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顏
(貴港市平天山林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貴港 537100)
馬尾松套種觀光木是現(xiàn)代林業(yè)發(fā)展中提出的一條新思路,二者間的生長特性適合混合種植,能夠有效改善馬尾松幼林純林的生態(tài)效益差的問題。馬尾松套種觀光木,不僅是兩種樹種的結合種植,也是林業(yè)技術的改進。所以,分析馬尾松套種觀光木的不同營林技術下的生長效果,進而選擇最優(yōu)的馬尾松幼林套種觀光木的種植方案,對促進林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馬尾松是我國綠化造林主要應用樹種,適合在南方地區(qū)種植推廣。馬尾松的主要特點為生長速度快,具有速生林的特點,同時馬尾松的經濟價值也非常好,屬于優(yōu)質木材。但是,在馬尾松的種植研究過程中,相關專家指出,馬尾松生長中容易出現(xiàn)病蟲害問題,抗御火災能力也較弱。所以,在現(xiàn)代馬尾松種植過程中,很少采用純林種植方式,采用混交造林和套種的方式,可以增強馬尾松林地抵抗力。
觀光木是一種木蘭科單種屬常綠喬木,由于野生資源稀少和種群數量不斷減少,被列為國家珍稀瀕危二級保護植物。觀光木的利用價值也非常高,可用做家具制造及建材生產等領域。同時,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
馬尾松林地套種觀光木是林業(yè)專家提出的重要思路,二者的套種并非隨意搭配,而是具有切實的可行性。
第一,馬尾松套種是其營林造林的必然需求。馬尾松本身的抗病蟲災害能力較弱,如果采用純林營林易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林業(yè)災害。而觀光木的幼林具有抗病蟲害能力強的特點,生長性較好,二者套種可以實現(xiàn)雙贏。另外,觀光木本身也具有耐蔭特點,不害怕馬尾松的遮擋影響,同樣可以實現(xiàn)良好的生長。
第二,馬尾松套種觀光木也可以提升美觀性。借助觀光木的體態(tài)特征,二者實現(xiàn)相互搭配,營造了良好的造林景觀。
本文研究不同套種情況對生長效應的影響,在貴港市平天山林場進行相關試驗。平天山林場海拔500 m,坡度20°~25°,土層厚度>20 cm,年平均氣溫215℃、年平均日照時數1 631~1 748 h、空氣相對濕度80%、降水量1 600 mm、無霜期353 d,選擇海拔500 m,坡度20°~25°,土層厚度>20 cm 的土地作為試驗地點。
在本次試驗中,同一坡面位置處選擇一地塊進行馬尾松幼林套種試驗,該地塊設置標準面積為400 m2、設置3塊規(guī)格相同的地塊,套種馬尾松和觀光木,馬尾松選擇改良種的一年幼木,以下是本次試驗3種不同情況的處理方法。
2.2.1 JG處理方法
對馬尾松幼林進行疏伐后套種觀光木。要求疏伐中控制馬尾松幼林的密度,本次試驗疏伐馬尾松數量在1 500株/hm2左右。觀光木的套種行距為4 m×4m。套種過程中,要求觀光木的種植穴規(guī)格為50 cm×50 cm×30 cm。
2.2.2 MG處理方法
該處理方法是在不進行疏伐的情況下套種觀光木,套種的株行距同樣為4 m×4 m、套種完畢后,對于觀光木距離較近且生長態(tài)勢不良的馬尾松進行疏伐,以提升觀光木的生長性,套種過程中種植穴規(guī)格為50 cm×50 cm×30 cm。
2.2.3 采用CK處理方法
該處理方法是馬尾松純林種植方法,在培育過程中,不進行疏伐,也不套種觀光木(與前面CK 定義不一致)。而在種植中,要求進行統(tǒng)一的種植管理,每年進行兩次除草,其中5月1次,8月—9月1次。
本次研究中設置3 個不同林地,分別以3 種方法進行馬尾松種植,在試驗過程中,試驗人員對不同套種情況下,林地馬尾松和觀光木的生長密度、胸徑、樹高、冠長以及冠幅進行了調查,同時總結了不同處理方式對林分結構、對造林觀光木生長情況以及對馬尾松生長情況的統(tǒng)計。
2.3.1 不同處理方式下林分結構的影響統(tǒng)計
(1)通過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采用JG處理方式后,馬尾松和觀光木的林分結構有所不同。在JG處理地塊,馬尾松的植株密度為1 500 株/hm2、平均胸徑為12.9 cm、平均樹高為11.7 m、枝下高度為5.76 m、冠幅為2.72 m、冠長為5.94 m;觀光木的植株密度為577 株/hm2、平均胸徑為5.29 cm、平均樹高為5.11 m、枝下高度為0.45 m、冠幅為2.02 m、冠長為4.66 m。
(2)采用MG 處理方式后MG 處理地塊,馬尾松的植株密度為1 843 株/hm2、平均胸徑為11.4 cm、平均樹高為11.2 m、枝下高度為7.17 m、冠幅為2.02 m、冠長為4.66 m;觀光木的植株密度為545 株/hm2、平均胸徑為4.47 cm、平均樹高為5.05 m、枝下高度為0.54 m、冠幅為2.54 m、冠長為4.03 m。
(3)采用CK處理地塊馬尾松的植株密度為2 412株/hm2、平均胸徑為10.6 cm、平均樹高為10.9 m、枝下高度為7.31 m、冠幅為2.10 m、冠長為3.59 m。
2.3.2 不同處理方式對觀光木的影響
本研究中,調查了不同處理方式對觀光木的生長狀況影響。主要對觀光木的造林成活率、造林保存率、現(xiàn)存數量、平均胸徑以及平均樹高進行了統(tǒng)計和對比。
(1)采用JG 處理方式后,觀光木的造林成活率可以達到93.6%、造林保存率可以達到92.3%、現(xiàn)存株數為577 株、平均胸徑為5.29 cm、平均樹高為5.11 m。
(2)采用MG處理方式后,觀光木的造林成活率可以達到95.2%、造林保存率可以達到87.2%、現(xiàn)存株數為545 株、平均胸徑為4.47 cm、平均樹高為5.05 m。
2.3.3 不同處理方式對馬尾松積蓄影響
在本次研究中,統(tǒng)計了不同處理方式下,馬尾松和觀光木的林分積蓄情況,主要調查指標包括現(xiàn)存株數、單株材積、單位面積蓄積。
(1)采用JG 處理方式后馬尾松現(xiàn)存株數為1 500 株/hm2、單株材積為0.0754m3、單位面積蓄積為113.040 9 m3/hm2;觀光木現(xiàn)存株數為577 株/hm2、單株材積為0.007 1 m3、單位面積蓄積為4.080 3 m3/hm2。
(2)采用MG 處理方式后馬尾松現(xiàn)存株數1 843 株/hm2、單株材積為0.0575 m3、單位面積蓄積為105.972 5 m3/hm2;觀光木現(xiàn)存株數為545 株/hm2、單株材積為0.005 4 m3、單位面積蓄積為2.966 2 m3/hm2。
(3)采用CK 處理方式后馬尾松現(xiàn)存株數為2415 株/hm2、單株材積為0.0489 m3、單位面積蓄積為118.145 m3/hm2。
通過上述數據的對比分析,可以準確了解到3 種不同的種植方法下,馬尾松幼林的生長情況,同時也可以了解到觀光木的生長情況。
在進行林分結構統(tǒng)計分析過程中發(fā)現(xiàn),采用JG處理方式與MG處理方式相比。除了種植密度相對較低,在樹木胸徑、樹木高度、冠幅以及冠長等多項馬尾松生長指標中都是更加優(yōu)良。其中胸徑平均值增大1.5 cm、樹高平均值增高0.5 m、冠幅長度增加了0.27 m、冠長增加了1.81 m。而植株密度相對比較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JG處理方式實施過程中,采用了疏伐管理的方式,從而造成了密度減小的現(xiàn)象。所以,通過對比可以得出,采用JG 處理方式之后,馬尾松套種觀光木的生長效果相對比較好。
另外,通過JG 處理方式和MG 處理方式分別對比CK 處理方式也可以發(fā)現(xiàn):采用套種種植方式的馬尾松生長狀態(tài)全面優(yōu)于不套種情況。其中JG 比CK 處理方式的樹木胸徑大2.3 cm、MG比CK處理方式的樹木平均胸徑大0.8 cm;其中JG比CK 處理方式的樹木高度大0.8 m、MG 比CK 處理方式的樹木平均高度要高0.3 m。通過兩項技術對比指標可以驗證,套種觀光木的馬尾松生長態(tài)勢要絕對優(yōu)于不套中觀光木種植方式。另外,從冠幅和冠長度比較而言,也是套種方式的效果更加優(yōu)良。
在對比過程中,針對觀光木的生長情況進行了對比,在觀光木生長過程中,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現(xiàn)存株數是主要的保存模式。在觀光木的生長分析過程中,針對JG 和MG 兩種種植方式的觀光木生長情況進行了對比[1]。
(1)在造林成活率指標對比中,JG 處理方式下的觀光木成活率為93.6%、而MG 處理方式下的觀光木成活率為95.2%,MG的造林成活率較高。
(2)在造林保存率指標對比中,JG處理方式下的觀光木成活率為92.3%、MG處理方式下的觀光木成活率為87.2%,很明顯,JG的保存率相對較高。而綜合成活率和保存率兩項技術指標之后,發(fā)現(xiàn)還是JG處理方式的觀光木生長態(tài)勢更好。
(3)在造林指標分析過程中,JG 處理方式下的觀光木平均胸徑達到5.29 cm、MG 處理方式下的觀光木平均胸徑達到4.47 cm,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JG 處理方式的觀光木生長更優(yōu)[2]。
(4)在造林指標分析過程中,JG 處理方式下的觀光木平均高度達到5.11 cm、MG 處理方式下的觀光木平均高度達到5.50 m,此項中MG處理方式更優(yōu)。
通過3項數據的對比,有兩項數據都是JG 處理方式相對占優(yōu),所以可以得出結論采用JG處理方式后的觀光木種植效果更加明顯[3]。
在本次試驗研究統(tǒng)計過程中,針對馬尾松積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統(tǒng)計,通過馬尾松的積蓄情況,對比分析馬尾松的實際驗證情況,對于馬尾松的生長效果研究也有重要的作用。
(1)在本次對比過程中,針對馬尾松的單株材積和單位面積蓄積進行了數據對比。其中JG處理方式之后,馬尾松的單株材積能夠達到0.075 4 m3、單位面積蓄積為113.040 9 m3/hm2;經過MG 方式處理之后,單株材積為0.057 5 m3、單位面積蓄積為105.972 5 m3/hm2,而采用CK 方式進行馬尾松種植,單株材積為0.048 9 m3、單位面積蓄積為118.145 0 m3/hm2。通過3 種樹木的數據對比發(fā)現(xiàn),JG 種植處理方式的單株材積更高,證明樹木的經濟效益也比較高[4]。
(2)在本次對比中,針對觀光林的林分蓄積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其中JG方式處理之后觀光木單株材積為0.007 1 m3、單位面積蓄積為4.080 3 m3/hm2;采用MG 方式處理,單株材積為0.005 4 m3、單位面積蓄積為2.966 2 m3/hm2。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采用JG 方式的觀光林成材效果更加良好,促進了馬尾松的成材率[5]。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采用3種不同的林業(yè)處理方式,針對馬尾松套種觀光木的生長效應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采用JG(套種觀光木,進行疏伐)管理方式的馬尾松生長效果最為良好。在試驗對比中,發(fā)現(xiàn)采用該種植方式,馬尾松平均胸徑、平均樹高、冠幅大小、觀光木成活率都優(yōu)于其他兩種方式。所以,在日后的馬尾松種植過程中,建議采用JG 的套種方式,可以提升馬尾松和觀光木的生長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