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北
弱現(xiàn)實感,是一些專家對當下許多青少年成長問題的一個判斷。
豈獨青少年,對于許多家長們這也是一個拷問。
看一看新近熱映的電影《隱入塵煙》及其引發(fā)的爭議,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啟迪。年輕導演李?,B圍繞家鄉(xiāng)的土地和人展開的鄉(xiāng)村敘事,讓我們看見了那些不該被遮蔽的生活。
我們看見了不該遺忘的國情。
有人質疑,電影里的故事脫離現(xiàn)實,如今的鄉(xiāng)村,怎還有這樣的貧窮落后愚昧?有人抨擊,這是蓄意的丑化,無非是為國際評獎迎合西方人的陰暗心理。
該片導演和許多觀眾對此已有回應。深層的緣由在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的社會視閾,也就有不同的生活想象。
我們?yōu)楦母镩_放帶來的偉大進步倍感振奮,為脫貧攻堅取得的全面勝利而備受鼓舞,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放飛的瑰麗夢想而更添自信。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不平衡不充分”恰恰是社會發(fā)展中最突出的矛盾,也是當下中國最顯著的國情。看不平衡。還有6億中國人月收入僅有1000元,標志人均收入分化的基尼系數(shù)已連續(xù)多年明顯高于0.4的國際警戒線,縮小貧富差距、特別是保障低收入階層收入的增長,已不容遲滯。再看不充分。中國制造業(yè)規(guī)模世界第一,但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還是受制于人,科技創(chuàng)新和基礎研發(fā)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們的軟肋,實現(xiàn)制造強國目標道阻且長。這就是我們必須直面的中國現(xiàn)實。
我們看見了不該淡漠的土地。
城鎮(zhèn)化的車輪滾滾向前,空心化的鄉(xiāng)村難掩凋敝。受制于要素市場的分隔和二、三產業(yè)的擠壓,農業(yè)的地位在急劇下滑,土地的價值也隨之被嚴重貶抑。它正漸漸淡出發(fā)展的聚焦,更多地成為留守老人難以割舍的一絲絲眷念,和逃離鄉(xiāng)村的游子們揮之難去的一縷縷鄉(xiāng)愁。
《隱入塵煙》用很細致的鏡頭將我們拉回那片熟悉的土地。
它還是生民最堅實的立足之處。有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人們就有了謀生的飯碗,就有了幸福的期待??匆豢从捌械睦纤暮唾F英吧,兩個走入窮途的邊緣人,正是有了土地的無私博大厚實包容,他們才有了傾情投入的犁地播種灌溉收割,才收獲了綻放笑顏的日子、直起腰桿的尊嚴和不期而至的愛情。它還蘊藏著源遠流長的鄉(xiāng)村文明和深沉智慧的生活哲學。土地中浸透世間的人生百味,深藏鄉(xiāng)村的文化根脈,值得我們長久地品味和努力地傳承。春雨,夏日,秋風,冬雪,在人物與土地一年四季無聲的對話和交流中,我們聽懂了其中滿滿的真誠、敬畏和感恩。無論風云變幻歲月更替,土地始終值得依賴和崇敬,它不會因我們的卑微而拒絕接納辛勤的汗水,也不會因自己的瘠薄而辜負我們滿腔的熱望。
我們還看見了不該回避的苦難。
影片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是苦難。導演把鏡頭給了村莊里一對備受排斥和壓抑的失語者。身體殘疾的貴英,和村子里最沒有地位的光棍老四走到一起,他們種麥子、孵小雞、蓋房子,兩顆善良的心貼近著,溫熱著,直到貴英失足落水去世,老四暢想中的生活如流星瞬間隕落。
這樣的苦難也引起了觀眾的爭議。有人認為不該讓人物命運中的悲苦展現(xiàn)得如此沉重這般恣肆,也有人批評那些心有不甘力圖抗爭而不得、被迫與苦難和解共存而庸碌的人生展示,一概視為一種以雞湯方式進行群體性精神撫慰的苦難美學敘事而加以責難,這都未免失之嚴苛?!峨[入塵煙》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苦難,還有苦難中那些鮮活的生機和駁雜的人性、清澈的情愫和倔強的靈魂。兩個渺小的人物在苦難降臨時在命運逼迫中展開沉默的堅守,尋覓簡單的浪漫,追逐更明亮的光景,恰是顯現(xiàn)了生活最真實的邏輯和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苦難需要揭示而非掩飾,因為它也是必經(jīng)的生活常態(tài);苦難需要思考而非悲情,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歷史教益;苦難需要勇敢應對不屈抗爭,而非逆來順受自甘沉淪,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最大成就,就是喚醒了我們的主體意識,解放了我們的創(chuàng)造自由,鼓足了我們的發(fā)展自信。
敞開視野,看見那些不該被遮蔽的生活,我們當可更真切地感知變化中的現(xiàn)實和不確定的未來,更清醒地安頓焦慮中的靈魂和傾斜中的心態(tài),更堅定地守護普通人的權利與尊嚴、良知與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