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玲
(甘肅省莊浪縣第一小學)
要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fā),從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進,做好課前預習、設置多元內容、重視鞏固練習、加強錯題訓練,促進“雙減”背景下學生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高效開展科學教學。
在當前“雙減”政策下,教師必須重視課前預習。只有課前預習的高效,才有可能打造出課堂教學的高效。但是受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影響,部分教師仍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直接把要學習的內容拋給學生,導致學生不重視課前預習,認為預習不外乎就是把學習內容提前讀一遍、看一遍,然后等待教師的課堂講解。如果教師課前指導學生采取恰當的方法進行預習,讓學生從預習中掌握基礎知識,并通過思考獲得新知識,那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有了保障。例如,在教學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以下統(tǒng)稱“教材”)六年級上冊“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先從宏觀上了解水中的魚類、藻類等知識,再結合細小的微生物知識打開學生的視角,讓學生了解到宏觀世界以外的微觀世界,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以完成知識儲備,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后續(xù)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奠定基礎。這種課前預習是實用的,保證了高效課堂的順利進行。當然,課前預習不僅僅包含了對于知識的預習,還可以結合教師設計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如在水中能觀察到哪幾種微小的生物?它們是什么樣的?通過問題的引導促進學生不斷地思考,進而感受到預習帶來的促進作用。
教師還應該設置多元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習視野,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我們的地球模型”時,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播放地球的影像資料,同時結合先進的3D地球模擬器,帶領學生感受地球上的各種自然風光,了解各地的不同氣候。教師還可以結合地球儀讓學生觀察與思考,了解地球的結構,或者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生動的教學和科普資料,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多元的教學內容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對課堂教學內容更感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部分家長熱衷于讓孩子參加一些輔導班,以至于片面地認為小學階段應該注重難題、偏題,做題時更注重量,而忽略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半p減”背景下,學生更應該重視鞏固基礎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進行基礎的鞏固練習。例如,在每個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建立一個學習知識的備忘錄和展示板,可以是科學知識的積累本,讓學生對自己喜愛的科學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可以是學生自己制作的知識卡片或者小貼士;還可以是一份自然科學小報告;等等。通過這些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總結與思考,完成知識結構的優(yōu)化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從而形成完善的科學知識體系。學生對于基礎的練習是尤為重要的,缺少了基礎知識體系的構建,很難實現整體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結合一系列的任務布置和課堂環(huán)節(jié),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在鞏固基礎知識時,教師還要提升復習的趣味性,通過闖關設計、題目彩蛋等調動學生的復習熱情,最終提升知識的掌握能力,成為“基礎知識小達人”。
注重錯題訓練,有助于幫助學生找出學習薄弱環(huán)節(jié),突出學習重點,使學習更有針對性。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練錯題,包括找出錯因、重新解答、相似題目再練習等。學生在做練習題時難免會出錯,此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整理能力和糾錯習慣,要求學生準備一本錯題本,專門記錄自己在學習中出現的各種錯題。在錯題本的使用過程中,不僅需要把錯誤的題目重新抄錄下來,還要用不同顏色的筆做好標注,寫清錯誤的原因,同時更正正確答案,做好記錄和總結。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幾道類似的題目訓練,做到舉一反三,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圍繞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突破,避免平均用力,這樣不會耗費大量的練習時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同時能夠彌補學生科學知識的漏洞,夯實學習基礎。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更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著重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學習,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