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意
葉圣陶先生在1941年發(fā)布的《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一文中明確指出,“要把整本書作為主體,把單篇短章作為輔助”,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隨著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不斷發(fā)展,整本書閱讀教學開始活躍于語文課堂之中,對關鍵文本發(fā)起長期性閱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積累量,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其閱讀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整本書閱讀的閱讀量較大,閱讀要求較為復雜,學生未必能夠取得良好的閱讀成績[1]。整本書閱讀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教師不僅要實施閱讀教學工作,更要對閱讀材料進行靈活篩選,推動整本書教學的順利實施。
實施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不僅僅在于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習慣,更要鼓勵學生以個體的思維、意識去重新認識閱讀活動,形成主動閱讀、樂于閱讀的良好素養(yǎng)。對于文化知識的追求使得小學生表現(xiàn)出了旺盛的學習興趣,但在閱讀的過程中,盲目追求“開卷”卻并不能帶動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部分閱讀活動中所使用的教學素材不適合小學生,表達手法晦澀、文章內容單調,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閱讀修養(yǎng)。配合整本書閱讀教學開展語文教學工作,可以將碎片化的閱讀活動重新加工,圍繞特定的閱讀文本鍛煉學生的閱讀技能。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支撐下,學生將在不同的時段獲取不同的閱讀經驗:低年級的童真,高年級的思想,都將在課堂上萌芽,并最終交織形成學生的閱讀品味。這樣的閱讀充滿文化與情感,是培養(yǎng)學生品味的有效方法。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單純以閱讀為核心,但只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在完成課后的學習任務之后,閱讀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這樣的閱讀教學停留在文字層次,教材中的情感、思想無法傳達到學生的腦海當中。對于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來說,閱讀應該體現(xiàn)出文化上育人、思想上育人、情感上育人的綜合價值。借由整本書閱讀教學來開展教學工作,可以在改變教學方法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教師可配合相關圖書組織閱讀鑒賞、閱讀積累、作品品鑒等活動,感受作品當中的人文精神與創(chuàng)作技巧。在閱讀的同時,學生的積累能力、理解能力得到同步發(fā)展,并對教學文本的認識與理解更為透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應該從感性和理性兩個角度進行:在理性的層面上,教師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布置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文本中的文化,積累語文知識與學習經驗,為后續(xù)的語文學習活動做好準備;而在感性的角度上,則要結合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模式,用情感去推動教學活動,體驗文本當中的人文關懷。但小學語文教學中所涉及到的閱讀篇目較短,閱讀教學活動所發(fā)揮出來的價值比較有限,即使部分教師嘗試引入情感教育工作,教學資源也無法配合語文教學要求。借由整本書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可以在長篇故事當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體驗人物與作者的情感變化。從作品角度,學生掌握了不同的語文創(chuàng)作方法;從情感角度,學生則認識到了人類社會中的包容、同情等美好品質。整本書閱讀教學是推動學生進步的有效手段。
類比是具有相似性特點的兩種素材進行比較、歸納的重要手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類比來幫助學生了解相關文本,從而放大文本素材之間的差異,幫助小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同時正確掌握語文知識與閱讀方法。但一些教師在實施類比的過程中過于“吹毛求疵”,將類比下的閱讀教學活動視為一種找不同的手段,要求學生對閱讀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文本進行全方位分析。這樣的閱讀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且在實施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根本無法掌握好閱讀活動的切入點。靈活選擇類比對象,確定詳略得當?shù)拈喿x教學方式,才能保障教學質量[2]。教師可結合教材中的閱讀教學素材發(fā)起類比活動,逐步優(yōu)化整本書閱讀教學。
以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棉花姑娘》的教學為例,低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以識文斷字為主要目標,并沒有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太多的要求。教師可對課堂上的閱讀文本進行類比,依靠“回顧”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閱讀記憶。以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烏鴉喝水》開展類比閱讀教學。文本的表達特點較為接近,但故事的內涵不盡相同,《棉花姑娘》講述了瓢蟲消滅蚜蟲的故事,《烏鴉喝水》則向學生介紹了烏鴉的智力。類比相關閱讀教學文本,學生形成新的閱讀興趣:烏鴉是否真的這么聰明?棉花上的害蟲是不是只能依靠瓢蟲來消滅?學生的求知欲被喚醒,教師可導入第二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工作:結合《奇妙的昆蟲世界》《動物科學》等書本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要求學生將所了解到的科學知識分享到課堂上,創(chuàng)新語文閱讀教學方法。主動類比,學會歸納,這是提高小學生閱讀技能的最佳手段。
整本書閱讀教學不能僅圍繞著課堂上的相關文本素材開展,與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相比,整本書閱讀教學承擔著啟發(fā)學生情感、鍛煉學生閱讀技能的重要任務,教師不能只要求學生閱讀,更要幫助學生體驗、感悟?;诖?,要適當引入課外的閱讀教學資源,延伸閱讀教學范圍。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應用課外教學素材,可以起到開發(fā)學生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語文知識的重要價值[3]。教師要在幫助學生閱讀、思考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整本書閱讀教學方法,加快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速度。配合類比,可將課內外閱讀教學資源整合起來,依靠課內的閱讀文本引入閱讀教學話題,利用課外的教學素材來組織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陶罐與鐵罐》的教學為例,教材文本向學生展示了“過剛易折,善柔不敗”的哲理。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可結合課外讀物《伊索寓言》發(fā)起閱讀教學活動。教師向學生提出閱讀問題,閱讀《伊索寓言》,搜集一些與《陶罐與鐵罐》相似的故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搜集素材,逐步認識文本的核心內涵,《獅子與狐貍》講述了狐貍嘲笑獅子每胎只生一子的故事;《驢與猴子》講述了想要得到主人夸獎的驢在屋子里學著猴子大吼大叫被一頓暴打的故事。教師不對閱讀文本的情感內涵進行講解,而是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延伸閱讀范圍,要求學生獨立體驗文本的文化價值與情感特點。用課外閱讀文本支持類比,可以實現(xiàn)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的共同進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整本書閱讀教學以廣闊的文化視野和豐富的文化作品來吸引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在文學的世界當中全面發(fā)展。在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課內外文本進行整理和應用,更要結合中外名著素材開展對比、延伸教學,創(chuàng)新整本書閱讀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來說,閱讀課上的中外名著有著獨特的價值,且文化、思想、創(chuàng)作手法各不相同,對于自由、愛情、和平的追求獨樹一幟。教師可借助中外名著的類比來實施整本書閱讀活動,促使閱讀在語文課堂上扎根。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返慕虒W為例,文章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山海經》,展現(xiàn)了精衛(wèi)與大海搏斗的勇敢品質,是對如同精衛(wèi)一般不斷抗爭的偉大群眾的贊頌。在閱讀《山海經》的過程中,可將外國神話故事同步引入課堂,如經典的《古希臘神話與傳說》《北歐神話列傳》等等,鼓勵學生對比其中的差別,感受創(chuàng)作者在思想上、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不同。中國神話故事希望借由各類神話形象來傳達精神,如愚公移山的堅韌不拔、精衛(wèi)填海的頑強斗爭等;而在外國神話當中,其更傾向于表現(xiàn)神的力量,為讀者帶來“神不可違逆”的閱讀感想。如北歐神話中的奧丁,其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的三位主神,隨后一同開辟了世界;希臘神話中的宙斯,擁有對眾神的絕對統(tǒng)治權。不同的作品將帶給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中,要嘗試通過簡單的類比來幫助學生思考相關文學作品的表達特點,重新認識閱讀素材,會閱讀、會思考,感悟作品之中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帶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發(fā)展。
在實施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同步剖析作品的內在價值與外在情感,多角度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以此來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除對比寫作手法與表達特點上的差異之外,教師還要嘗試對作品的情感進行剖析,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化為閱讀感悟,幫助學生透徹理解閱讀文本。配合類比,可圍繞不同的文化素材開展深入閱讀活動,將作品的情感提取出來,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互動。重新認知教學內容、理解閱讀文本,有助于學生透徹感受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
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的教學為例,配合課外素材發(fā)起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時,可選擇經典名著《三國演義》為對象,要求學生理解名著中的情感。部分學生認為,《三國演義》屬于長篇歷史小說,以歷史故事為出發(fā)點,其中不可能包含著任何主觀情感。但通過閱讀三國故事,則能夠帶給學生全新的閱讀體驗,作者提到劉備時字里行間充滿了敬意,而對于曹操、孫權等人物,則稱呼其為“阿瞞”“奸雄”“獨據(jù)江東”,情感變化十分明顯。在體驗情感的過程中完成整本書閱讀教學,可以透徹理解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在圍繞《三國演義》解讀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之后,再將教學活動引回到課堂,對“草船借箭”的故事進行探究,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升華閱讀教學,從全新的角度理解文本的閱讀價值,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當小學生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閱讀經驗,閱讀教學活動就不能單純圍繞著文本開展,教師要放寬視野,將對閱讀文本的探究轉化為對閱讀活動的探究,深入理解文本的表達特點與創(chuàng)作手法,在類比的同時完成閱讀任務。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可嘗試結合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理解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在體驗文學作品魅力的同時掌握更多的閱讀經驗。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窮人》的教學為例,文章采取平鋪直敘的手法描述了窮人夫妻的高尚品格,這種對于人格的贊頌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當中并不少見。在類比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開展教學活動,選擇課文《窮人》與《歐· 亨利短篇小說》等作品進行類比,探討其中創(chuàng)作手法的差別。在《窮人》中,作者借由對窮人夫妻行為的描述來表現(xiàn)對于相關對象的贊美;而在《歐· 亨利短篇小說》中的《警察與贊美詩》一文中,作者用了新的手法來表現(xiàn)故事,將自己對于人物的情感隱藏在文字當中,不對人物作出評價,而是描述人物的行為。類比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發(fā)現(xiàn)兩種素材的相似之處。但新的問題也會出現(xiàn)在課堂上,除了文學手法的異同之外,《歐· 亨利短篇小說》與《窮人》之間是否還存在著其他的差別?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重新布置整本書閱讀任務,讓學生獨立體驗相關文學作品的表達特點。
總之,整本書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較為常見。為了幫助小學生透徹掌握閱讀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教師可嘗試利用類比來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模式,在選定閱讀素材與教學文本之后,以整本書閱讀教學為出發(fā)點,對比文本在情感上、表達手法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積極交流,主動探究,創(chuàng)新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