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如
《當代名家文叢》系列是《中國書房》叢刊的延伸,兩冊書的互動出版,更像是古今書房的一次對話,是古代巨擘碩儒與當代學人思想的無聲碰撞,是對古今書房里人、物、事的一次立體呈現(xiàn)。《杖藜集》即是《當代名家文叢》推出的第一種?!墩绒技纷髡咧旌綕M,與我同年,陜西涇陽人,雖年歲尚輕,卻是文界的老人了,早年問業(yè)于著名學者陸文虎先生。第一次與朱君見面,是在2017年元旦,正值《中國書房》創(chuàng)刊號出版之時。書房顧問、文化部崔勇波先生于編輯部組織的雅集上,參與集會的師朋有國家出版集團的溫存先生、中國證券樊振華先生、榮寶齋出版社的徐鼎一先生,瑯園汪為新先生,以及編輯部大石、大生、陸張等。師友會于止觀,果饌數(shù)盤,清茶一盞,回互清談。
相識后的幾年里,與航滿兄約文章、互贈新出書冊,探討書人書事。在日后的時光中陸續(xù)拜讀了朱兄《咀華小集》《讀抄》《木桃集》《立春隨筆》等著作數(shù)冊,從中讀出了這位書癡的胸中丘壑。
朱兄是一位在淘書、藏書、著書路上的行者,對各種期刊雜志也多有關注和了解,關于《中國書房》辦刊的方向朱兄就給予了很多寶貴的建議:諸如他談《中國書房》第四輯的書評中,曾經(jīng)發(fā)過一段很長的文字給我,其中有薦才,有異議,有策勵,也有思想引流,且非常真誠。那段文字很是觸動我,使我做了一個決定,再策劃一套當代名家文叢,關注當代學林,挖掘少人矚目的清流與隱士,與《中國書房》叢刊里的古代文林名仕遙相呼應。
因當時正在籌備第五輯的書稿,未能把這個決定提上日程。第五輯出版后,再去拜訪朱兄時,正式提出了我的想法。航滿兄聽了我的規(guī)劃后,興奮地連著說好,太好了!我趁熱打鐵:“既然您認可了,第一輯就約您的書稿了。”朱兄連忙擺手說:“不合適,不合適,我既不是學林里的人,又不是大家名流,第一輯出版我的書稿,恐怕不妥?我馬上回應道,當下不缺少好的讀者,而是缺少好的作品。我的職責就是在好的讀者與優(yōu)秀的作品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朱兄思考片刻后說:“既然石如兄這樣堅定與信任,請給我一些時間?!敝?,他又補了一句,說看過書稿后覺得不好就不要出版,即使出版,印數(shù)也不必多。實話講,我真的很感動,這也許就是真文人的素養(yǎng)與風骨吧!
2021年8月中旬,航滿兄把整理好的書稿發(fā)了過來,我一口氣讀完了,朱兄的書話隨筆文字,讀起來如靜水流深,在平和沖淡的文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蒼翠的生機,這是基于傳統(tǒng)文史的廣闊根基之上樸茂、雅趣與深邃,頗具古樸清明之氣象,思想也是開明通達的,令人神往。我以為這亦是現(xiàn)代中國文人的一種特別的情懷。我回復朱兄,這樣的書稿,肯定要出版的,而且要好好策劃一番,把這本文集的精神內蘊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同人去關注,做出一本文集應該有的樣貌來。
是日,朱君囑我給書起個名字。自知學淺才疏,以示尊重,我就把書目及部分書稿發(fā)給身邊的師友,征集書名,前前后后加起來竟有二十之多,經(jīng)過反復斟酌,最終《中國書房》名譽主編大石兄所命《疏雨集》與《杖藜集》兩個書名的立意更符合書之況味,便與航滿兄進行探討。朱兄說:“我喜歡雨,《疏雨集》這個書名甚好,但與時下正在南京大學出版社待出的《雨窗書話》有點雷同”,我說那就定《杖藜集》如何?蘇東坡《鷓鴣天》詞云:“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又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也頗具意境。朱兄應允,說:“就用《杖藜集》作書名”。出版與書名的事就這樣定了下來。為扣主題,裝幀設計時集了”蘇軾杖藜遠行“的一幅畫作為扉頁插圖,朱兄大贊。
事后,航滿兄便又請揚之水先生題字,揚之水老師用秀雅的小楷書就了一首王績的詩句“杖藜尋學舍,摳衣向講堂”,與畫合璧。蘇州著名作家王稼句先生亦應航滿兄之約,寫來一篇寄寓深情的序言,其中寫道:“航滿的書話, 不但不讓我感到‘厭氣,而且還格外歡喜,他寫書人書事, 正是唐弢說的‘獨立的散文,卻未入四個‘一點 的窠臼, 那是具有自己獨立思考、行文風格、語言習慣的。既給人思想, 又給人知識,正是文章的正道。”“他寫的都是當下的事, 讀來距離感很近, 沒有什么隔膜, 也就可以跟著他逛冷攤, 撥寒灰, 訪師友, 一盞茶,一盅酒, 一席話, 周游于書的世界了。”
這便是當代學人,航滿兄的杖藜而行。于朱兄而言,古今中外的人和書,都有他借鑒的地方, 都會給他力量的支撐, 就像是藜杖一樣, 幫助他登高涉遠,不斷求索。
以《杖藜集》為《當代名家文叢》的創(chuàng)刊之作亦是止觀書局的杖藜行,期待今后在古今書人書事上不斷向前行進,為讀者奉上更多的經(jīng)典。
《杖藜集》正文分為上編與下編兩個部分,共計38篇文章,一篇王稼句先生序言,一篇作者后記與《揚之水先生題簽》的再記。全書首次公開33位當代名家的書房,既有對錢鍾書、楊絳、張中行、谷林、黃裳、鯤西、鍾叔河、汪曾祺、吳小如、張充和等前輩的驚鴻一瞥,亦有與趙珩、周克希、戴明賢、揚之水、陳子善、王稼句、張宗子、何頻等名流的交往點滴,掌故多趣,文章可讀,書房風景亦是別有一種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