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永祖
近日,歐美相繼公布了8月份相關的經濟數(shù)據,持續(xù)處于高位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吸引了市場的高度關注。其中,歐元區(qū)CPI終值同比上漲9.1%,創(chuàng)下1991年來的新高;美國CPI指數(shù)雖然在6月份達到最高點9.1%后開始逐步下降,但8月份的數(shù)據仍然處于8.3%的高位。這一結果極大挫傷了人們認為高通脹將會在短期內消失的預期,甚至更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物價水平還有繼續(xù)上漲的可能。
引發(fā)此局面的原因顯而易見。歐洲正面臨著巨大的能源危機,由于天然氣、石油的短缺,歐洲國家電力價格大幅上漲,部分國家上漲幅度甚至達到去年同期的10倍。隨著冬天的臨近,居民對取暖的需求必然會進一步催高能源價格,而這又會進一步推高歐洲的物價水平。美國雖然不存在能源短缺問題,但是能源的高價格同樣推動了物價水平的上漲。更重要的是,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采取的策略造成勞動力短缺,工資水平不斷上漲,進而形成了高工資推動高通脹、高通脹推動高工資的惡性循環(huán)。
面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歐美正在采取更加緊縮的貨幣政策。美國自今年3月份以來已經加息4次,在半年之內加息達到300個基點,堪稱近40年來最快加息。歐央行也創(chuàng)下了20年來最大加息幅度。由此可見,面對高通脹帶來的巨大社會壓力,歐美已經無路可退,只得通過提高利率來控制高通脹的上漲。
不過,包括歐美在內的大部分國家的經濟并沒有從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中完全恢復,提高利率使其經濟增長前景更加灰暗。美國經濟環(huán)比年化連續(xù)兩個季度負增長,同時,短期國債利率大幅飆升,反映出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雖然歐元區(qū)國家上半年整體上實現(xiàn)了增長,但是鑒于能源短缺對工業(yè)生產帶來巨大沖擊,經濟發(fā)展前景并不樂觀,甚至今年會大概率陷入衰退。
從根本上來看,西方發(fā)達國家前期所奉行的超寬松貨幣政策是當前高通脹的主要原因,由于美元、歐元等貨幣所充當?shù)膰H貨幣角色,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境況并不比歐美國家好。尤其是美聯(lián)儲開啟激進加息政策后,非美貨幣急劇貶值,不僅英鎊、歐元、日元等發(fā)達經濟體貨幣兌美元匯率下降明顯,巴基斯坦、埃及、加納、土耳其等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更是受到拋售,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央行不得不跟隨加息以避免貨幣更大貶值。歐美國家的大通脹已經嚴重沖擊到了世界經濟。
在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一直維持著相對正常的水平。2022年以來,中國CPI指數(shù)最高為2.58%,與往年相比變化并不明顯。這首先要歸功于中國比較完善的工業(yè)體系,能夠較好消化能源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也讓央行的貨幣政策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為經濟增長提供更多支持。比如,今年以來,中國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分別調降兩次和三次,前者共下調15個基點,后者共下調35個基點,不僅降低了企業(yè)的融資成本,也減輕了居民來自房貸、消費貸等的壓力,對實體經濟的促進效果也比較明顯。統(tǒng)計局8月份的數(shù)據顯示,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財政收入等指標,相比前幾個月都有了顯著增長,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全球通貨膨脹快速上漲的背景下也更加凸顯。
但是,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本次歐美國家的高通脹走勢。從歷史上看,世界主要大國每一次重大通貨膨脹都會對世界經濟帶來巨大沖擊。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國等國實行超寬松的貨幣政策所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以及英美等國家所施行的混亂的貨幣政策,不僅客觀上促成了德國右翼勢力的上臺,也成為引發(fā)美國大蕭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次西方主要國家所面臨的高通脹及其貨幣政策很可能會進一步對世界經濟造成傷害。對中國而言,在堅定加快國內高科技攻關、保障供應鏈安全的同時,也要積極與各國加大經濟合作,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溝通和協(xié)調,共同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從而為中國經濟更加行穩(wěn)致遠提供良好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