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煒
(山西省楊樹豐產(chǎn)林實驗局落陣營中心林場,山西 大同 037000)
山杏屬于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度約2~5m,枝干呈紅褐色或灰褐色,葉片呈圓形,根系發(fā)達,喜光,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具有耐旱、耐寒、耐貧瘠的品質(zhì),能在-40℃溫度下生存,同時也能在含水率僅為3%~5%的土壤中生長。同時,山杏的經(jīng)濟價值表現(xiàn)良好,果實不但能食用,還可用作入藥、提煉油漆、制作化妝品等,所以山杏栽培種植同樣能帶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山杏憑借著對惡劣環(huán)境的較強適應力,也常常被用作于造林事業(yè)中,充分發(fā)揮其固土抗沙作用,改善當?shù)丨h(huán)境,因此也成了造林防護的重要樹種之一。
通常會在6月底至7月初進行山杏種子采集工作,當觀察到山杏果肉轉(zhuǎn)黃成熟且逐漸開裂時,便可開始采集。將采集好的山杏種子攤鋪在平整的水泥地上進行晾曬,分離山杏果肉和果核,經(jīng)過脫皮處理之后,用清水洗凈晾干,放置在干燥、通風的環(huán)境中存儲。
山杏育苗栽培所選用的種子必須是當年成熟的種子,優(yōu)選顆粒飽滿類型。由于山杏的種皮非常堅硬且含水量非常低,所以在播種前還要對種子進行催芽,目的是為了確保種子盡快出芽,實現(xiàn)出全苗。
山杏種子處理方法一般可分為越冬埋藏法與熱水浸泡法,具體做法分別為:①越冬埋藏法。將晾曬風干的種子浸泡在冷水中,剔除其中的病種,再對種子展開全面消毒,進而全部放在1m×1m的溝內(nèi)儲藏,這些步驟要在土壤封凍前完成。而儲藏需要按照分層模式進行,每10cm厚種子鋪上10cm厚沙子,可存儲4~5層,在土壤上方留下?lián)Q氣口,防止種子腐爛,并且在上方蓋上20cm厚的濕砂土;②熱水浸種法。將山杏種子浸泡在80~90℃的熱水當中,待水冷卻過后將浮于表面的病種去掉,在對剩下的良種進行12小時的浸泡,撈出過后換清水,重復浸泡操作3~4天,直至種子全部膨脹。隨后將種子置于25℃環(huán)境中進行催芽,并且每天用清水清洗,待種子出現(xiàn)裂口后便可下地播種。
山杏種子培育要盡量選擇光照良好、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土壤以壤土或沙壤土最為適宜。在播種前,要先施加基肥,一般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3000kg、過磷酸鈣1500kg。之后對地塊進行深耕,劃畦,起壟。為了方便后續(xù)對山杏苗木的管理,畦的規(guī)格一般控制在長10m、寬5m、高0.3m,其中畦成東西走向,能保證充足光照。畦的大小主要根據(jù)山杏苗木培育數(shù)量及苗圃地形決定,需要重點考慮今后噴灌設(shè)施的安裝便利性。
山杏播種時間可選擇春季,也可以選擇秋季。播種方式一般為條播,每公頃播種400~600kg最宜,播種過后覆蓋5cm后土層,輕拍壓實。如果選擇秋季播種,則要在入冬土壤封凍之前完成,種子可無須處理直接播種,播種后澆灌1次封凍水;如果選擇春季播種,那么要等待土壤徹底解凍,在播種前需要進行催芽處理。通常秋季播種時間為11月初,春季播種則在3月下旬至4月初,方法大致相同。播種過后要密切關(guān)注土壤墑情,如果期間一直未下雨澆灌,則要每隔14天進行1次噴灑澆水,每次噴灑1h,保證水分完全浸入土壤。
近些年山杏育苗栽培出現(xiàn)了容器育苗技術(shù),在許多地區(qū)得到廣泛推廣。在早春季節(jié)將育苗基質(zhì)裝入容器當中,然后在苗床上均勻碼放育苗袋,周圍用土壤填好。向每個容器中放入2~3粒山杏種子,蓋上濕土,澆灌1次水。如果條件允許,還可在苗床上蓋一層薄膜,再加蓋拱棚,能提高種子出苗率。
時至5月中旬,山杏種子便會開始冒出幼苗。待幼苗長出3~4片葉后,要開展第一次除草,在去除雜草的過程中要開展第一次間苗,主要將太過密集的山杏苗株分開,將株距控制在5cm左右。至6月初,幼苗開始長出7~8片嫩葉,可開始第二次除草和第二次間苗,將株距控制在8cm左右。在7~8月期間,每隔20天進行一次追肥,每公頃施加尿素80kg左右,追肥過后必須澆水,保證肥料被土壤吸收。另外,要根據(jù)情況對地塊土壤進行消毒殺菌,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
在正式開始造林之前,需要依據(jù)當?shù)赝烁€林情況與所在地土壤、河流分布情況,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優(yōu)選出造林條件最適宜的地塊,保證布局合理性,力求能用最短時間形成山杏林網(wǎng)。在對果園的規(guī)劃中,應當保證主路、干路、支路的完整性,其中主路要貫穿于整個園區(qū),干路與支路要能連接園區(qū)的各個角落,三種道路的寬度規(guī)格分比為6m、5m、3m。果園建設(shè)時還要規(guī)劃防護林,一般從當?shù)貥浞N中優(yōu)選生命力強的,比如楊樹、刺槐等,栽種在山杏園區(qū)周圍溝邊。依據(jù)危害性風向?qū)Ψ雷o林進行合理栽植,通常栽植5~8行,而副林帶要與主林帶垂直分布,通常栽植2~4行。
山杏造林地要在一年之前進行深耕翻整,一般春冬季氣候較為干旱,此時不宜整地,所以對造林地塊的翻整應當選擇在6月中下旬,但要保證在雨季來臨之前,能讓造林之后的地塊得到充足的水分澆灌,保證山杏苗木成活率。如果造林所選地塊為沙壤土,則可不必提前整地,整地過后要及時開展苗木移植。一般整地方式主要分為魚鱗坑整地與水平溝整地兩種,其中魚鱗坑整地方式是將栽植點深挖出半圓形土坑,直徑70cm左右,深度40cm左右,栽植完后覆蓋表土即可;而水平溝整地方式則是要在地塊表面挖出長、寬、深為200cm×70cm×40cm等深溝,栽植后用表土回填。
山杏造林通常選在春季開展,待土壤解凍之后、山杏苗木頂芽尚未萌發(fā)之前進行起苗。起苗之前3天進行1次澆水,起苗時要在山杏苗木15~20cm處挖溝,溝深保持在30cm左右,小心挖出苗木,避免傷到根系。對起出的山杏苗木進行分級,每50株捆扎為1捆。如果造林地距離起苗地較遠,一定要做好假植、遮陰處理,避免苗木在風吹日曬的環(huán)境下水分流干,同樣是保證苗木成活率的關(guān)鍵。
對栽植苗木進行運輸時,必須對運輸車輛的集裝箱用包裝布進行包扎,不得露出苗木根系,避免風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要盡快運送到造林地點,第一時間假植且設(shè)置好遮陰網(wǎng),避免因為氣溫過高而傷及苗木。種植人員需要每天對假植苗木進行2次灑水,保證苗木有充足營養(yǎng)水分。
如果是運輸容器苗,則要提前進行室外煉苗相關(guān)工作,時間一般會提前20天左右。在起苗運輸?shù)倪^程中,要重視容器袋的濕度表現(xiàn),一般會將濕度控制到最低標準。結(jié)合實踐經(jīng)驗來看,要在土壤尚未完全干透且有一定硬度時進行起苗,過程中要保證苗木胚體的完整性,并且基質(zhì)土不能出現(xiàn)松散狀態(tài),同時要極力避免根系損傷情況出現(xiàn)。同樣要做好運輸過程中防曬保濕工作。
春季和秋季均可進行山杏造林,一般春季時間為土壤解凍之后的3~4月,秋季時間為土壤封凍之前的10~11月。造林方式主要有植苗造林與直播造林兩種,其中直播造林需要用到大量種子,大概為植苗造林方式的2倍,而且幼苗根系極易受到土壤中的鈣積層阻擋而無法深入土壤深層,嚴重影響幼苗生長,出現(xiàn)“小老樹”現(xiàn)象,導致山杏結(jié)實率非常低。
為了方便苗木栽植管理,在栽植之前要對幼苗規(guī)格進行合理優(yōu)選,盡量保證幼苗高度、粗細程度相近。通常來講,會選擇胸徑為0.3~0.4cm左右,苗高30~35cm左右的壯碩苗木,切不可栽植長勢羸弱的苗木。在正式栽植前要對苗木主根進行修剪,保證新茬露出,再用ABT生根粉對根系進行30分鐘的浸泡。在栽植過程中需要保證苗木根系擺在坑溝的正中間,確保根系自然生長,將土壤回填輕拍壓實,再微微提起幼苗5cm左右,能為根系創(chuàng)造利于伸展的空間。最后,在土壤表層覆蓋適量虛土,能保證水分蒸發(fā)速度減緩。栽植過后及時進行1次澆灌,確保完全滲透。
選擇山杏樹種進行造林,不僅能夠起到水土保持、綠化荒山的作用,并且能夠獲得不錯的經(jīng)濟價值。所以,栽植密度應當適當擴大,一般每畝地可定植220株左右。如果選擇造林的地塊較為平坦,光照充足,澆灌方便,適宜營造經(jīng)濟林,那么每畝定植密度可保持在160株左右。
在造林之后要對穴面進行覆蓋處理,能夠有效降低因強降雨等惡劣天氣中帶來的不良影響,并且能夠弱化水分蒸騰作用,保障山杏苗木的健康成長。此外,穴面平整時間要盡可能選在造林過后7天之內(nèi)完成,如此安排一方面是為了確保穴面的平整度,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土壤堅實度,有助于幼苗扶正。如果存在缺苗情況,一定要第一時間補植。穴面覆蓋平整后及時開展除草、松土工作,可選在下雨過后進行。
如果山杏造林區(qū)域的土壤肥沃程度不高,并且存在干旱貧瘠的情況,則要在造林之后進行改土蓄水,通過改善山杏的生長環(huán)境條件,保證山杏健康生長,提高結(jié)實率。具體來講,土壤改良方法主要包含挖樹盤與機械撫育兩種:
其一,挖樹盤。這一方法主要用在坡度較大、難以進行機械化作業(yè)的山地,每年開展2~3次便可,一般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如果條件允許也可在夏季多進行一次。此外,要控制好挖樹盤的時間,春季時必須保證土壤完全解凍且在苗木發(fā)芽之前,夏季則要在果實采收完畢后,秋季則要在苗木落葉后進行。挖樹盤需要遵循“里淺外深,春淺秋深”的原則,將深度控制在20~30cm之間,直徑必須大于樹冠。
其二,機械撫育。這一土壤改良方法可用在小坡度的山地、丘陵等地帶,撫育時間一般在秋季苗木落葉之前進行,因為這一時間山杏樹體已經(jīng)逐漸停止生長,葉內(nèi)營養(yǎng)開始向主干、根系輸送。深耕過后,根系容易形成愈傷組織,同時會在傷口處快速生長出根須,能提高結(jié)果率。
山杏在完全無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其長勢很難形成中心主干,自然生長的樹冠通常為圓形。如果栽培環(huán)境條件足夠優(yōu)渥,山杏同樣有一定概率長出主枝干,此時種植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合理修剪,形成疏散分層。在對圓頭樹冠進行修剪時,要從距離樹干60cm處著手修剪,樹干要留下5個左右的主枝干,同時對距離主枝干40cm的側(cè)枝進行合理修剪,留枝空間要保證合理。疏散分層樹形需要在幼苗距離地面40cm處打頭,將多余主枝剪掉,留下3個主枝,再為各個主枝留下5個側(cè)枝,修剪時控制好主枝、側(cè)枝的密度,避免枝干過密分布。
造林后對山杏的施肥一般以腐熟有機肥為主,以化肥為輔。結(jié)合經(jīng)驗來看,通常每畝地追施復述農(nóng)家肥3000~5000kg、復合肥50kg。一般會在8月中下旬改土作業(yè)時,同步將肥料施入土壤中。在山杏的萌芽期、硬核期、果實膨大期,要追施速效氮肥以及適量磷肥、鉀肥。如果樹齡較小,則每年追肥2~3次,每次每畝5~10kg;如果樹齡偏老,可適當增加施肥量。
對果園的水分管理主要是灌溉作業(yè),需要根據(jù)種植期間的降雨情況決定。結(jié)合經(jīng)驗來看,山杏的蓄水臨界期通常在開花前期、幼果發(fā)育期以及果實膨大期,所以在這期間要做好水分灌溉工作,并且在灌溉同時進行適量肥料的追施,能優(yōu)化山杏果樹的抗旱表現(xiàn)。
山杏結(jié)實較早但生長周期非常長,當山杏林逐漸開始出現(xiàn)衰老勢頭之后,其結(jié)實量便會每年降低,特別是生長在較差環(huán)境中的山杏幼林,會明顯發(fā)現(xiàn)造林后進入衰老狀態(tài)的時間非常短,基本上10年過后便會停止生長,出現(xiàn)“小老樹”的情況。如果出現(xiàn)這一情況,則必須要開展平茬復壯作業(yè),促使山杏植株能夠重新進入生長期。平茬最好選擇在秋季落葉之后到來年春季萌芽之前進行,用斧頭將植株地上部分砍除,但不能劈裂樹樁。來年春季伐根上萌發(fā)的新條長至30cm后,便可再次定株,形成主干。
山杏造林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杏疔病,該病會嚴重抑制苗木生長,影響結(jié)果率。杏疔病高發(fā)于秋季,所以需要在秋季來臨前將病枝剪除,并且要進行集中焚毀,消滅細菌。來年在山杏開花過后,進行全面巡查,一旦發(fā)現(xiàn)枝葉、花果有患病跡象,需要及時剪除,同樣需要焚毀殘枝。持續(xù)清理3年,基本能保證杏疔病完全消除。
對山杏蟲害的防治需要在越冬前進行,其中黃褐天幕毛蟲屬于山杏栽植過程中的重要蟲害,可對園區(qū)噴施久效磷溶液,能有效殺滅蟲害。此外,鼠兔災害在山杏造林中也較為常見,可通過人工誘殺的方式進行滅殺老鼠,通過涂抹刺激性林木保護劑驅(qū)趕野兔。
綜上所述,雖然山杏有著較強環(huán)境適應能力,能在干旱、貧瘠的土壤中生長,但是在栽培種植過程中仍然要掌握相關(guān)技術(shù),進行科學育苗栽培與造林管理,保證山杏成活率全面提高,既能提高經(jīng)濟收益,也能改善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實現(xiàn)社會效益、經(jīng)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