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并倡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此充滿困惑:對于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或教學主題,學生總是很難代入思考,甚至還會認為情境中產生的問題很“無聊”。教學中該如何讓學生產生真實感和意義感?
首先要強調的是,只要是身心健康的學生,在教師合理的引導下,經由自身的情智投入,都具有對精心設計的課程文本“感同身受”的能力。之所以學生在學習課程文本的過程中會產生“弱現(xiàn)實感”,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課程文本中的知識大多脫離了其生成或發(fā)現(xiàn)的具體情境,具有典型的“脫域性”。這種“脫域性”既催發(fā)了學生對課程文本的陌生感,又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抽象思維要求,從而導致課程文本所呈現(xiàn)的知識世界與學生所體驗的生活世界之間相互隔離。因此,教師需要在“吃透”課程文本知識體系的同時,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采取有效的教學行動。
我們不妨從課程文本理解出發(fā),探尋解決之道。課程文本是人們按照特定的社會準則和時代要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經過實踐活動提煉出來的經驗總結,它的組織是完全經過物化或部分經過物化的人類情感與智慧。單就課程文本而言,它只是可能具有營養(yǎng)作用的材料,無法自己“消化”,更不能自動地轉變?yōu)閷W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摒棄把課程文本當作獨立于學生經驗之外的、某些固定的和現(xiàn)成的東西的理解。只有通過教師和學生對課程文本所蘊含的思想以及其所傳遞的知識、情感和價值加以詮釋、轉化與呈現(xiàn),全面展開其中蘊含的情感與智慧,即課程文本理解過程,才能實現(xiàn)“懂、透、化”,將課程教材體系有效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邏輯經驗、生活經驗、具有情境性與歷史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等,實現(xiàn)特定的情感體驗,令課程文本產生促進學生生命發(fā)展的真實感與意義感。
一是提升課程文本表述方式的親和感。一方面,通過豐富多樣的呈現(xiàn)形式增強課程文本的親和感,教師以系統(tǒng)化和學科化的課程文本為核心,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圖片、文字、視頻和音頻等豐富生動的表現(xiàn)形式,確保學生課程文本理解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另一方面,課程文本呈現(xiàn)的信息和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可參與性,文本表達或教師闡釋的語氣和語調應讓學生感到“平易近人”。
二是提升課程文本與學生已有經驗之間的契合感。教師所提供的材料只有與學生自己經驗中的緊要問題存在密切關系、以學生的親身經驗為基礎,學生才能通過理解課程文本相關信息觸及自身的感受,找到真實感。這種尋求真實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與課程文本的“對話”。對話即視域的融合,是師生之間以及師生和課程文本之間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交流。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課程文本中的知識要點或故事作品“講述”的是與自己有關或與自己親近的人和事,就容易進入課程文本呈現(xiàn)的情境,進一步解讀、內化與創(chuàng)生。
三是教師在課程文本理解過程中以學生的興趣感來升華意義感。興趣限定并引領著學生理解課程文本的動機導向,課程文本一旦與學生的個人情感傾向產生一致性,具有學生預見和希望實現(xiàn)的客觀結果,便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促使他們愿意親近并樂于接納課程文本。
學生對課程文本及其內容信息所產生的情感體驗,與教師對課程文本的情感體驗及表達有著密切聯(lián)系。課程文本的意蘊往往通過教師的話語及行為的可領會性加以表現(xiàn)。學生開始可能并未真正了解課程文本的關鍵信息及要點,但能夠從教師的情感表達和專業(yè)素養(yǎng)中體會相關內容信息的意義與價值。因而,教師要深度挖掘課程文本的情感素材,并將之轉化為教師自身之情,以自身之情點燃學生之情,達成三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充分彰顯課程文本的育人價值,有效增強學生的現(xiàn)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