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 張菊花
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習慣于采用“灌輸式”教學法,使學生對歷史課堂產生了單調、乏味的印象?;谶@種情況,教師勢必要做出改變,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建構主義認為,人的發(fā)展是環(huán)境與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教育教學,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最佳途徑。生動、適切的教學情境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腳手架”和“孵化器”。筆者在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學情,在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沉浸于淺顯的、貼近生活的情境之中,引發(fā)情感的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自然而然地將已有認知與新授知識建立聯(lián)系,盡可能地去了解歷史事實。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識到情境教學的優(yōu)勢,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導入情境,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課堂參與感,引領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建立新認知,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學有關五四運動的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五四青年節(jié)入手展開教學活動。在課堂伊始,教師為學生播放了電影《我的1919》中關于巴黎和會的片段,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沖擊,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的沉重打擊。在劇情氛圍的影響下,學生逐漸產生情感共鳴,激發(fā)了強烈的愛國熱情?;诖?,教師引入本課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認識五四運動的興起、過程以及意義。
可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能夠有效地引導高中生進行學習,以此促進他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擅于將教材內容與情境相結合,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歷史探究。要有效開展情境探究,首先要充分考慮情境探究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既要給學生設置一定的自主探究任務,讓學生擁有充分自主的探究與思考的空間,又要注意把控探究的方向與節(jié)奏,以保證探究活動能夠有序、高質量進行。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歷史必修1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便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意在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情境分析能力。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了紀錄片《跨越時空的文明》,讓學生對當時的中央集權制度有一個基本了解。此后,教師提出問題:(1)秦以前,為何會出現(xiàn)諸侯爭霸的局面?(2)秦之所以能夠建立中央集權是什么原因?(3)秦朝中央官制由幾部分構成?它們分別有怎樣的職能?(4)請結合教材內容畫一畫秦的中央官制結構圖。由于學生在此前已經通過觀看視頻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在理解教材內容時,相對輕松,從而調動起他們的探究積極性。
借助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和學習,促進了思考能力的提升。
自新課改以來,堅持“以人為本”成為廣泛認可的教育理念。受此影響,合作學習深受學生喜愛。對此,要想改變高中歷史課堂沉悶、枯燥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模式,以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能夠展開平等的交流,能夠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與技能。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必修1第27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時,教師首先以著名的“9.11事件”導入新課。接著,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要求他們結合課文內容及教輔資料探討東歐劇變與蘇聯(lián)解體的原因,進而引出了“和平與動蕩并存”這一概念。緊接著,教師又通過一個視頻短篇引領學生感受當前的世界局勢,讓學生獨立思考并概括我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讓學生明白當今世界和平與沖突并存。
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合作情境中,學生有意識地參與小組合作,在活躍歷史課堂氛圍的同時,也充分掌握了知識與技能,讓歷史課堂精彩綻放。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是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在此基礎上,高中歷史教師應當明確情境教學法的優(yōu)勢,爭取讓歷史課堂呈現(xiàn)出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