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 皎
習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相較于以往的教材,從習作目標的確定、習作內容的選擇到習作策略的實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動。教材的每個單元都安排了作文訓練。除此之外,4~6年級語文園地設置了詞、句、段運用的句式仿寫,隨文學習中還有小練筆。本文探討的主題就聚焦在“小練筆”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他們創(chuàng)造一片天地,而隨堂小練筆就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新課程改革對各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僅通過作文課來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在平時還要通過隨堂練筆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就設置了不少小練筆欄目。這些小練筆大多是由教材內容或形式生發(fā)出來,立足文本的語言特色和學生的學情,練筆的針對性更強[1]。學生在隨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以“得言得法”為目標,邊閱讀文本邊嘗試練筆,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提升書面表達能力。此外,隨堂練筆能夠延伸課文內容,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促進學生和作者進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本學科優(yōu)勢來搭建教學平臺,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豐富學生課堂體驗,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助力。
隨堂練筆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新的環(huán)節(jié),但部分語文教師在訓練時只注重文本形式的鍛煉而忽略了口語表達練習,導致學生表達能力發(fā)展不夠全面。因此,隨堂練筆要包括學生寫作思維中的口語化表達和書面表達兩個方面。
隨文而練是一種隨心、隨意但又十分注重靈感收集的方式。因此,在小練筆之前,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如何進行教學框架的設置及實際效果的考查,從而實現(xiàn)教學推動成長、靈感鑄就輝煌的效果。
隨文而練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師不能忽略其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助益,也應當在教學中注重寫作和口語表達訓練的時間安排,鼓勵學生在短時間內對行文內容進行口頭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概括能力。例如,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一文的一道課后習題是讓學生“試著以海力布或鄉(xiāng)親們的口吻,講一講海力布勸說鄉(xiāng)親們趕快搬家的部分”,還有一個小練筆,即“根據(jù)課文內容,給那塊叫海力布的石頭寫一段話,簡要介紹它的來歷”。而本單元的習作要求就是照樣子縮寫《獵人海力布》其他段落,把課文縮寫成一個簡短的故事,或者選擇其他的民間故事進行縮寫。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口頭的概括表達,再讓他們進行練筆,這樣,學生完成單元習作時就能得心應手了。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隨文練筆為導向,為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表達能力搭建教學框架,梳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照隨文而練的類型,即依據(jù)文意拓展型、憑借范例鞏固型、依托理解抒情型、借助插圖旁白型、依托文本補白型等來安排具體的教學策略。比如,插圖旁白型應當以趣味性為主。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是圖文并茂的,而且在通常情況下,課文對圖中內容的描述并不多。教師可以借此組織學生進行隨文練筆,讓學生從靜中看到動,從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面。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
學生的隨文而練需要有展示的平臺來反饋教學成果,但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這一情況,往往將隨文而練作為課后作業(yè)布置給學生,這就導致學生對文本理解喪失了時效性。此外,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但并不能兼顧所有學生,很多學生依然沒有機會展示自己。因此,教師應當轉換思路,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在組內展示自己的機會,最后讓每個小組派代表來匯報本組合作討論的成果。這樣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還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進而產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閱讀文本之間的橋梁,也是實現(xiàn)三者對話的路徑,而練筆是調節(jié)劑,可以讓學生的閱讀事半功倍。面對不同的題材、不同的閱讀內容,小學生有著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方式,因此,小練筆如何練、如何教、如何運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主動練筆,樂于進行文字表達。下面筆者就分享一些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的妙招,希望對提高小學語文小練筆的效果有所助益。
一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眾多,面對不同的閱讀內容,教師需要將教學過程詳細化、復雜化,但是課堂小練筆應盡量簡單化,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靈感。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以速讀、略讀、精讀三種方式來讀課文,從不同的閱讀方式中感受文章的內涵,尤其是動靜結合的畫面需要學生重點掌握。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聚焦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如“深藍、金黃、碧綠”等表示色彩的詞語,“手捏一柄鋼叉、盡力地刺去、將身一扭”等表示動作的詞句,然后指導其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梳理了第一自然段場景描寫的方法后,引導他們進行小練筆,讓學生將文中提到的三件事進行想象性編寫,可以是原創(chuàng),也可以是模仿,不論哪種方式,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模仿能力、表達能力。此外,小練筆的過程也是學生靈感匯集與碰撞的過程。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尤其是記敘文,具有豐富而婉轉的故事情節(jié),結構新穎獨特,要想據(jù)此設計隨堂練筆,教師需要仔細斟酌。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遵循閱讀抓全面、練筆抓關鍵的原則,從主題性閱讀、題材分析等方面著手,找尋讓學生練筆的契機。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尤其是敘事性作品,情節(jié)曲折,結構新穎,描寫細膩,找到一兩處練筆并非難事。當教學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散文、應用文等體裁的文章時,教師可以整合單元篇目,進行綜合性主題解讀、體裁特點分析,從而找到讓學生練筆的切入點。例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一篇議論文,雖然文章的結構清晰,段落整齊有序,但要讓學生仿寫,對他們來說是有較大難度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進行綜合性的閱讀,找出論點、論據(jù),以及文中的一些名言名句、排比句等,學習作者是如何論證、如何總結的。在學生掌握了這些內容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學生就能明確練筆主題、練筆內容,以及結構安排等,寫起來就容易多了。
提示性閱讀是有利于鍛煉學生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閱讀方式。學生可以借助材料收集、生活經(jīng)驗及自身的想象力,對文章段落大意和整體脈絡進行詳細而深入的了解。因此,練筆可以多樣化開展,如從某個點入手進行補白式的練筆、展望式的練筆。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閱讀文本進行補充。學生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并在習作、練筆中嘗試運用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教學完《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后,教師可以總結出以下提示語:“……本來……,但是,因為……不但……,還……”。這種提示性的關聯(lián)詞語對學生的練筆來說是“眼睛”,他們可以根據(jù)生活實際來進行補充式的練筆,從而發(fā)揮自己想象力,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讓單調的框架得以豐富,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寫作能力。
練筆應該是從基礎抓起,從小到大、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隨文練筆是一種可操作、可描寫,具有一定格式、章法的微型、片段練筆[2]。它的起點低、要求適當,是引導學生運用文本資源進行的一種“短、平、快”的寫作訓練。文本內容的學習是學生進行小練筆的最好媒介。句子是一篇文章的基本構成方式。因此,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應重點掌握修辭手法,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所感、所想進行模仿練習。這樣的小練筆是在學生理解課文表達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基本上能自如應對。在教學中,教師要搭建文本與練筆的橋梁,讓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習得練筆的方法,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例如,《秦兵馬俑》這篇課文中有一個句式為“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此進行仿寫。他們可以聯(lián)想實際生活來仿寫,也可以聯(lián)想自己的學習來仿寫。這樣的練筆能使學生對這種句式的理解更深入,幫助學生將其靈活運用。
留白是引導學生練筆的有效手段。課文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留白,這給學生的想象和思考留下了充足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留白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的這種想象落實到筆下。例如,《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中有一段是表達內心掙扎的。教師可以將這種掙扎作為留白,讓學生進行隨堂練筆,即讓他們根據(jù)課文的要求來進行擴寫,并在擴寫過程中抓住人物的特點,寫出父親和兒子此時內心世界的波動。
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技能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恰當運用到練筆中。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也能夠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例如,《丁香結》一文的課后習題“丁香結引發(fā)了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蔽闹械亩∠憬Y象征著解不開的仇怨,表達了作者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學生通過讀句子、讀文章,與作者產生共鳴,然后教師讓學生仿照作者的寫法,選取有代表性的植物,如“菊花”“荷花”等寫一寫。這不僅是句式遷移,更讓學生練習了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對美好品質的學習和贊美。
情感的體驗是表達的前提和基礎。學生擁有豐富的體驗、澎湃的激情,才能“下筆如有神”。這里的“境”是指一種場景或情境。學生入情,才能關注當時當?shù)氐那闆r,使得想象豐富、合理;學生入境,才能與現(xiàn)實生活取得對接,暢通思維渠道。例如,《草原》一文的最后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寫出了作者對草原一景一物的不舍。在學生充分體會作者的情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象生活中有哪些類似的情形,如是否有過與親人、好友分別的經(jīng)歷,當時的情形如何,分別時的心情如何。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練筆讓學生入情入境,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情感體會。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感受閱讀、積累素材,進而用小練筆來表達情感,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潤語細無聲,作為教育者,我們給予學生的應該是工具與方法。小學語文教師應通過課堂小練筆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奠定學生妙筆生花、佳作連連的寫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