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1)
為滿足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樁基施工,應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選擇合理的施工技術。同時,明確樁基施工后的質量與工程地質情況之間的聯系,尤其是在粉砂層地質環(huán)境中,如果出現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泥漿配制質量不標準等缺陷,便極易出現施工后孔壁坍塌、縮頸等方面的質量問題。
該工程項目為某地區(qū)年度重點工程,根據現場勘驗,總結該項目的概況,見表1。
表1 工程項目概況
通過地質結構采樣,現已知施工區(qū)域為粉砂層地質,對施工場地內土層分布與特征進行分析,見表2。
表2 施工場地內土層分布與特征
為提高超長樁基施工質量和結構穩(wěn)定性,將鋼護筒作為支撐結構,將其埋設在樁基中心位置[1]。利用全站儀,通過放樣的方式確定超長樁基的中心位置,并按照“十”字型埋設護筒,以此起到護樁作用。在超長樁基礎施工部位,采用挖掘機開挖直徑為40m、內徑大于護筒1m的圓坑[2]。在施工中,為了防止坍塌和滲漏,將鋼護筒的長度設置超過樁基3m~5m。同時,在已經完成開挖的基坑當中回填厚度為0.5m 的黏性土,并采用分層方式夯實,在完成上述操作后還需要對其表面進行整平處理,確保表面平整度。在埋設過程中,采用測量放樣的方式,在鉆孔底部中央位置做記號。將鋼護筒放入到挖好的圓坑結構當中,并根據實際情況對鋼護筒的位置進行調整,保證鉆孔中心位置與鋼護筒的中心位置一致[3]。鋼護筒頂部應當超過施工地面至少0.3m。圖1為鋼護筒埋設結構示意圖。
圖1 鋼護筒埋設結構示意圖
在超長樁基施工時,在泥漿池當中完成對泥漿材料的制備、循環(huán)以及沉淀。針對工程場地的具體條件,設置并合理布置泥漿池,盡可能少占用土地資源[4],在每一個墩位上分別設置一個泥漿池。在后續(xù)混凝土澆筑時,需要確保泥漿池當中容納的泥漿量能夠符合施工需求量[5]。泥漿池包含沉淀池和循環(huán)池兩部分,要求泥漿池的體積需要比樁基的大,通常情況下應當超過1.25倍,沉淀池與循環(huán)池之間需要按照1:2的比例進行分配。為確保分配方便,可直接在泥漿池中設置隔離帶,實現對兩種功能池的區(qū)分,同時在中間還需要設置濾網,如圖2所示。
圖2 泥漿池布置圖
在泥漿池設置完成后,利用膨潤土、水、燒堿,按照特定的比例完成對基漿的配置[6]。對于新制備的泥漿而言,要求每一立方米,水、膨潤土、燒堿之間的配比為1000:120:1?;鶟{的黏度應當控制在20s~22s 范圍內;容重應控制在1.05g/cm3~1.20g/cm3范圍內;含砂率應控制在4%以內;pH值在8~10之間。
由于樁基需要穿過砂層,因此使用旋轉鉆機完成鉆孔施工。鉆進時,要根據地質條件來控制進尺速度,并在由硬巖到軟巖的條件下增加鉆速;從軟巖到堅硬的巖石要減速;在易出現收縮的地層中,適當加大鉆進次數,以避免鉆頭縮徑;為了提高鉆井效率,在硬塑層上應用了高速鉆井技術[7]。當施工中遇到較為松散的粉砂層時,則應該適當增加泥漿的相對密度和黏性。針對不同的地質條件,需要配制的泥漿比重為:在黏土層和粉土層上將泥漿比重控制在1.05~1.10 范圍內;在砂或砂礫等結構層上,將泥漿比控制在1.10~1.20 范圍內。
在完成鉆孔施工后,制作鋼筋籠結構,鋼筋籠制作的具體步驟為:
第一步:制作內圈鋼筋籠。首先制造內環(huán)和內環(huán)加勁環(huán),內環(huán)加強環(huán)與縱肋的內側搭接焊,內環(huán)與內環(huán)縱肋的外側搭接焊。
第二步:制作外圈鋼筋籠。首先制造胎膜和外環(huán)加勁環(huán),然后用外環(huán)加勁環(huán)將外環(huán)縱筋的內側搭接焊固定,外環(huán)與外環(huán)縱筋的外側搭接焊,外環(huán)縱向肋的外環(huán)與外環(huán)縱向筋的外環(huán)焊接,在籠頂處設有一條加固環(huán)[8]。
第三步:用內環(huán)緊固加勁環(huán)將外環(huán)與內環(huán)相連接,內環(huán)采用“井”字,“井”字的空心部分與內環(huán)焊接,8 個“井”字延伸部分與外環(huán)焊接成一體。
第四步:安裝和布置聲測管、鉆芯管、冷卻管、樁側注漿管、樁端注漿管等。
圖3為鋼筋籠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3 鋼筋籠基本結構示意圖
利用鋼筋籠式滾焊機對鋼筋籠進行分段加工,在鋼筋籠加工完畢后,選擇25t 的吊車和架空吊車,將其運輸到工地。鋼筋籠由1輛25t的小車吊車卸載、連接。
導管主要包括漏斗、固定架、導管主體、導管吊具等結構。采用規(guī)格為Φ300×12的無縫鋼管作為導管主體,管道連接部位設有兩個密封環(huán),以確保其密封性。導管固定支架由鋼與鋼結合而成。25t 汽車吊車在下管時,必須保證導管在孔的中心位置。本工程項目當中的樁基采用C25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材料。首次灌漿采用了抽吸法,在管道中放置了球囊作為隔離塞。在完成第一次灌注后,采用0.3m3的小型料斗進行樁基的澆筑。在澆注混凝土時,護套的泥漿表面必須保持在地下2m以上。
(1)施工場地下部地下水壓力較大,涌水量可以達到0.45L/s,且地下水位越高,不僅對成孔和混凝土的最終密實度造成不利影響,而且還會使樁身混凝土中的水泥漿由于地下水的沖刷而松動,從而造成樁身冒水,影響樁基承載力。
(2)根據工程地質條件,樁基施工必須通過一層厚度較厚的粉砂層,通過這一層需要很長的工作時間,而粉砂層自身又不利于形成鉆孔的護墻。
(3)由于工程地質條件及設計對樁基自身的要求較高,即便在施工中出現極小偏差,單樁承載力將無法滿足設計要求。
(4)由于樁基自身結構較長,勢必會在施工中出現成孔、清孔的過度耗時,而空置的時間越長,造成塌孔和縮頸的風險越大。
在超長樁基成孔工藝中,可按照隔孔施工的方法,在樁體周圍形成孔,然后在孔中注漿。考慮到施工中周圍土壤的擾動會對樁體產生較大的應力,特別是在成樁初期,樁體的混凝土強度較低,容易出現塌孔、縮徑等問題,因此,需要在施工中控制樁體的間距,對其間距的設計,可按照下述公式計算。
式中Q代表樁體間距,I代表混凝土強度,l1代表預設前樁位置,l2代表預設后樁位置。
在鉆孔過程中,要做好對鉆孔速度與鉆進速度的控制,使鉆孔直徑大于其他地層,有利于鋼筋籠的順利放入。同時,通過增加泥漿的比重、黏性,達到平衡壓力水的稀釋效果,達到鉆井成孔時孔壁穩(wěn)定的目的。
在復查鉆頭長度時要特別注意鉆桿的彎曲,明確鉆頭的直徑對鉆孔的尺寸有很大的影響,在施工中要經常檢查鉆頭的直徑,如果鉆頭的磨損大于10mm,應立即更換。
在沉箱施工時,應注意鋼筋籠的穩(wěn)定沉降,以及在沉陷時,避免與孔壁發(fā)生碰撞;在吊運時,若有障礙物,不可用重物壓下,以免造成塌孔、鋼筋籠變形,應立即停止吊起,并找出原因;如果是由于成孔錯位造成的,則要復鉆進行修正,在確定了成孔質量之后,才能進行吊裝。此外,在混凝土澆筑之前,必須使用管道進行二次清孔,在孔口的回漿比重和沉渣厚度達到規(guī)定值后,必須立即進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漿,以確?,F場施工的規(guī)范性。
將單樁承載力作為質量驗收標準,完成施工后,對其進行承載力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單樁承載力檢驗結果
(1)根據表3 單樁承載力檢驗結果,DZ-1~DZ-14均達到了>3500kN的標準,證明此次設計的施工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良好,可以使竣工后的工程在驗收中達到預期的質量標準。
(2)完成上述測試后,對樁基沉降量進行綜合分析,經過階段性的實驗,明確了樁基在施工后并未發(fā)生沉降。進一步證明了此次設計的施工方法在工程中應用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