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鵬,徐 理
(新余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江西 新余 33800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數(shù)十次在不同的重要講話和重要場合中強調要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簡稱“四史”),深刻闡發(fā)了 “四史”學習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的基本邏輯。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fā)《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四史”學習教育是高校加強政治引領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先后對在全國高校師生和全社會中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作了進一步安排部署。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進一步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高校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加強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既是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需求。
“四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是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新時代對大學生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源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守正創(chuàng)新,立足于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奮斗實踐,孕育于中華民族史學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jù)、實踐基礎和文化源泉。
馬克思主義者是善于學習歷史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對歷史問題高度重視,注重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推動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發(fā)展。馬克思對歷史科學的興趣和追求貫穿其畢生的研究生涯,認為自己所學的法學專業(yè)只是“排在哲學和歷史之次當做輔助學科來研究”[1]。通過對早期古希臘羅馬史到近代歐洲史和世界史的研究,馬克思從紛繁蕪雜的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找到發(fā)展的主線和趨勢,發(fā)現(xiàn)兩大歷史規(guī)律,為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立打下了堅實基礎。恩格斯指出:“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盵2]他認為群眾的歷史才是真正的歷史,駁斥了唯心主義嘲弄歷史、杜撰天國史的錯誤行為,并且從原始社會史、基督教史、德國農(nóng)民運動史研究中尋找歷史答案,為指導各國工人運動和無產(chǎn)階級政黨工作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指導。列寧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善于學習、研究和運用歷史,指出歷史具有深化認識、經(jīng)驗教導和預察未來的功能。他認為,工人革命應當“以詳細研究俄國歷史和現(xiàn)實為基礎”[3],只有這樣才能弄清和解決革命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革命斗爭策略。他駁斥了俄國民粹派理論忽視歷史、只重情緒的錯誤觀點,同時,他認為要透徹說明無產(chǎn)階級專政問題,就“必須知道這個問題的歷史”[3]。他從法國巴黎公社起義和俄國1905年革命歷史中尋找答案,對無產(chǎn)階級專政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使俄國無產(chǎn)階級專政獲得歷史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歷史科學的論述,生成了大學生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的理論源泉。大學生通過“四史”學習,“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xiàn)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不斷交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4]。
在百年征程中,黨的偉大之處不僅體現(xiàn)在取得的巨大成就上,也表現(xiàn)在注重從歷史中總結經(jīng)驗、尋找啟迪和汲取智慧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過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盵5]23-24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建黨以來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jīng)驗教訓作出系統(tǒng)總結,為召開黨的七大創(chuàng)造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充分條件,統(tǒng)一了全黨思想,凝聚了全黨力量,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由于面臨社會建設的艱巨任務,加之社會主義建設經(jīng)驗不足,黨注重學習和借鑒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jīng)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取得了偉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認為“歷史上成功的經(jīng)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jīng)驗、失敗的經(jīng)驗也是寶貴財富。這樣來制定方針政策,就能統(tǒng)一全黨思想,達到新的團結?!盵5]103他主持起草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了建國以來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指明了社會主義事業(yè)和全黨工作前進的方向。江澤民指出總結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的歷史經(jīng)驗,“可以長久地教育、激勵今人和后人,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干得更好?!盵5]131胡錦濤指出,在深刻變化的國際局勢中,更應該加強重視歷史知識的學習,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比較中了解國情、了解規(guī)律、了解大勢,才能“增強歷史的主動性,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局面?!盵5]145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學習“四史”上升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的戰(zhàn)略高度。加強“四史”學習,不是為了躺在過去的歷史功勞簿上自我陶醉,而是為了啟迪思想、武裝知識、提高本領,正確認識黨情和國情,探究歷史規(guī)律,在統(tǒng)籌“兩個大局”中提出因應的戰(zhàn)略策略,“站在歷史的深厚基礎上更加堅定地走向未來”[6]。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體現(xiàn)了我們黨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的自信和擔當。
中華民族一向注重記述、傳承、研究和借鑒歷史,展現(xiàn)了高度的歷史自覺。中國古代高度重視治史,正如唐代劉知幾所述:“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7]《詩經(jīng)·大雅·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告誡商朝應該吸取夏朝的歷史教訓;先秦時期,就有“左史記言,右史記行”的傳統(tǒng),《尚書》《春秋》《國語》等記錄了大量的歷史敘事;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在上古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三千多年歷史演進中見盛觀衰,總結歷史成敗興盛的經(jīng)驗教訓;唐代《貞觀政要》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指出以歷史為教訓,能夠知道朝代興亡更替的規(guī)律,在歷史中尋找治國安邦的啟示;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稱“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強調把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提升治國理政能力;南宋史學家呂祖謙稱“觀史當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8],認為通過學習歷史,在具體歷史環(huán)境中分析問題,能夠鍛煉處世應變的能力,對個人的學問和知識都大有益處。因此,新時代對大學生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是新時代語境下對中華民族史學傳統(tǒng)的傳承和弘揚。
大學生處于“三觀”樹立的拔節(jié)孕穗期,尤其需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開展“四史”學習教育能夠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需要,對筑牢理想信念、樹立正確歷史觀、汲取歷史智慧具有重要意義。
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的安身立命之所、精神寄托之柱和奮斗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fā)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9]作為意志行為的精神之“鈣”,理想信念不會憑空產(chǎn)生和輕而易舉堅守?!袄硐胄拍钍窃跉v史、政治和文化三大因素的作用下生成的”[10]。從社會發(fā)展維度來看,歷史因素在理想信念的生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理想信念在歷史坐標中培育,才會產(chǎn)生更加深厚的認知力量?!八氖贰背浞终宫F(xiàn)了黨的拼搏奮斗歷程、新中國由弱變強的艱辛探索、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生活、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蘊含著對大學生思想引領的豐富元素,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科書。通過“四史”教育,引導大學生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國與世界、艱辛與輝煌的時空對比中深刻認識紅色政權、新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在思想根源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生通過學習“四史”,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廣闊發(fā)展舞臺和強大的前進定力,堅定道路自信;通過學習“四史”,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堅定理論自信;通過學習“四史”,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chuàng)造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堅定制度自信;通過學習“四史”,深刻認識到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堅定了文化自信。
當前社會各種思想、觀念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趨勢日漸明顯。受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歷史虛無主義隱秘地使用暗度陳倉、斷章取義、重復炒作等手段,編造和散布虛假的歷史信息,以極端、消極、片面的歷史敘事抹黑黨史人物,否定黨的革命史,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虛無主義混淆歷史事實,割裂歷史的紐帶,與“四史”史實及人民對黨和祖國的感情、認知背道而馳。大學生在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中容易失去方向和動力,導致其歷史認知不清晰、選擇迷茫、信仰動搖。這挑戰(zhàn)了現(xiàn)有的青年歷史教育格局,影響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1]“四史”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在史料選擇上做到真實、準確,堅持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是辨明和駁斥歷史虛無主義歪曲觀點的絕佳清醒劑。通過“四史”教育,可以增加大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厘清“四史”發(fā)展的脈絡,幫助大學生在大歷史格局中把握歷史的主流和主線,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中把握歷史發(fā)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充分利用影像、文字、書籍等珍貴史料,還原歷史事件,再現(xiàn)歷史過程,識別歷史虛無主義的具象樣態(tài)和存在方式,用史實和事實揭開歷史虛無主義的謊言。
培養(yǎng)人、塑造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大學生正處于苦練本領、增長才干的階段,需要知行的良性互動,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高校開展“四史”教育,就是把“四史”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宏觀層面上,“四史”蘊藏著深刻的建構力量,將大學生置身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大歷史格局中思考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歷史視野?!八氖贰彼嫷臍v史視野讓大學生看到黨和國家的偉大成就,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歷史進程的整體脈絡,看到人民利益的前進方向,切實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深化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懷。歷史視野催發(fā)歷史使命感,將個人命運、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將個人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機結合。微觀層面上,一代又一代的共產(chǎn)黨人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復興,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奮斗。他們的感人事跡和精神品格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激起大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引導他們在學習中國共產(chǎn)黨的精神譜系和先進榜樣的事跡中繼承愛國奮斗基因。從“四史”教育中,引導大學生立大志,肩負歷史賦予的時代責任,做真正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明大德,胸懷愛國之心,把個人“小我”融入祖國“大我”;成大才,扎實打好學業(yè)基礎,在知行合一中不斷增強本領;擔大任,敢擔當、能擔當,聚焦主責主業(yè)、攻堅克難,立足基層崗位建功立業(yè)。
大學生“四史”教育是一個由知到信、從信到行的轉化過程,既需要豐富教育內容供給,又需要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同時要加強教育實踐,從而達到啟迪智慧、堅定信念、增加信心、砥礪品質的教育效果。
知為行之始。大學生獲取“四史”知識是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知識的攝取,就沒有學生對“四史”的感知和對歷史思維的建構。課堂教學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因此,在開展“四史”教育時,必須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將“四史”元素有機融入思政課程教學和課程思政教學中。首先,在思政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四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教學在育人目標、育人內容上的內在契合性,以豐富史實增加課程厚度,以歷史規(guī)律提升課程深度,以偉大成就增強課程感染力。要對標課程要點,挖掘“四史”資源中的典型素材和生動案例,整合思政課中的教學內容,推動“四史”資源轉化成教學資源,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有史、有料、有魂。以歷史時間為主線,以歷史規(guī)律為主旨,將“四史”的宏大敘事與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微小敘事相結合,在討論、對比中啟迪學生的歷史思維,引導學生學史明道、知責、立志。其次,以“四史”教育為切入點,結合學生專業(yè)課程特點,探尋貼合“四史”教育思政資源的“觸點”,將“四史”教育巧妙融入各類課程,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建立專業(yè)知識與“四史”的鏈接,通過舉例子、講故事、啟思想、悟道理的方式,選擇恰當?shù)慕虒W手段,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四史”教育融入專業(yè)教學,實現(xiàn)“四史”教育和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總是要通過一定載體進行?!盵12]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既需要發(fā)揮線上網(wǎng)絡話語表達體系的先天優(yōu)勢,也需要依托線下的組織體系和動員優(yōu)勢,豐富教育載體,構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四史”學習教育模式,提升大學生對“四史”的學習興趣。在線上,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易班、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發(fā)布相關圖文視頻資料,通過短視頻、音樂、音樂、表情包等方式,優(yōu)化“四史”內容呈現(xiàn)手段,以學生喜愛的方式生動展現(xiàn)“四史”知識和革命故事,擴大學習的覆蓋面;依托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網(wǎng)上主題團課、B站等平臺,精心設計“四史”微視頻,開展微宣講和微黨課,讓學生在碎片化時間學習“四史”知識;通過舉辦網(wǎng)上紀念、VR體驗、云游等方式,讓學生在腦海中建構“四史”場景,在現(xiàn)代技術中喚醒歷史記憶,深化情感體驗,鞏固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在線下,可以充分發(fā)揮組織化優(yōu)勢,采取走下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用好、用活“四史”教育。一方面,積極開展黨團課、主題班會、理論宣講等活動,將“四史”教育資源下沉到支部、班級、宿舍,用學生聽得懂、聽得進、傳得開的方式講好“四史”,推動“四史”學習教育在學生群體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革命英雄等榜樣人物進校園,把“四史”講清楚,增強教育說服力,讓學生在講座、宣講活動中掌握最新理論成果,營造出輕松自主、交互體驗的良性學習氛圍,不斷增強“四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行是知之成。“四史”教育不僅要加強內容和呈現(xiàn)方式的吸引力,更要在校內外提高“四史”教育的實踐性與影響力。在校內,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四史”特色鮮明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四史”主題教育活動,如儀式教育、征文比賽、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歌曲比賽、辯論賽、學習經(jīng)驗交流會等,讓“四史”融入學生的生活,鞏固“四史”教育的效果。在校外,可以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革命路線等紅色資源,組織學生開展紅色走讀、參觀革命遺跡、瞻仰革命文物,在實景實境中感悟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精神,讓學生生動、鮮活、深刻地學習歷史知識、了解歷史脈絡、掌握歷史事實、堅定“四個自信”。同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返家鄉(xiāng)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通過走訪、觀摩、采訪、宣講等形式,感悟黨和國家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讓“四史”可感可知、可親可近,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引導學生在行走中體悟,扎根中國大地了解黨情、國情和世情,自覺傳承、弘揚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激發(fā)學生投身強國偉業(yè)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