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泉菠 (江蘇省啟東經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雙減”是當下教育的一個熱詞、主題詞。從該政策推行的出發(fā)點看,“雙減”被稱為一種“全面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正本清源之舉。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教師對于“雙減”政策的執(zhí)行和落實,幾乎都停留在外在的技術性層面,如減少作業(yè)的量、減少考試測評次數、減少教學內容難度,等等。真正的“雙減”應當從學科課堂教學本身入手,應當直面學科課堂,從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著手,在學生的心理和生理上去思考“減什么”“怎么減”,“減后騰出的時間怎么安排”。在學科課堂教學中落實“雙減”,還要求教師深入思考德育的內容、德育的方式、德育的過程該如何改觀。只有這樣,“雙減”才能真正地落地生根,才能從根本治愈課業(yè)負擔重、學習效率低等頑疾。這樣的一種從德育本身入手的變革,筆者將之稱為德育的生態(tài)建構,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德育課堂的生態(tài)建構,就是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生態(tài)建構。
“雙減”背景下對德育作業(yè)的研發(fā)、設計等進行變革,是一種直接的、功利性的做法,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改革成效。但這種改革“治標不治本”。“雙減”改革必須“標本兼治”。從德育內容變革出發(fā),對相關的德育內容進行統(tǒng)整,以“簡約”促進“雙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可持續(xù)性的“雙減”教育改革。對德育內容的變革,就是要解決好“用什么來培養(yǎng)人”的問題。
合理的“雙減”境界,“減量”和“提質”“增效”“賦能”是捆綁在一起的。換言之,“減量”的目的不是降低我們教育的質量,而是通過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去發(fā)展自己的愛好特長,學習更多有價值的東西。給學生“減量”、為學生“松綁”的目的是為了“提質”“增效”“賦能”。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深入研發(fā)、設計相關的德育內容。筆者認為,落實“減量”、促進“提質”“增效”“賦能”,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以教材內容為主線,設計研發(fā)高質量的主題性學習。盡管“教材不過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但毋庸置疑的是,教材是一個最為重要的例子。在德育過程中,教師不需要“唯教材”,但一定要將教材作為最為重要的參照。相比較而言,教材的內容契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等各方面的特征,契合學生的學情。以教材為主線、脈絡,要求教師深入研讀教材,不僅解讀教材的課時內容,更解讀教材的單元內容、整體性內容。要樹立教材的整體性意識,包括單元整體意識、課時整體意識等。
二是要將學生生活實踐中的相關素材、資源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從而讓教學內容更富有鮮活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生活是學生置身其中的一個世界,將生活世界中的相關內容融入、滲透到德育內容之中,不僅能讓教學變革更鮮活,能激發(fā)學生的德育活動興趣,調動學生的德育活動積極性,更能讓學生的德育活動具有適切性。
在學習“為父母分擔”這一單元,就是要讓學生“體諒父母辛苦”“分擔家務勞動”“建立家庭責任”。在學情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對“家庭”的概念比較單薄,對父母的辛勞往往視而不見,同時在家中過著一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尤其是家長對家務包辦,總是認為孩子的課業(yè)負擔重,沒有時間做;或者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會做、不能做;或者認為做家務如煮飯、炒菜等有一定的危險性,等等。
為此,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筆者依托教材但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借助于多媒體課件融入、滲透了學生生活中的一些表現、家長的一些做法等。這樣的一種德育內容,由于融通了生活,因而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引發(fā)了學生對“家庭”“家務”“勞動”“責任”“分擔”等關鍵詞的深度思考。為了讓德育內容從“紙面”走向“地面”,我們在教學中設計研發(fā)實踐性的作業(yè),給學生提供了諸多的勞動、家務清單,讓學生選擇。學生通過視頻打卡等方式,將實踐活動有效落實。
在學生的勞動實踐、家務實踐中,教師要主動跟進、積極介入,與相關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讓他們消除各種疑慮,放手并監(jiān)督、保護學生的家務勞動。雖然課堂教學內容結束了,但對學生的德育并沒有結束。筆者還利用晨會、隊會、少先隊活動引導學生對從事家務勞動的情況進行交流、展示、評比;借助家長群分享學生生活實踐中的點點滴滴;聯(lián)合語文、數學、美術、勞動、音樂、科學等學科老師在不同的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實踐情況,如撰寫日記、設計與家務相關的工程問題、植樹問題、效率計算等等,讓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融合中,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樹立家庭責任感,懂得感恩,樂意付出和分享。
實踐證明,實踐性活動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行動意愿和學習動力。許多家長反映,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務勞動,已經養(yǎng)成了“主動分擔家務”的習慣。“做家務”從過去的“要我做”轉變?yōu)椤拔乙觥薄皹酚谧觥??;诘掠齼热莸摹半p減”教育變革,充分發(fā)揮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功能,彰顯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
在落實和執(zhí)行“雙減”新政的過程中,一部分教師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將相關的德育作業(yè)紙筆化,同時將德育作業(yè)放置于課堂之中,擠壓了學生的德育學習時間。這時候緊迫的課堂時間必然讓學生本來充裕的學習、討論、思考、內化、建構時間被擠占,匆匆忙忙的課堂上,德育的方式往往是以機械地說教、灌輸為主,德育被知識化、教條化,學生成了裝載德育規(guī)范的“口袋”,生硬、被動地接受種種條條框框。顯然,這樣的一種德育方式徹底遠離了德育的本真?!半p減”新政下德育方式的真正變革,應當從傳統(tǒng)地說教、灌輸,轉向啟發(fā)、引導,轉向對話、交往,轉向感受、體驗。我們應當賦予學生充分的德育學習、德育實踐、德育感受、體驗等的時空,充分賦予學生德育學習的權利,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德育思考、德育探索。
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德育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延長德育過程,放緩學生德育感受、體驗的過程。尤其是,教師要讓學生的德育學習過程成為一種“無限感受”的過程。為此,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地看、充分地聽、充分地思、充分地做、充分地想,讓他們的德育學習過程成為一種具身性的認知過程,而不僅僅是德育認知。
在學習“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這一內容時,其中的“白色污染”這部分內容,與當下人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千絲萬縷地聯(lián)系,也承載了對人類未來的憂思。如果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僅僅從“白色污染是什么”“白色污染有什么危害”等方面,引導學生認知,這樣的一種簡單化、機械化、程式化的德育學習過程是蒼白的。為了深化學生對白色污染的感受、體驗,深化學生對白色污染的認知,我們可以將課堂內容延伸到學生的課余閑暇,讓他們在關注生活想象、思考改進方法中提高環(huán)保意識,共建美好家園意識,人類共同體意識。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生活中去調查: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哪些白色污染?哪些方面會出現白色污染?白色污染表現在哪些方面?白色污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干擾、困擾、影響?
在實踐調查中,學生一次次地思考塑料制品的好處、壞處,一次次地對白色污染進行審視。在進行實踐調查成果交流時,筆者還舉辦了辯論會,讓學生認識塑料制品的利和弊。通過這樣的一種實踐性教學,學生的學習時空擴大了,學習的體驗豐富了,同時,他們對白色污染的認知不再僅僅停留在“對與錯”“是與非”“黑與白”等層面上,而是能展開辯證性地思考,在辯證地看待白色污染中,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由此,學生不再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是積極地去尋求“白色污染”的處理辦法,并且設計研發(fā)“減塑”方案,提出相關的“減塑”金點子。
教師是學生道德生命成長的引路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著力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催生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深度探究?!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立足于“雙減”背景,教師不僅要“教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教過程”“教思想”等?!半p減”背景下的德育必須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經歷,讓學生獲得深刻的感悟。德育方式地變革,能讓“雙減”背景下的德育更有實效性。
反觀傳統(tǒng)的德育過程,其往往是由教師事先預設,而后牽著學生“走完”德育學習過程。這樣的德育學習,學生往往是被動的、機械地接受,他們或許認為這是一種束縛,是一種不必要地付出。在這種德育過程中,學生德育學習過程往往是在教師預設的框架內展開,學生不能發(fā)揮自我德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因此,這樣的教學對于他們來說不是一種解放,而是不斷地施壓,增加負擔。
德育活動是一種實踐性、綜合性的活動,它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德育知識,更要著眼于德育的情感和德育的實踐。德育活動應當超越“說知”“聞知”,真正成為一種“實踐之知”。在德育活動中,教師要喚醒、激活、弘揚學生的經驗,引導學生深入實踐、深入體驗。不僅要注重德育知識,而且要注重德育情感、德育行為,才能讓學生的德育富有質性。筆者認為,在德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經歷。只有讓學生參與其中,積極體驗,充分經歷,才能讓他們真正獲得深刻地感悟,實現德育生命的健康、活潑成長;德育活動過程,也才真正地發(fā)揮充分德育學科的育人功能,彰顯出德育學科的育人價值。
立足于“雙減”背景,德育要實現真正地轉型,即從傳統(tǒng)的“接受型德育”轉向“主動探究型德育”。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德育困惑,著眼于學生的德育學習的內在需求。只有這樣,德育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來說,才能具有一種引領性的作用。著眼于學生的德育內在的心理需求、困惑等,就能讓德育活動更具有一種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生性?!半p減”背景下,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德育學習效能,首先就要讓德育契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學習心理、實踐需求。
在學習“‘119’的警示”這一課時,我們創(chuàng)設了學生的生活化情境,如“焚燒秸稈”“火爐烘衣服”“樓道燃放鞭炮”等,將學生的德育學習引向生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調查,了解一些現實生活中相關的真實的火災事故,認識火災事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危害等。這樣的一個過程,學生對火災安全的認知不是停留在聆聽的層面,而是走向了一種現實性地了解,因而火災相關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更切近。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讓學生真實地記錄自己的調查情況,形成了一個個的敘事性文本,這些敘事性文本生動、鮮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自己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的相關疑問、困惑等呈現出來。如“火災來臨時怎樣逃生?”“火災現場怎樣救人?”“預防火災要從哪些地方做起?”等等。這些問題是學生在調查中生發(fā)的一種真實性問題,也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展開學習,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自己所提出的相關問題驅動下,展開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就不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不再是盲目的,而是自覺的;不再是膚淺的,而是深刻的。通過現實性、生成性、創(chuàng)造性的德育過程,幫助學生樹立一種科學的安全觀、生命觀。德育過程的變革,促進了學生安全意識的知行合一,能真正有效地引領學生“安全地生活”。
德育過程是學生生命實踐活動的課程,也是學生本質力量感性顯現的過程。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要養(yǎng)成學生對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的敏銳性,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相關的問題,更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德育思考、探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德育活動的質性。通過對德育內容的統(tǒng)整、對德育方式地優(yōu)化以及對德育過程地創(chuàng)造,幫助學生打通德育活動育人的基本面,充分彰顯德育活動的育人功能,彰顯德育活動的育人價值。
“雙減”不僅僅是一種德育思想、德育觀念,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德育行為、行動目標。在“雙減”背景下實施德育活動,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德育知識學習,更要關注學生通過德育情感地熏染、德育體驗獲得等,引導學生用相關的德育感悟自覺地觀照自我的德育生活,以便讓學生的德育智慧真正發(fā)揮作用?!半p減”背景下的德育活動,真正將學生置于課堂的正中央,尊重學生的德育活動經驗,尊重學生的德育活動原有認知,注重啟迪學生的德育思考,發(fā)展學生的德育智慧?!半p減”背景下的德育活動,更加聚焦于學生,更加聚焦學生的德行、德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