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步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主張教育應源于生活、聯系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應善于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法,選擇生活中的素材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從情境中發(fā)現生活現象背后所蘊含的知識與規(guī)律,樹立知識的實踐應用意識,實現有意義的學習[1]。但是,我們發(fā)現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生活情境方法的運用存在形式化現象比較嚴重的問題。這種“偽生活”的情境創(chuàng)設,并不能有效地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目前,這一問題急需解決,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希望可以通過對生活情境方法的研究,優(yōu)化數學教學手段,以助力小學數學教學整體質量的提升。
學生的學習情感與其學習質量存在直接的關系。例如,當學生具備積極的學習情感時,其在學習中投入的精力會相較于平時高出許多,特別是對于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但是,部分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方法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并未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情感需求,因此導致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低,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注意力差等問題的出現[2]。
自新課改以來,大力提倡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許多教師也加入到新的教學方法研究之中,生活情境方法的出現及其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部分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方法進行數學教學時,過于注重“熱鬧”,課堂氛圍雖然十分活躍,但卻并沒有真正地發(fā)揮出生活情境方法的教學實用價值,學生無法從教師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影響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對于學生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幫助不大。
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本前提,更是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必不可少的因素,而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體現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部分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方法,只局限于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學主題引入,以吸引學生的關注,卻忽視了融合問題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也可以引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進行深度的思考與探索。
有效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建立在以學生為出發(fā)點、滿足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基礎上,因此教師在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前首先要考慮學生的現階段學習情況,能夠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巧妙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學習心理情感。其次,在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應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如1 ~2年級的低段學生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其抽象思維發(fā)展薄弱,教師應盡量采取直觀化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而面對的學生主體是5 ~6年級的高段學生時,教師則可適當地增加生活情境的抽象性,能夠借助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鍛煉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從而使得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更加貼合學情。
在過去的數學教學中,許多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了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但是因為所選擇的素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距較遠,從而導致學生所積累的生活經驗難以運用于數學情境問題的思考之中,導致其教學效果大打折扣[3]。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出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教學價值,教師應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高度相關的素材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資源,使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生活化數學教學情境能夠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更為密切,以此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更加準確地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
部分教師認為生活情境方法的運用就是在課堂導入中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這是對情境教學方法的錯誤認知。實際上,生活情境方法不僅可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起到調節(jié)課堂教學氛圍的作用,更可幫助教師攻克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解決教師在教學中的諸多難題。例如,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抽象的數學概念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幫助學生攻克概念理解的難關,以降低“教”與“學”的難度,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自新課改之后,如何提升學生對各學科的學習興趣成為一線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話題,并將其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對學生而言,學習興趣不僅僅是源于其內心對于學習的渴望,同時也是一種能力,對學生在學習中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學習興趣的提升需要通過后天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夠形成并長久地維持。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感性思維優(yōu)于理性思維的成長階段,此時在數學學習中更加容易受到感性思維的影響。興趣是影響學生感性思維的重要因素,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善于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接下來即將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后續(xù)的數學問題探索提供原動力[4]。
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生活教學情境:“學校要為班級更換窗戶上的玻璃,現在采購人員已經在賣玻璃的商店了,店家向采購人員詢問玻璃的尺寸是多少,但是采購人員并不知道玻璃的具體尺寸是多少,需要我們來測量一下,將尺寸報給采購人員?!贝松钋榫车膭?chuàng)設,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出了生活化的問題,引發(fā)了學生在數學情境中對問題的主動思考,并開始動手測量窗戶的長度與寬度,從而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存在的聯系,在生活情境的帶領以及動手測量中,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xù)創(chuàng)設情境?!半m然,玻璃的尺寸問題解決了,但是采購人員又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讓他十分頭疼,想要讓同學們幫助他解答。店家說玻璃的價格是按照面積計算的,一平方米的玻璃是50 元,那么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知識計算一下,班級中的一塊長方形玻璃、一塊正方形玻璃的面積分別是多少?一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通過問題化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轉變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懷著濃濃的探究熱情進入到課堂學習中,希望可以通過接下來的數學知識學習,完成這些問題的解答。學生從生活情境的問題思考與解答中,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從而認識到數學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過去的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一般會采取理論講述的方式,細致地分解講授各種數學知識點。這種模式顯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脫節(jié),無法讓學生利用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去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基礎。針對這一問題的存在,需要教師結合課堂教學中的基本數學知識內容,選擇適宜的生活情境,從而觸發(fā)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經驗的角度分析抽象的數學知識,以降低學生對基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并且學會從直觀的生活現象中概括出數學規(guī)律,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主動建構數學知識的機會,也可以起到鍛煉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作用,讓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均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以《平移、旋轉、軸對稱》的一課教學為例,這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理解“平移”“旋轉”以及“軸對稱”的數學概念,學會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特點,能夠準確地分析物體所做的運動是平移還是旋轉,對圖形是否具備軸對稱的特點做出準確判斷。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些基本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幾個生活情境:1.老師用手拉動黑板、火車在筆直的軌道上行駛、升國旗時國旗在上下移動,此時黑板、火車、國旗的運動現象有什么共同點嗎?2.風車、電風扇、鐘表的指針等物體,在運動的時候,有什么特點,它們的方向或者是運動的狀態(tài)是什么樣子的?3.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幾組圖片,如蝴蝶、飛機等,請學生觀察并分析,中間的虛線(即對稱軸)兩側的物體是否可以完全重合?這些情境創(chuàng)設所選取的,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或者比較熟悉的物體。通過第一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從中發(fā)現了物體在水平直線上下或前后移動,就稱之為“平移”;通過第二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從生活中的物體運動現象中抽象出了“旋轉”的概念,并對物體發(fā)生“旋轉”的這一數學現象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也讓學生從生活現象的分析中認識到了“平移”與“旋轉”的區(qū)別;通過第三個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認識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以及何為對稱軸。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在數學概念的理解上都會出現障礙,或理解得不夠透徹,或存在理解性的偏差,究其原因是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中未能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生活情境教學法在數學概念性知識解讀中的運用,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可以讓學生在數學概念的分析與理解中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生活中經??吹降摹⒔佑|的、用到的物品,有哪些符合平移、旋轉、軸對稱的特點,促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數學概念,帶領學生在三個生活情境中更加輕松地理解了數學概念,降低了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學習難度。
所謂數學思維是指學生在遇到現實問題的時候,能夠站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解釋與分析問題的一種能力,也是數學思維品質發(fā)展的重要組成。簡單來說,就是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數學思維,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參與思維的機會,讓學生可以置身于某一特定的情境之中,經歷發(fā)現問題、分析處理問題以及解答問題的全過程,以實際問題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與交流,在問題的探索與分析中發(fā)展數學思維[5]。
例如,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某商場在國慶節(jié)期間舉辦‘滿減’促銷活動,活動的規(guī)則是顧客在國慶節(jié)期間,在本商場內購物每滿200 元返20 元,不滿200 元的,不能參與本次促銷活動。例如,買200 元送20 元,買400 元送40 元,如果一個顧客買了500 元的商品,還是返了40 元,以此類推。當日,有一位男士在商場中消費了7256 元,如果按照商場的‘滿減’促銷政策,應給這位顧客返回的現金金額是多少呢?這個促銷活動的提出,相當于給消費者打了幾折?”這個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也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問題,需要學生熟練地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規(guī)律,能夠結合生活情境中所提出的問題做出假設分析,再運用數學方法找到其中存在的數量關系,對數據以及數量關系進行分析、計算與檢驗,是一個較高層次的數學問題,可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解答中,進一步地掌握計算方法以及計算規(guī)律,獲得推理思維能力的鍛煉。在此生活情境問題的解答中,學生經歷了數據的提取、信息的處理、問題的假設、推理與驗證等過程,并體會到了數學的嚴謹性,學會利用數學思想方法解答問題,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對學生學習情感以及已有經驗的關注,符合數學學科的本質與特色。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會涉及一些較為抽象的數學內容,學生學習興致不高,而通過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有效地解決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遇到的諸多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并在生活情境的問題解答過程中獲得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探索學習能力的鍛煉,以此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及數學學習質量的提升,實現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