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慕遠學校 黃勁松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真正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線教師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促使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教師要讓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感受生活化的課堂,開展探究、合作學習,讓有意義的學習真的發(fā)生。而情境的創(chuàng)設,重在選材的精致、精當,讓知識的傳授與學習,都在有效的情境中實現(xiàn)并升華。
一次,我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悉,那就需要我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學生完成無障礙溝通。所以新課伊始,我就用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猜我的名字。我隨意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松樹的簡筆畫,配合簡單的文字描述“有力氣”,要求猜一個人名。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激發(fā)。真沒想到,我的名字被一名男生一口道出,那歡快的教學氛圍自然就出來了,這就為后面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上課伊始,學生對老師感興趣了,自然就對這節(jié)課有期待了。興趣與好奇使然,學生自然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有意義的學習就這樣順利起航了。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促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有關與人為善的內容時,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我仍然采用猜謎的方式讓學生猜出“中國好人榜”名單,然后引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本地的“中國好人”。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對好人的事跡有了了解。然后,我從視頻中挑選素材,重新整合,設置問題,不斷引導學生探究什么是善、如何做到與人為善。因為有了生活化課堂的營造,有了教師、學生角色的正確定位,學生很快就融入了故事情境,在不知不覺中就融入了課堂教學。
一節(jié)好課中,設問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科學性、合理性、層次性與探究性。問題的設置切入點要小,讓學生有話說,想說話;問題的拋出要時機恰當,讓學生愿意說,有說話的欲望;問題的追問要有探究性和拓展性,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讓學生在不斷的思維碰撞中拓展已有的認知,最終自主生成結論。這樣的設問和追問,應該才是最有效、最有價值的提問。
我在突破“善意的謊言不違背誠信”這個難點時,通過適時地追問,在不經意間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拓展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讓不同觀點在相互碰撞中有了交鋒。因為每個參與回答問題的同學都有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必然在交流、質疑、升華中有了自己的感悟,最終的課堂生成也就水到渠成了,有意義的學習也就真正做到闊步前行。
教學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除了教師課前的精心預設,完成必要的教學設計外,還需要教師關注課堂中的自然生成。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在課前要結合授課對象重新整合教材內容,還要充分利用課堂生成,實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結合。
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學會“留白”——留一點空間,給學生思考;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談談。尤其當學生的回答和教師的預設產生沖突時,教師千萬不能拘泥于預設的答案不放,而要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善于捕捉這些動態(tài)的場景,將其巧妙地運用于教學活動中,讓結論最終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生成。
例如,在教學與人為善的相關內容時,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加工和整合,打破了原來的編排順序,用“中國好人”的典型事例貫穿全文,使教材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的呈現(xiàn)更加簡單有序。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最終達到德育提升、自覺踐行的目的,我在教學中特意設計了“善行大搜索”的活動,讓學生現(xiàn)場說說我們身邊的好人好事,談談自己的感悟與思考。拋出話題后,我沒有立即要學生回答,而是給學生留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靜靜地思考。
總之,能讓學生真正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有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