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單日 何金旺
(1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江侗族自治縣經濟作物工作指導站,三江 545500;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江侗族自治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三江 545500)
三江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北部山區(qū),因山高水冷,大多數水田種植水稻“一季有余,兩季不足”,加上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為解決山區(qū)群眾的溫飽問題,三江侗族自治縣農技部門于20 世紀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引進中稻蓄留再生稻技術進行試驗示范,并從良種良法配套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使之很快成為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提高稻谷單產、增加稻谷總產的一項極富生命力的適用新技術,并被當地農業(yè)主管部門確定為貧困缺糧山區(qū)的主推稻作技術。進入21 世紀以后,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和向其他新興產業(yè)轉移,不少地方出現了雙季稻田改種單季稻,甚至農田“非農化”“非糧化”和撂荒現象。2010 年以后三江侗族自治縣再生稻幾乎絕跡,主要原因是農民沒有真正掌握中稻蓄留再生稻技術、管理粗放,蓄留再生稻成功率和單產低。面對以上新問題,推廣輕型高效稻作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勢在必行[1]。
為了恢復當地再生稻生產、有效提高廣西山區(qū)水稻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xù)增收,三江侗族自治縣農技部門緊緊抓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將該縣列為全區(qū)10 個再生稻生產重點縣之一、在財政支農資金上予以傾斜扶持的難得機遇,創(chuàng)新再生稻示范推廣模式、機制,積極開展各項試驗研究與示范推廣,對中稻蓄留再生稻配套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篩選出適宜當地推廣種植的超級稻+再生稻品種(組合),組裝集成和探索總結出超級稻+再生稻優(yōu)質高產栽培配套技術體系,從而實現良種與良法相配套。
在5 個村建立千畝超級稻+再生稻優(yōu)質高產栽培示范基地;在9 個村建立超級稻+再生稻優(yōu)質高產栽培百畝連片核心示范片,示范面積81.3hm2;同時在百畝核心示范片中,重點抓好3~5 塊高產攻關田的建設,合計面積4.3hm2。經現場測產驗收,示范基地每667m2頭季稻平均產量607.5kg,再生稻平均產量227.8kg,兩季平均產量835.3kg,比非示范區(qū)(面上生產)增產稻谷85.3kg,增幅11.4%;核心示范片頭季稻平均產量652.4kg,再生稻平均產量250.6kg,兩季合計平均產量903.0kg,實現了兩季合計平均單產900kg 的預期目標;攻關田頭季稻平均產量703.6kg,再生稻平均產量308.8kg,兩季合計平均產量1012.4kg,實現了兩季合計平均產量1000kg的“噸糧田”建設目標,從而帶動了面上再生稻生產的恢復發(fā)展,目前已推廣應用1200hm2。
2.1 優(yōu)選保水良田選擇耕層深厚、耕性良好、肥力較高、田面平整、排灌方便、保水力強的傳統(tǒng)高產田塊種植超級稻。
2.2 選擇適宜品種宜選用適合當地種植、生育期140d 左右、分蘗力和再生力強、抗性好、米質優(yōu)和產量高的三系超級稻特優(yōu)航1 號和II 優(yōu)航1 號,中浙優(yōu)系列品種(組合)中浙優(yōu)1 號、中浙優(yōu)8 號、中浙優(yōu)10 號和兩系超級稻Y 兩優(yōu)系列品種(組合)的Y兩優(yōu)1 號、Y 兩優(yōu)302、深兩優(yōu)5814 和優(yōu)質稻品種(組合)野香優(yōu)688 等。2018 年的超級稻(優(yōu)質稻)再生力小區(qū)對比試驗中,野香優(yōu)688 的再生稻產量可達285.8kg/667m2。
2.3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2.3.1 播種時間在桂北中稻地區(qū)頭季稻適宜收割期為8 月10-25 日,收割時間越早,再生稻產量越高。三江縣寒露風多在9 月底至10 月初來襲,極易導致寒露風來襲年份再生稻不能正常結實。因此該縣頭季稻最佳播期為3 月19-24 日[1]。適時早播可使頭季稻在8 月10-15 日成熟收割,為再生稻獲得高產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因此,在適宜播種期內應盡量早播。
2.3.2 播種量中浙優(yōu)系列超級稻品種(組合)每667m2大田用種量為0.50~0.75kg,其他超級稻品種(組合)為1.00~1.25kg。先進行曬種、選種,然后再浸種消毒、催芽、播種。如采用旱育保姆進行旱育秧則不需催芽。
2.3.3 育秧技術宜采用塑盤育秧或旱育保姆(或壯秧劑、多效唑)+編織布隔層育秧等方式培育多蘗彈性秧,同時還可減少用種量和防止爛秧。采用旱育保姆+編織布隔層育秧技術,不僅操作簡便而且省工節(jié)本。20~30m2秧田育秧可供667m2大田用秧。選擇透水、透氣性好的蛇皮袋或紗布、舊衣服等,用燒紅的鐵絲、電烙鐵或剪刀等工具割成長60~70cm、寬40~50cm 的編織布60~80 張,可供培育667m2大田用秧。用旱育保姆1 袋(350g)拌種子1.0~1.5kg,采用“現包即播”的方法進行滾動包衣,稍晾干后即可播種、蓋種、蓋膜。平時應注意揭膜降溫,防止高溫燒苗。加強秧田期的水分、養(yǎng)分管理及病蟲草害防治,培育多蘗壯秧。
2.4 適時移栽,合理密植頭季稻和再生稻保持合理的群體密度是獲得高產的關鍵。種植密度過低、分蘗力偏弱會造成水稻有效穗數不足,影響產量;種植密度過高,田間通風透氣性差,容易導致水稻生長不良,誘發(fā)病蟲害,發(fā)生輕微倒伏現象,后期成穗率下降、穗粒數減少,影響產量[2]。秧齡25~30d、秧苗4 葉1 心至5 葉時移栽,采用寬行窄株方式栽植,株行距20cm×27~33cm、雙粒谷秧栽植,或按每667m2拋栽1.00 萬~1.25 萬穴,每穴15 穗左右,有效穗數18 萬穗左右是較為理想的超級稻群體結構。
2.5 配方施肥,前氮后移在氮肥施用量適宜的情況下,適當的前氮后移運籌方式能提高頭季稻的成穗率和增加穗實粒數,進而提高產量。而施用促芽肥能夠有效增加再生季稻的有效穗數,提高產量[3]。有機肥、無機肥相結合,有機肥需占總施肥量的30%以上,氮、磷、鉀配合施用,實行測土配方施肥。頭季稻每667m2施N 12kg,基肥、分蘗肥、穗肥、粒肥比例為3∶2∶3∶2。N、P2O5、K2O 比例為1∶0.3~0.5∶0.9~1,磷肥全部作基肥;鉀肥基肥和追肥各占50%。
2.6 保持水層,提高米質常規(guī)水層灌溉比干濕交替灌溉條件下再生稻稻米的加工、外觀和營養(yǎng)品質均更好,常規(guī)水層灌溉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稻米品質[4]。采取“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返青)、薄水促蘗、夠苗曬田、深水孕穗揚花、濕潤灌漿、活熟到老”的水分管理方式,夠苗曬田7~10d 后田間始終保持5cm 以上水層直至水稻成熟。收獲前保持廂面濕潤,嚴防田泥發(fā)白。收割后立即復水并保持淺水層,以促進再生苗的生長。
2.7 綜合防治,保護生態(tài)頭季稻抽穗灌漿期重點防治穗頸瘟、紋枯病和稻飛虱,再生稻封行時重點防治稻飛虱和稻蝽蟓。為了確保稻米質量安全和保護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水稻病蟲害采用農業(yè)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生物農藥防治為輔。
農業(yè)防治一是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品種定期輪換,保持品種抗性,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二是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輪作換茬、種養(yǎng)(稻鴨、稻魚、稻蟹等)結合、輕簡栽培等農藝措施,減少有害生物的發(fā)生。物理防治采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色光板等物理裝置誘殺鱗翅目、同翅目害蟲。生物農藥防治在采用農業(yè)防治和物理防治效果不理想時,可應用苦皮藤素、狼毒素[5]、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和井岡霉素[6]等生物農藥進行防治。
3.1 適熟收割,適高留樁 適時施足促芽肥和促苗肥在頭季稻齊穗后或收割前15d(即頭季稻3~4成熟)時,每667m2施用尿素15kg+氯化鉀5kg 作再生稻促芽肥,收割后2~3d 再施用尿素15~20kg 作再生稻促苗肥。
適熟收割頭季稻適當提早收割頭季稻可增強稻樁休眠芽的活力,對再生稻生長有利,但收割過早影響頭季稻產量。因此,頭季稻應掌握在谷粒黃熟度為85%~90%時收割。晴天應在下午收割,陰天可全天收割,雨天雨停后抓緊搶割。收割時稻樁要割平割齊,割后稻草要及時運出田外,不要壓在稻樁上,被踏倒的稻樁要及時扶正。
適高留樁在氣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留低樁可延長營養(yǎng)生長期,有利于獲得高產。再生稻留10~20cm 低樁,可通過促大穗大粒獲得高產[2]。據三江侗族自治縣2019 年的水稻動態(tài)觀察數據可知,再生稻低位分蘗的成熟期比高位分蘗的推遲約10d;據2020 年優(yōu)質稻不同留樁高度小區(qū)對比試驗結果,留樁高度為5cm、10cm 和15cm 的處理,其齊穗期分別比留樁高度為20cm 的處理推遲10d、5d和2d。因此,要讓再生季抽穗揚花期能避過寒露風,留低樁的頭季稻必須適當提早播種。如當地寒露風在10 月8 日出現,則再生季必須在10 月8 日前齊穗,按從腋芽萌發(fā)至齊穗需要55d 左右推算,頭季稻須在8 月13 日收割;按其生育期為146d 推算,頭季稻必須在3 月20 日播種。同時,留樁高度還因品種特性和氣候條件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三系超級稻低位分蘗成穗率高或在3 月中旬前播種的,留樁可低至10cm;兩系超級稻或在3 月下旬初播種的,適合留樁20cm。另外需注意兩系超級稻有“二次灌漿”現象,不宜斷水過早。
3.2 淺水灌溉再生稻生長期間不宜曬田,以免影響其植株生長發(fā)育。田間應始終保持5cm以上水層,至收割前7d 斷水落干即可。
3.3 適時收割再生稻再生稻成熟不一致,應在80%以上的谷粒成熟時收割。
在“超級稻+再生稻”田里養(yǎng)魚,由于稻魚共作互利效應,可實現稻魚雙增、節(jié)本增效。魚取食稻田的害蟲、草芽、草籽及浮游生物,為稻田除蟲、除草;魚類呼吸排出的CO2為水稻提供光合作用的碳源。此外,由于魚類在稻田中游動覓食,翻動泥土,可以疏松泥土,促進養(yǎng)分分解及水稻分蘗和根系生長發(fā)育;魚的糞便還有肥田作用,節(jié)省了水稻種植的肥料投入,從而提高稻田生產綜合效益[7]。
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只割取稻株上部2/3 部分及稻穗,留下下部1/3 的植株和根系,通過施肥和培育,讓稻樁上休眠腋芽萌發(fā)生長、抽穗再收獲一季稻子[8]。通常第2 季稻的谷粒比第1 季小一些,但是稻穗數比一季多1 倍以上,因而產量通常相當于一季稻產量的50%,對糧食增產有重要意義。在溫、光條件種植水稻兩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區(qū)特別適合蓄留再生稻。發(fā)展再生稻是確保我國未來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中稻蓄留再生稻是“藏糧于田”的一項重要措施,中稻再生技術是“藏糧于技”的一項重要儲備技術。三江侗族自治縣于20世紀80 年代末期引進的中稻再生技術,在經歷了溫室兩段育秧、肥床旱育稀植、塑盤育秧拋栽、塑盤育秧免耕拋栽和旱育保姆育秧免耕拋栽等育秧方式的漸次演進,雜交稻和超級稻品種(組合)的更新換代,以及傳統(tǒng)單一稻作模式和稻漁綜合種養(yǎng)模式的轉換替代等多次的重大技術變革與集成創(chuàng)新之后,在技術上日益完善、日趨成熟,現已成為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一項重要的增產節(jié)本高效稻作技術[9],具有極為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