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博物館作為一個城市的重要公共文化場所和文化窗口,應當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深入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物、古跡,發(fā)掘重要文物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文物講述歷史,傳承中華美德,為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宣傳推廣中提煉新時代精神,讓文物“活”起來,重新煥發(fā)時代光彩。怎樣把一片土地悠久的歷史以及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進行傳承和發(fā)揚,并將歷史講述給生活于此的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以激發(fā)他們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家國情懷,石家莊市博物館為此做了大量研究、探索和實踐。
(一)重視文物研究工作。作為博物館的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對文物有一定的了解。即使是文物保管研究部門以外的普通人員,也要了解文物的相關知識,這是保護和宣傳文物背后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基礎。文物研究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科研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熱情來支撐,這也是文物研究者比其他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少的原因,但這并不能影響文物的重要性和意義。人們了解社會歷史的途徑除了史書等資料,文物也能透露出更多的信息,甚至可能改變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神奇的密碼,解鎖其中的秘密,人們對歷史的認知才能夠不斷提升。假如沒有文物研究,我們可能認為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一樣,人類仍然在山洞中居住,吃著野果和野獸。通過文物,能夠了解到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有了審美觀念,會在簡單的陶器上雕刻花紋了,并且有了半地穴式房屋。這令后人感到驚嘆。在人們的驚嘆聲中,文物也刷新了存在感和使命感,其宣傳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發(fā)掘文物歷史價值。文物作為客觀的載體,是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縮影。例如,商周時期的青銅鼎,既體現(xiàn)出商周時期尊卑制度,也反映了當時的冶煉技術,器物表面的文字符號還讓后人了解到當時的文化和文明的發(fā)展,這就是文物歷史價值的體現(xiàn)。文物包含的面很廣,除了器物,遺址、標本均屬于文物,因此,從不同角度來看,文物的歷史價值就更加多元化。在發(fā)掘遺址類文物的歷史價值時,一定要結合當時的背景或發(fā)生的故事,否則只能把遺址當作古建筑來欣賞。經過普遍聯(lián)系與綜合性分析,曾經的歷史畫面才能夠更加清晰、真實地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研究文物歷史價值的過程雖復雜,影響卻是巨大而深遠的。
(三)發(fā)掘文物藝術價值。文物工作者在文物研究過程中,應當不斷提升藝術修養(yǎng),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文物,發(fā)掘古人在文物中留下的藝術符號和智慧。藝術的概念既廣泛又抽象,但也最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帶給人以美的享受。發(fā)掘文物藝術價值的根本目標,就是引發(fā)公眾的審美和情感共鳴,為公眾帶來愉悅感,讓其在娛樂消遣中感受民族之博大和古人之智慧。首先可以對文物進行分類,具有藝術價值的文物主要有器物類、古建筑類。器物類中一些美術品和工藝品,比如北朝的壁畫,歷代書法、繪畫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古建筑類,如石家莊的毗盧寺、柏林禪寺、正定古城墻、趙州橋等。以趙州橋為例,它的設計、結構、工藝、用材都別具匠心。而且,人們都知道趙州橋的建造者為李春,但鮮有人知道它還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典型敞肩式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跨度最長的敞肩拱橋。現(xiàn)在,人們還能看到趙州橋欄板上的饕餮、奔龍、龍托花珠圖案。這就是它的藝術價值,亦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之處。
(四)發(fā)掘文物教育價值。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教育是博物館首要功能。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是創(chuàng)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體系的重要途徑。館校結合共同推進“博物館進校園”項目的深入發(fā)展使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更加凸顯出來。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物,閃爍著古老的文明,蘊含著燦爛的文化,傳承著不朽的精神。以文物作教材,以青少年兒童為受眾群體,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創(chuàng)新。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能真實地還原過去,相比書面教育更有說服力。并且,文物給青少年兒童直觀、形象的感覺,也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中一些紅色文物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也能夠發(fā)揮獨特的作用。作為博物館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博物館的載體功能,將自身工作看作文化事業(yè)、科普事業(yè)、教育事業(yè),促進文物在教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此外,發(fā)掘文物的教育價值,要著眼于文物本身所輻射出的點,以點帶面,為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奠定基礎,這需要博物館工作者充分重視文物教育價值的多途徑輸出與實現(xiàn)。
近年來,石家莊市博物館在保護、開發(fā)和利用館藏文物資源,開展本地歷史研究和文化宣傳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實踐,致力于讓文物“講”石家莊的歷史、人文,為本地經濟發(fā)展提供精神食糧和文化支撐。
(一)做好日常陳列展覽和宣傳,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博物館作為文物、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和公共文化場所,宣傳與展示文物知識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項長期的重要工作,但越平凡的工作越要做好,在日常陳列展覽中,要注意從細節(jié)入手,了解觀眾的需求,讓觀眾通過參觀展覽能夠有所得、有所悟。比如,全面展示石家莊自有人類活動以來至清末的《石家莊歷史文化陳列》展覽,展出了大量的文物、標本,配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和圖片,觀眾可以直觀地了解石家莊獨具特色的本土歷史。為更好地保護文物、豐富展覽內容,2021年,石家莊市博物館在展廳內新增18個恒溫恒濕獨立展柜,使觀眾可以多角度、近距離欣賞文物之美。展廳同時配備講解員,免費提供語音講解設備,讓參觀的群眾可以自主選擇了解文物,自主聽取電子語音介紹。另外,數字文物展廳科學合理地引入三維成像影像技術等前沿科技產品,例如三維成像設備、電子觸摸屏、立體式搜索引擎、導航觸屏,借助科技手段讓參觀者通過屏幕“觸摸”文物,隨意放大或旋轉,實現(xiàn)360度全方位觀看文物,體驗沉浸式人與文物的交流互動。豐富的展覽形式和先進的設施吸引了更多人前來參觀,通過文物了解石家莊的“前世今生”。
(二)舉辦多種活動,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教育充滿趣味。石家莊市博物館作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河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充分發(fā)揮自身社會教育職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積極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博物館對“陪伴成長大課堂”進行了升級改造,購買了大量適合青少年教育的圖書以及拉坯機、彩泥等設施和物品?!芭惆槌砷L大課堂”自開辦以來,利用節(jié)假日和學校假期舉辦了多期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觀石家莊歷史文化陳列展覽了解本土歷史文化,小小講解員培訓讓學生講石家莊歷史,開展主題假日活動,結合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舉辦文物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點主題活動;如元宵節(jié)為主題的古詩《正月十五夜》中“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一句是贊頌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的經典詩句,以此展開聯(lián)想——這首詩的作者是蘇味道,蘇味道的故鄉(xiāng)就在欒城區(qū),此時講一講蘇味道和蘇軾的關系、蘇味道為官的故事等與石家莊相關的歷史故事和名人事跡,能讓學生獲益匪淺。市博物館還組織了古詩詞朗誦比賽、親子閱讀、用拉坯機臨摹制作陶瓷作品等活動,通過與學校共建,把博物館打造成中小學生教育實踐基地和第二課堂。
文物展覽要走出去,不能僅在館內被參觀,更需要主動贏得公眾的關注。為此,石家莊市博物館將石家莊自有人類活動以來至清末民初近30萬年的發(fā)展歷史、燦爛文化和名人事跡濃縮制作成30塊移動展牌,送展覽進社區(qū)、進學校、進工廠、進農村、進軍營,“五進”工程針對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編寫不同的講解內容,并選派專業(yè)講解員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歷史故事、名人事跡,在故事中以問答互動的形式潛移默化傳播石家莊歷史文化,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三)拓展教育傳播新渠道,依托互聯(lián)網進行線上宣傳推廣。宣傳工作的開展要考慮到文物的文化媒介性。歷史發(fā)展的不同軌跡造就了不同的歷史文化,閃耀著多彩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融合性。新時期開展文物宣傳工作,要與時代潮流相融合,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開展線上宣傳,是弘揚與傳播民族文化的必經之路。石家莊市博物館十分重視網絡宣傳陣地建設,將文物數字化,制作成適合網絡傳播的文物展示短視頻,普及文物知識引申歷史故事;并制作了《古舊書畫修復》公益課程,以館藏文物的修復過程教授文物修復這一古老的技藝,使文物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讓殘損的文物重放異彩。在此基礎上,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官方平臺開展在線文物知識和傳統(tǒng)文化傳播,同時與省會各大主流媒體緊密合作,在“學習強國”、無線石家莊、《石家莊日報》及《燕趙晚報》等十多家網絡平臺以開辟專欄、在線直播等形式進行傳播,讓公眾通過手機或電腦,足不出戶就能了解歷史文化和文物知識,不僅能夠實現(xiàn)文物的歷史、教育價值,還能夠增強群眾的家鄉(xiāng)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創(chuàng)新推廣形式,推進博物館進校園示范項目建設。2022年2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資源、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yǎng)的通知》提出,整合文化和旅游資源、文物資源,利用學生課后服務時間、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育廣大青少年艱苦奮斗、奮發(fā)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豐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yǎng)。石家莊市博物館積極與中小學校合作,不僅開展石家莊歷史文化進校園活動,而且,依托本地出土的典型文物,結合學校教育特點和需求編寫出版了歷史文化讀本《文物中的石家莊》,讓文物走進書本以全新的面貌與青少年見面,這樣的形式新穎、活潑,能夠帶動老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其中,寓教于樂的同時,擴大了受眾群體。
新時期博物館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文物的重要價值,認識到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努力挖掘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教育價值,并從文物的價值出發(fā),積極采取宣傳推廣措施。在宣傳過程中,也應注意對文物加大保護力度。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希望石家莊的歷史文化能夠“走出去”,在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城市中散發(fā)燦爛光芒;希望通過文物的宣傳,大眾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能得到極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