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霖/文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辰誕之際,廣東作為全國的文化大省,在重大歷史題材專題性創(chuàng)作上,回顧起嶺南畫家關山月、黎雄才等前輩們響應并參與當時關于歷史重大題材創(chuàng)作時繪制出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眾所周知,重大歷史題材的繪畫形式,是利用原創(chuàng)的精神繪制視覺效果來表現歷史的真實,讓觀者有如親身經歷一般,具有寓教于樂、寓理于美的教化作用。時至今天,年輕一代藝術家緊跟前輩們和時代的步伐之余,漸趨成熟。有關部門號召進行百年黨慶藝術創(chuàng)作,全國各地的文藝創(chuàng)作者踴躍參加,嶺南廣東地區(qū)的藝術家更是激情澎湃地參與其中;并在廣東省美術館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美術作品展”。在此次展覽作品中,涵蓋了國油版雕水彩等畫種,當中以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居多,畫面熱烈且鮮明,其中不乏關于紅軍長征、毛澤東詩詞等主題作品。
長征在中國語境中常用英雄史詩來形容,它在中共革命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眾所周知。中共對長征的解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正如1975年《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社論所言“紅軍長征,行走兩萬五千里,貫穿十一個省,翻越常年積雪的高山,踏過人跡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标P于長征的歷史敘事和不同時期對長征的藝術表現卻是文化藝術界歷久不衰饒有興味的話題。
紅軍長征是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轉移作為起點,而以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會師作為結束。
長征可劃分為六個階段:1934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主力第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教導師和中央機關,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于1935年1月?lián)尪蔀踅碱I遵義,是為第一階段。1935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改組中央,毛澤東任中央革命委員會主席,從此掌握了中共中央,是為第二階段。1935年1月至4月間,紅軍抵達金沙江,是為第三階段。1935年5月,紅軍渡過金沙江,強占大渡河、瀘定橋,進入四川。6月16日,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是為長征第四階段。8月23日,紅軍三路出動,進入沼澤草地,左路軍為大雨所阻,右路軍遇國軍阻擊,毛澤東及中路軍乘機北進,改稱“北上先遣支隊”,是為長征的第五階段。9月中,毛澤東率北上先遣支隊到達陜北,于10月20日與紅軍第十五軍團會合,是為長征第六階段。
在某種程度上,“宣傳”成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附帶的一個重要使命。而在此后的歷史回顧中,“宣傳長征”又成了中共宣揚自身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紅軍長征路途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歷史節(jié)點和展現英雄主義氣質的故事被抽取出來,如過老山界、突破烏江、智取遵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飛奪瀘定橋、紅軍過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等。”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故事具有戲劇化的特征,長久以來成為文學、藝術表現的經典歷史敘事主題。
紅軍長征途中,已有美術活動的開展,中共通過繪畫與標語,宣傳及踐行其革命的理念。長征開始之初的1934年10月25日,紅軍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第2期第4版就刊登了一篇題為《一件不應當忘記的工作——寫標語畫壁報》的文章,強調“寫標語、畫壁報是紅軍素有的特長”。在長征期間,紅軍的宣傳隊員們就將寫標語畫、壁畫、書刊插圖作為群眾動員、喚起戰(zhàn)斗熱情的主要工作。紅二方面軍的張子意長征日記就有記載,畫旁寫著“紅軍:消滅地主階級,反對富農剝削”的標語[1]。
據研究,活躍在紅軍部隊中的美術人員較為人熟知的要數廖承志和黃鎮(zhèn)。廖承志是何香凝的兒子,曾在日本學畫,長征途中,畫有馬列頭像、宣傳畫、標語,也畫沿途風景畫和朱德、劉伯承等軍中肖像畫。有關長征繪畫中影響最大的,要數安徽籍畫家黃鎮(zhèn),因其在流離顛沛中留下了直接取材于長征實景的《長征畫集》。據黃鎮(zhèn)回憶,“萬里長征,畫了一路,大概也有四五百張”,“在漫漫途程中,看到什么就畫什么,是真實生活的速寫?!边@批寫生畫現今只有24幅存留下來,1938年由阿英在其上海風雨書屋以《西行漫畫》的名稱印行。1958年,人民美術出版社依初版重印,1962年重新出版時始改名為《長征畫集》,并署上原作者之名。此后,該畫集又以英、日、法等多種文字印行。黃鎮(zhèn)的這些富有漫畫色彩略顯稚嫩的長征畫作,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唯一出自長征途中的美術作品,其價值與意義不言而喻。
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三十多年的美術史,在強調歷史敘事專題創(chuàng)作的背景中,長征以其豐富的史跡和撼人心魄的故事而構成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們所共同關注的革命歷史題材。很多藝術家因為表現了長征的故事而名留史冊,很多作品成為新中國時期美術經典之作。茲將有關新中國成立以來表現長征的美術作品簡略羅列如表1。
表1 新中國成立以來部分以長征為主題的美術作品
若要細加收集梳理,仍可列出更長的名單,甚或可以說,這類主題的作品多到難以數計,這可以從一些出版信息了解一斑。如1978年12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長征路上寫生畫集》,收錄了沈堯伊、白庚延、楊德樹、姚發(fā)奎、李健、艾石之、趙華勝、杜滋令(齡)、艾軒等人描繪長征沿途史跡的畫作72幅,涵括了國畫、油畫、水粉畫、素描、速寫等藝術門類。又如2006年沈堯伊創(chuàng)作的連環(huán)畫《地球的紅飄帶》多達926幅。
從表1可以窺探新中國成立以來美術創(chuàng)作的一些面相?!爸刈唛L征路”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直至現在都流行的一個藝術現象,董希文是這個隊伍中較早參與的一位畫家。為了創(chuàng)作紅軍長征題材的歷史畫,1955年董希文隨八一電影制片廠沿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路線,歷時半年重走長征路,沿途畫了250多幅寫生畫,并出版了《長征路線寫生集》。新近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的“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策劃者就將“重走長征路”作為反映其藝術的一個專題。廣東版畫家劉侖,為了更真實反映紅軍長征的風貌,一生中曾四次重走長征路。上文提及的沈堯創(chuàng)繪的連環(huán)畫《地球的紅飄帶》,在創(chuàng)作的1988年至1993年的6年間,曾兩度深入長征路上,搜集創(chuàng)作的素材。直至今天,仍有不少藝術家出于創(chuàng)作需要或個人的興趣,仍試圖重訪長征的路程,以求尋找創(chuàng)作的資源。
建國后建設國家紀念性建筑,如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等,刺激了歷史畫的產生,尤其是對表現中共建國歷史的繪畫圖像的需求。訪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公眾或許都有體驗,在一樓正中央大廳所陳列的大型作品,正是以繪畫圖像的形式呈現革命建國史的國家意志,而其中多幅作品正是反映紅軍長征的。
“紅軍長征,是一個延續(xù)至今的美術創(chuàng)作主題。2007年公布的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的115個創(chuàng)作選題,其中有4個是直接表現長征的?!?/p>
1950年6月27日,《人民美術》編輯部專門邀請在京美術家召開“歷史畫座談會”,研究“如何才能正確地反映歷史的真實,以教育群眾;如何尊重歷史資料,如何不拘于事實的復述;如何統(tǒng)一現實理想的矛盾”等問題[2]。“紅軍長征,是一個延續(xù)至今的美術創(chuàng)作主題。2007年公布的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的115個創(chuàng)作選題,其中有4個是直接表現長征的。[3]”
表現長征的歷史敘事,多以油畫、國畫和雕塑為主,在官員、藝術品收藏機構以及藝術家本人看來,這些材質的藝術品更具永恒的品質。當然,亦不排除其他媒材的存在,如篆刻家錢君匋就曾刻過一批以長征為主題的印章,并于1962年以《長征印譜》為名印行。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反映紅軍長征的繪畫作品,呈現出不同時期的思想。不少的歷史畫因其高超技巧、嚴謹的構圖與宏大的制作而成為經典。在倡導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影響下,鮮明地打上時代烙印者不在少數。
長征所代表的艱苦卓絕、不屈不撓以及成功的最終結果,使得這個舊詞語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當代生活中仍舊被頻繁使用。解放軍的出版機構被命名為“長征出版社”,中國航天的運載火箭以“長征”命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yī)大學附屬醫(yī)院被命名為“長征醫(yī)院”,杭州有一間中學名曰“長征中學”,北京798藝術區(qū)一間具有實驗精神的畫廊也被創(chuàng)辦人命名為“長征空間”。從公共空間到私人領域,用長征命名的事物不勝枚舉,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人都分享了長征這次劃時代歷史事件的精神遺產。
正如毛澤東吟詠的詩詞將殘酷血腥的戰(zhàn)爭浪漫化一樣,很多藝術家筆下對長征的描繪更多的是展現革命的英雄主義,將戰(zhàn)爭浪漫化。站在當下的視角回顧這些作品,難免會令人省思。畢竟,掩蓋在宏大敘事之下,內戰(zhàn)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無盡的傷痛!■
引用
[1] 李篳路.長征與藝術[J].北京黨史研究,1996(6):11-16.
[2] 泊萍.歷史畫座談會略記[J].美術,1950(4):65.
[3] 谷泉.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入選創(chuàng)作者名單公布[J].美術觀察,2007(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