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吳巧花,舒惠理,周莉蔭,王小東
(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南昌 330013)
油茶(Camellia oleifera)為中國特有油料植物,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在國內(nèi)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區(qū)[1],國外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有分布[2]。茶油為一種品質(zhì)優(yōu)良穩(wěn)定的食用油[3],中國高度重視食用油安全,并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高度[4],出臺了《全國油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09—2020)》,有效地加速了全國油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國內(nèi)外學者在油茶對脅迫因子響應機制上開展了大量研究,筆者綜述了干旱、溫度、低磷、低鋁、脅迫因子遺傳機制及其他因子脅迫對油茶生長、發(fā)育和生理生化影響的研究成果,以期為油茶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jù),并推動相關(guān)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干旱是植物生命活動及生長代謝最主要的非生物脅迫因素之一[5],也是樹木正常生長的最常見逆境因子之一,嚴重制約著油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6-7]。研究顯示,不同時期油茶幼苗對干旱脅迫的響應存在差異,前期影響小,后期影響最為嚴重,甚至發(fā)生枯萎直至死亡[8-9]。這種影響會使油茶的器官形態(tài)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為適應干旱脅迫,其根冠比提高,葉片、表皮厚度下降[10]。此外,油茶也會根據(jù)干旱程度,主動調(diào)整葉片結(jié)構(gòu),以維持生存生長需要[11]。油茶果實也會隨干旱程度發(fā)生變化,持續(xù)干旱使油茶果實橫縱徑發(fā)生變化[12-14]。干旱脅迫對油茶果實生長產(chǎn)生的不良效應可通過一些措施彌補,如補水、地表覆蓋、土壤翻耕等均可有效緩解干旱脅迫產(chǎn)生的影響[15-16]。其中,補水措施較為常用,但補水應在干旱前期處理,在中度干旱脅迫后補水成效不明顯[13]。通過土壤補充水分,可防止油茶由暫時萎蔫變成永久萎蔫[17]。油茶幼苗恢復正常生長與土壤含水量有顯著關(guān)系,當土壤相對含水量高于30.6%時,復水后油茶苗能恢復正常生長;而當相對含水量低于21.1%時,復水后并不能恢復正常生長[18]。研究也顯示,不同栽培方式對土壤補水量需求不一。對于油茶容器苗而言,當基質(zhì)保持在失水率20%左右時,有利于苗木生長發(fā)育,失水過多對苗生長不利[19],當基質(zhì)含水量下降至81%以下時,苗木開始受到干旱脅迫[20]。在油茶生產(chǎn)實踐中,可通過降低林內(nèi)近地層溫度,提高林內(nèi)濕度,來調(diào)節(jié)油茶林小氣候,進而提高油茶產(chǎn)量[21]。
過度干旱脅迫會使植物光合系統(tǒng)受到破壞,進而影響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22]。干旱會使植物光合作用有關(guān)的因素發(fā)生變化,且與干旱程度有關(guān)。隨著干旱程度的增加,葉片光合色素含量、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和蒸騰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下降,葉片光合色素的含量下降[17-18,23],胞間CO2濃度(Ci)上升[23]。葉片含水量、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含量隨干旱程度的加深呈先升后降的變化,但總體呈降低趨勢[9,15]。油茶也可通過調(diào)節(jié)氣孔開度以減少水分蒸發(fā),適應干旱脅迫[24]。研究也顯示,水分含量過高不利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9],對油茶成林的光合作用影響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23]。
干旱對油茶生理生化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研究顯示,隨著干旱程度的增加,油茶的相對電導率、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增加趨勢;過氧化物酶(POD)和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趨勢;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葉片與根系間存在差異,根系中含量先升后降[20,25],葉片中含量持續(xù)下降;不同油茶品種葉綠素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存在差異[25-27]。葉片相對電導率、MDA和可溶性糖在干旱脅迫70天時達到最大值[8],這可能與處理的方式不同有關(guān)。隨著干旱程度加重和脅迫時間延長,POD、多酚氧化酶(PPO)、CAT的活性上升達到最大值,隨后急劇下降至失活狀態(tài)[17,28]。葉片相對含水率、葉片自然飽和虧等各指標變化情況因優(yōu)良無性系的不同(油茶長林系列)而存在差異[27]。油茶葉片內(nèi)源激素會在干旱達到一定時間和程度后啟動響應機制,通過調(diào)節(jié)提高脫落酸(ABA)含量,降低玉米素核苷(ZR)含量應對干旱脅迫的影響[12]。對油茶不同樹齡間的抗旱性持續(xù)追蹤研究,可深入、全面了解不同油茶品種的抗性,應是今后研究開展的方向[25-26]。
不少學者對抗旱性油茶品系選育方面做了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品系及栽培方式的油茶抗旱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8,17,27],且不同林齡林分的抗旱性也有差異[14],抗旱性可能與其自身生態(tài)幅有一定的關(guān)系[1]。在一定干旱脅迫范圍內(nèi),油茶組織主動適應,產(chǎn)生抗逆反應以應對干旱脅迫;但超出臨界值時,會發(fā)生不可逆反應,導致油茶枯萎[20]。油茶主動響應干旱脅迫方式有2種,一種是調(diào)整葉片結(jié)構(gòu)、調(diào)節(jié)氣孔開度,減少水分蒸發(fā),維持正常生存和生長[12,15,24];另一種是通過調(diào)節(jié)脫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等內(nèi)源激素含量,應對干旱脅迫的影響[12]。人工方式(如地表覆蓋、土壤翻耕和及時補水等)也可以有效應對干旱脅迫的損傷[16,29]。通過抗旱鍛煉可培育抗旱性強的油茶砧木及嫁接苗[30-31]。
溫度是限制油茶地理分布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32],油茶能夠形成溫度適應機制,有一定的抗寒性[33],但溫度過低會產(chǎn)生不可逆?zhèn)Γ胫滤罍囟仍?13.3~-10.7℃[34]。不同的油茶品種抗寒性不同[34-37]。隨著溫度的持續(xù)降低,油茶MDA含量、POD和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逐漸增大[33];相對電導率上升,呈“S”型[34],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趨勢,總抗氧化能力(T-AOC)變化呈“V”型[36];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呈略下降趨勢,影響不明顯[35]。也有研究顯示,經(jīng)低溫脅迫處理后,油茶SOD最高活性因品種不同[35]。細胞傷害率存在品種差異[33,38],馬錦林等[38]研究顯示,無論溫度升高降低與否,香花油茶的葉片細胞傷害率呈“S”型變化。研究也發(fā)現(xiàn),低溫預處理有利于誘導花藥愈傷組織,最適宜時間因油茶品種有差異[39]。對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C.meiocarpa)的花藥愈傷組織誘導顯示,其效率均達到70%以上。因此,低溫預處理可以作為花藥培養(yǎng)的橋梁物種,在其他物種的實驗研究中也可以應用[39]。
油茶在持續(xù)高溫無降水條件下,生長會受到抑制,不同品種間因高溫灼傷程度差異明顯[34,37,40]。半致死溫度在52.0~55.2℃[34]。高溫脅迫導致葉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游離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對電導率、MDA含量和SOD活性均顯著升高,且不同油茶品種間存在顯著的耐熱性差異[34,41]。相對電導率和MDA含量呈顯著正相關(guān),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呈顯著正相關(guān)[42]。油茶葉片細胞傷害曲線呈現(xiàn)“慢-快-慢”的趨勢[37]。研究顯示,葉片相對電導率、MDA含量和SOD活性可以作為評價油茶耐熱性的重要指標[41],為以后油茶培育耐熱品種選育提供依據(jù)。確定油茶低溫和高溫的半致死溫度可為油茶引種提供理論依據(jù)[38]。
不同油茶無性系間耐低磷脅迫差異顯著[43-44],在低磷脅迫下,油茶能較好地利用土壤中的難溶性磷,且有效重復利用自身體內(nèi)的有機磷來應對低磷環(huán)境,有良好的耐低磷脅迫能力[43-44]。隨著磷濃度的降低,油茶生物量、氮磷吸收效率減少,但利用效果增強[43]。不同磷水平下,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值的變化趨勢不明顯[45]。SOD、POD、CAT、APase酶活性及MDA濃度因不同油茶品種存在明顯差異[46]。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及RuBP羧化酶活性在不同磷濃度水平上存在差異[47]。研究顯示,這是因為根系中CoALMT基因參與了油茶對低磷的響應機制,可能影響油茶的磷吸收與利用效率,而CoALMT基因在油茶莖、葉中的表達與根有差異[48]。此外,氮與磷、磷與水互作有明顯耦合效應[49]。
鋁脅迫最初作用部位是根,被作為衡量脅迫的重要參數(shù)[50]。不同濃度鋁脅迫對油茶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存在顯著差異。研究顯示,高、中濃度的鋁脅迫使土壤根際和非根際土壤酶的活性受到明顯抑制,抑制效應與Al3+的濃度呈顯著正相關(guān)[51]。不同油茶耐鋁性雖存在差異,但SOD活性呈下降趨勢,POD、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52]。低濃度鋁能促進油茶幼苗的光合作用,而高濃度鋁可抑制光合作用[53],研究顯示,類胡蘿卜素在高鋁和低磷脅迫下具有光保護作用[54],磷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鋁脅迫對實際光合效率、最大光合效率的抑制作用[55]。磷含量的增加,使受鋁毒危害的油茶根冠比、根系總長度、表面積、體積、平均直徑呈上升趨勢。研究顯示,磷濃度的變化會使油茶苗調(diào)整根系形態(tài)以適應鋁毒環(huán)境,可緩解鋁毒危害[56]。
弱光脅迫促使油茶更為有效地利用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優(yōu)先合成葉綠素[57]。弱光會使油茶葉片組織發(fā)生變化,如變大變薄、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降低等[58-60]。Pn日變化在弱光脅迫下呈“雙峰”和“單峰”曲線2種形式。何小燕[59]研究顯示,弱光是影響凈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隨著光照的不斷增強,熒光參數(shù)Fo、Fm、ETR不斷上升,F(xiàn)v/Fm和Fv/Fo下降[60]。通過調(diào)節(jié)光照處理可有效促進油茶的生長,研究顯示,30%的遮蔭處理可有效伸長油茶新梢[54],60%~90%的遮蔭處理使葉片利用弱光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增強[44]。因此,控制最適光強對油茶幼苗生長較為有利[43]。
在對野生油茶低溫處理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低溫表達差異基因DEGs,大多數(shù)DEGs在不同緯度野生油茶間存在遺傳差異,這種基因可能參與了跨膜轉(zhuǎn)運體活動[61]。研究也顯示,基因DEGs與干旱脅迫和轉(zhuǎn)錄相關(guān)的代謝有關(guān),應進一步研究[7]。Yang等[62]研究發(fā)現(xiàn),unigenes(DEUs)會在干旱脅迫的不同階段發(fā)生差異,這為油茶應對干旱脅迫提供了科學依據(jù)。而Co-rbcL和Co-rbcS可用來評價油茶品種對干旱和熱脅迫的反應,Rubisco活化酶可用于評價補水后的恢復情況[63]。
目前,已有較多關(guān)于油茶干旱、溫度、光照、低磷等因子脅迫和響應機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對油茶研究和生產(chǎn)實際起到較好的效果。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油茶生長、生理生化以及油茶品種間的差異上,綜合學者研究的成果,筆者認為今后在以下方面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1)油茶脅迫因子的研究多集中在幼林,對成林油茶研究較少,應進一步研究成林油茶脅迫因子的響應機制,探討油茶不同發(fā)育階段各項指標間的差異。此外,加強人工輔助措施研究,多措施緩解脅迫因子對油茶的影響,為生產(chǎn)實踐提供技術(shù)支撐。
(2)開展油茶品種間的抗性差異研究,針對不同地區(qū)的溫度、水文、光照等差異,培育適宜本地區(qū)栽培的油茶品種。目前,木本植物的脅迫因子主要集中在耐旱等方向[64-66],但也有較少研究涉及鹽脅迫對油茶的影響,隨著土壤鹽漬化的不斷嚴重,今后可在此方面進行一些探討性研究。
(3)目前,脅迫因子對油茶的影響多為單因子脅迫研究,應開展油茶多因子協(xié)同耦合機制及模擬不同因子間的變動趨勢,揭示油茶生長過程中因子需求規(guī)律。
(4)研究顯示,油茶耐錳能力較強[67],可針對該樹種在尾礦山、水污染等生態(tài)修復方面開展相關(guān)研究。
(5)關(guān)于油茶脅迫因子調(diào)控基因機制方面的研究依然較少,未能從遺傳機理上對其響應機制進行深入研究,脅迫調(diào)控基因未能精確篩選。目前對低溫脅迫研究多集中在單一組學或2個組學,僅能在單一水平顯示低溫調(diào)控網(wǎng)絡[68],應結(jié)合多組學技術(shù)開展研究,進一步揭示脅迫功能基因[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