”時,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板書,將“請你幫個忙”這一主題展示給學生,然后向學生提問:“小朋友們生活中有沒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如果有,那是在什么情景下呢?”除了讓學生自己思考這一問題,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與同桌、前后桌的學生一起討論,或者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分享,討論是為了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在一個討論小組中,一個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有可能引起其他學生的相關思考,這是小組間的交互影響作用。討論過后,學生對于這一主題已經挖掘出一些相關的生活場景了,這時教師可以選擇一到兩位學生上到講臺上來分享自己的小故事,將小組的交互作用擴大到整個班級,讓學生在正式的口語交際訓練開始前能夠喚醒記憶中的一些相關生活片段,為之后的口語交際訓練作鋪墊。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帶著學生對本堂課的口語交際主題進行分析,讓學生提出在請求他人幫助時,哪些表達是必要的,哪些表達是可以使用的,如禮貌用語、打招呼、介紹當前情況、闡明自己需要獲得什么幫助等等。經過之前的鋪墊,在后續(xù)的分析中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實際經驗更快地得出答案,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口語交際的訓練中來。
互動教學的目的是產生教學共振,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那么,適當、準確的教學評價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教學中,互動教學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評價也是一樣的,可以分為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間的評價反饋。由于低學段的學生學習能力還不成熟,學習經驗也比較有限,相應的,其評價素養(yǎng)也就不夠成熟,因此,在低學段的教學評價中,應科學合理地進行師生互評,尤其以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反饋為主,其他評價形式為輔。其中,教師要起到更加突出的引導作用,以提高學生的評價質量,讓學生在評價中真正獲得幫助,從而在后續(xù)的學習中能夠進行自我修正,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口語交際素養(yǎng)。另外,評價除了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以外,還能刺激學生勇攀高峰。低學段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是非常在意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評價,因此會根據教師的評價內容進行自我調整,爭取在下一次表現(xiàn)中更加出色。也正是如此,教師更要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公正地評價學生,同時要讓學生知道應該“怎么做”,發(fā)揮評價對學生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口語交際主題“打電話”時,教師先針對“打電話”這一主題進行情境分析,總結“打電話”所包括的各步驟,如“打招呼——自我介紹——闡述主題或事件——總結語——說再見”??偨Y了步驟之后,教師就可以設置幾個簡單的情境,讓學生依照這些步驟進行嘗試,兩個學生各選一方角色,共同完成一場完整的“打電話”。完成后,教師先讓兩位學生互相談談對方的表現(xiàn)如何,作為對話的另一方,是否覺得對方的表達合理、得體,是否能從對方的表達中明白對方想表達的內容,接著再讓其他學生評價兩位學生說得好不好,誰說得更好。最后,教師可以對兩位學生進行公正、中肯的評價,同時注意鼓勵學生,肯定學生上臺表達的勇氣,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評價完之后,教師還可以再邀請一到兩組學生再次進行口語表達的嘗試,重復以上步驟,等這一輪的練習和評價結束后,教師再對大家的表現(xiàn)進行總結,并帶著學生一起總結,除了之前介紹的基本步驟外,在打電話時還要注意什么,如果面對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沒聽清對方所說的內容時,應當如何處理,等等,讓學生不僅能夠知其不足,還能知道如何改進,在之后的訓練中規(guī)避類似的問題。再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口語交際“做手工”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組成小組,并為學生們準備幾個簡單的手工教學影像資料。學生則需要準備好彩紙、彩筆、雙面膠以及一些手工用具。每個小組需要依照教師的指令,跟隨視頻教學完成相應的手工作品,每個成品都要標記上小組的序號。所有影像資料播放完畢,教師可邀請各組展示本組的手工成品。通常教師會為學生們準備手工立體青蛙、千紙鶴、五角星、小船等。由于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彩筆等手工用具,小組完成基本的手工折疊后會根據作品的類型涂上好看的圖案。或為小船寫上船號;或在小星星上畫上各種顏色的小星星;或給綠色的小青蛙穿上花衣服……經過學生們的加工改造讓各組的作品變得豐富多樣,同時小組在介紹自己本組作品的時候要做基本的講解,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鍛煉了動手能力,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而在講解的時候又充分發(fā)揮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其他小組的學生作為作品的評論員可從作品的后期創(chuàng)作以及講解員的講解情況兩個角度進行評價。而評價者也在組織評價語言和表達的過程中,鍛煉了口語交際的能力。通過此過程的互動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反饋機制,被評價小組也能夠從評價者的評價中總結自己作品以及作品表述中的不足,有助于下一組講解員在講解中改進表述方式,突出本組的作品創(chuàng)意,從而讓評論員們發(fā)現(xiàn)作品的創(chuàng)意用意,更加接納作品的創(chuàng)作改造,進而使小組獲得較高的評價。教師在此過程中要不斷的引導學生,注重語言表述的邏輯性和連貫性,鼓勵學生大膽評價,給小組講解員打氣。同時,教師也要多多關注評價者所評價內容有效性,要讓學生們感受到,相比于手工作品,教師更關注的是大家的口頭語言表述能力,明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促使學生們在評價和講解的過程中,注意表述方式、表述順序等內容,總結自己表述的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不斷完善自我表達能力,從而讓學生們經過此次手工活動后,不僅學會了幾種簡單的手工折紙,更是讓學生們學習到如何才能夠實現(xiàn)有效表達,怎樣才可以提高口語交際質量。
口語交際是非常靈活的教學內容,它訓練的是學生的思維和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因此,絕不能將口語交際簡單等同于背稿、演講。甚至有些學生由于害怕即興發(fā)言或過度緊張,就在表達前先寫好底稿,待發(fā)言時再逐字朗讀或背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雖然,在口語交際的練習中,學生可以利用紙和筆記錄一些要點,以免遺漏,但這種記錄絕不是逐字寫稿。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師更不能簡單地讓學生學習甚至背記范文,自主思考和信息的搜集與整理才是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部分,先經過思考才能出口成章,如果輕視甚至跳過這些部分的訓練,那么口語交際的教學就是生硬的、無意義的,對學生的幫助也就十分有限。正確的做法是,教師要在幫助學生把握主題的前提下,充分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靈活思考,掙脫范文、模板的束縛,思考自己所思考,表達自己所欲表達,這樣才能讓口語交際的訓練更具靈活性,真正為學生帶來幫助。這時,互動教學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凸顯教學的靈活性,互動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當學生在某一個場景進行表達時,教師既可以作為對話的一方同學生進行互動表達,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也可以通過調整、完善情境來為學生的表達增加一些“變數(shù)”,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訓練中保持思維的活性,在思考中表達,在表達中思考。
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口語交際主題“圖書借閱公約”時,當學生完成了“圖書借閱公約”的整理和設計后,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小情境,讓學生向教師提出“圖書借閱公約”的實施申請,從而使學生需要同教師進行一場一對一的口語交流。教師先向學生說明交流的流程,帶著學生分析在交流過程中需要闡述哪些內容,需要事先做好哪些準備,如開場白的設計、介紹“圖書借閱公約”中的各條例內容和實施原因,并要求學生對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作出即興的回答。教師先給予學生十分鐘的準備時間,讓學生整理思緒,并且可以記錄一些基本要點,即打草稿,但同時也要提醒學生不要過度依賴草稿,草稿無法回答教師在對話中提出的問題。學生準備完畢后,教師就可以邀請學生開始口語交流的訓練,在對話中教師要注意聆聽學生的表達內容,并針對學生表達不夠清晰的地方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在回答中發(fā)現(xiàn)自己表達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完成一場有理有據的完整闡述。
總而言之,在小學低年級的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開口去表達,養(yǎng)成表達的習慣,培養(yǎng)表達的興趣,形成辯證、發(fā)散思考的靈活思維,讓學生成為人格健全、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