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雪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也是嚴謹的,所以想學好數學,首先要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動手操作的課堂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在課堂上設置動手操作活動是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為了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要在不斷的訓練當中,讓學生養(yǎng)成快速理解迅速記憶的學習方式。動手操作引入小學數學課堂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對于推動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動手操作活動讓小學生多了一條獲取知識的途徑,對學習數學課程中的難點和重點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階段的孩子想象力豐富,但是其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還不是很成熟,教師在講解知識點的時候,通過語言的表達是很難讓學生有透徹的理解的,因此,動手操作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創(chuàng)新、開放的精彩課堂,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學懂數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運用動手操作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探索,使其思維呈現出發(fā)散性,能夠從多角度去看待數學問題,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動手操作與日常授課的結合不會打擊學生的探究熱情,可以讓其主動參與各類課堂活動,鍛煉其數學能力。教師可以將動手操作應用于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讓新知識的傳遞呈現出多元化,給小學生帶來新穎的體驗[1]。比如《圓的周長》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設計一些拼圖,秉承著“組內異構”的分組原則將學生分成4~6人的小組,同時做到“組間同構”,讓各小組的整體能力呈現出均衡性,而每個小組當中既有能力強的學生,也有能力不足的學生,可以在科學的分組下實現組員能力的同步提升。其次,教師鼓勵不同小組設置相同的圓形,以時間為賽道,先計算出來的小組獲勝。最后,教師對獲勝小組進行相應的獎勵,激發(fā)出全員的參與熱情,有效調動其積極性。為保證發(fā)揮出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動手操作活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來進行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發(fā)散思維。學生設計的動手操作活動更能引起同學之間的共鳴,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質量。學生可以在動手的過程中不再依賴教師的講解,而是通過自身的探索去解決問題,感受學習知識的全過程,使之腦中的知識結構更加牢固,也能夠正確使用所學的知識,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學以致用”,更是讓其思維呈現出一定的發(fā)散性,為后續(xù)各階段的學習夯實基礎。
在當下的生活中,有很多問題是需要用數學知識進行解決的,因此,在設計動手操作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游戲來豐富活動,讓學生在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動手實踐數學知識,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在設計教學活動中設置一個具有懸念的生活事件,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并且由學生來設計活動的具體操作流程。首先學生要出一個設計方案,其次根據設計方案制定操作流程,再次在動手實踐中總結經驗規(guī)律,并且進行思考和創(chuàng)新。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都要對活動進行總結,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的成長,也在實踐中不斷感受生活的魅力和數學的重要性,有效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嚴謹性和創(chuàng)新性。由于部分數學知識對學生而言不能進行有效理解,而教師若需要進行詳細講解會占用較多的課堂時間,從而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度,也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巧用動手操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參與中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能夠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之上尋找多種解決數學問題的辦法,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體會到知識探索過程中的獨有樂趣,能夠使之飽含熱情地走入各階段的數學學習。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不僅運用生活元素,還應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參與中吃透所學的數學知識,從而獲得數學能力的不斷提升[2]。比如在講《認識乘法》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給每個小組分配題目,看哪個小組計算得又快又準,比如,媽媽給你買了三支鉛筆,一支2元錢,那么三支一共多少錢?學生很快就會算出6元。這樣既引入了生活的場景,也能讓學生對乘法計算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對之前學習的加法有所復習。活動完成后,教師還要總結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對制作卡片的學生提出表揚,對計算的學生進行鼓勵等。然后讓學生想象一下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場景能夠用到乘法計算,然后鼓勵學生設計一個相關的動手操作活動。在生活化動手操作活動的設計中,讓學生形成發(fā)散式思維去想象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何用數學知識進行解決的習慣,在解決問題中促發(f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讓學生自認為在生活中是個數學小天才,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雖然動手操作活動引入到課堂中的目的是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但是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也是無可代替的。之前強調的溫故知新,即復習、預習一體化的教學方式,不但不會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成就感,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教師需要帶著前瞻性的思維對自身的角色進行靈活轉換,能夠在不同的角色中引導學生,使之帶著主動性參與各類數學知識的探索,從而對其所應具有的綜合能力做到極大程度的提升。但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使之注意力得不到有效的集中,容易受到外界諸多因素的影響,出現思想跑偏等情況,從而導致學習效率停滯不前[3]。在課堂上防止學生走神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動起來,手和腦都動起來。有時候教師設計的動手活動會很難,一個人完成很吃力,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共同來完成老師交給大家的任務,學生在小組充分的合作交流中不僅能夠體驗到課堂的樂趣,還能夠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保持學習興趣。教師在上課之前設計動手操作活動的時候不能只是注重活動的形式,而是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狀態(tài)設置科學合理的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內容有足夠的了解,設置好每堂課的難點和重點,并將動手操作的活動設置得更有趣味性,比如在講《認識三角形》這一課時,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出立體化的數學內容,在對比中引導學生觀察,使之有意識地思考與尋找三角形組成的必要條件,學生會發(fā)現三角形是由三條線和三個頂點組成,同時萌生探究欲望,迫切地希望對自身的看法進行驗證,以滿足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手工剪紙或者畫圖的方式來感受三角形的形狀,使之在動手中加深對三角形特點的理解,達到動手操作的目的[4]。最后,在設計動手操作活動中,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動手能力的不同設置不同的活動方式,比如有些學生擅長裁剪、有些學生擅長畫畫、有些學生擅長折紙,每個學生都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就會有足夠的成就感,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成品會讓其對三角形有更深刻的記憶,更容易觀察三角形的特點。教師需要保證活動設計的靈活性,對學生凸顯出的個性特點與個人喜好做到極大程度的尊重,使之運用自身喜愛的方式去完成課堂的動手任務,不僅感受到當中的樂趣,也意識到數學知識具有的價值,從而樂于探索更多的數學知識,樂于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將其所應具有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做到切實有效的提升。讓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落實,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體情況科學設計動手操作的時間和內容,保證耗時的合理性,提高動手操作的應用質量[5]。
教師只有真正利用動手操作活動的教學方式才能感受到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也能感受到學生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利用動手實際操作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能夠放下心理的負擔,逐漸喜歡上數學教師,更因為喜歡數學教師而喜歡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