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姣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書法教學在小學階段的開展,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讀帖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自信心,提高其審美能力,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滲透,為書法教育打開了智慧之門。把信息技術融入書法課堂,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師為主、單一枯燥的書法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有效途徑,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使書法教學內容更豐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
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寫好漢字……鼓勵學校、教師、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豐富的書法教育資源,強調交流,構建開放的網絡書法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生動活潑的書法教學?!庇纱丝梢?,信息技術融入書法課堂,扮演的是一種工具、手段、途經的角色,明確信息技術在書法課堂中所承擔的角色尤為必要。
基礎的書法教學模式是教師合理引導并做出示范,學生則以模仿為主開展書法學習。因此教師正確的講解和示范,便于學生清楚了解每個筆畫的起筆、運筆和收筆,熟練掌握各個書寫要素。但是目前很多學校師資較為匱乏,而且一部分教師的書法水平有限、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有可能存在書法書寫技法的誤區(qū),這種情況下進行示范教學極易誤導學生,致使學生養(yǎng)成不良的書寫習慣。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書法教學中,能有效規(guī)避以上問題的發(fā)生。
比如在講解書法的具體筆畫、結構時,教師可以提前收集正確規(guī)范的教學視頻,事先進行學習,揣摩正確書寫方法。也可請教有經驗的教師,根據需要的教材內容拍攝相應的小視頻進行學習。抑或直接使用正確的示范視頻。在書法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做到示范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運筆技巧等。讓信息技術保障教師成為書法課堂正確的示范者,避免錯誤的信息誤導學生,從而有效服務書法課堂。
在書法課堂中,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可避免,每個學生的悟性也有高低之分。對于悟性較高的學生來說,只需要教師稍微引導便可掌握其中的學習技巧;而對于悟性較低的學生來說,不僅書法學習興趣較低,而且會產生較大的學習壓力。雖然學生在教師示范的過程中都以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但是在訓練環(huán)節(jié),不是書寫動作掌握不牢,就是書寫筆法不規(guī)范。如果要求教師一對一講解示范,不但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很難在短短40分鐘內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對于沒有指導到的學生也不公平。
因此在書法課堂中,可以利用先進設備現場將教師的示范過程錄制下來,然后在課堂上循環(huán)播放,學生能夠通過視頻深刻記憶筆畫結構、用墨以及章法,邊臨邊練,對于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隨時暫停,細細品味。這樣不但對每一個學生都能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還做到了因材施教。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就不會產生無從下筆的感覺,從而有效地實現了差異化教育。
書法中的筆畫在結合之后能表現出漢字獨特的形態(tài)之美。可傳統的書法教學模式大多將畫冊或印刷品作為教學工具,這類教學工具一般需要對原書法作品進行分割,學生無法欣賞到完整的書法作品。又或者受到印刷版面的限制,所呈現的字體不夠自然流暢,學生也很難領悟書法作品中所蘊含的節(jié)奏和感情。
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巧用信息技術,將書法原作展示在學生面前。如在小學書法教學活動中,王羲之是學生特別想要了解的書法家,但是光憑教師講可能不夠全面,此時就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搜索,讓學生獲取王羲之的背景、作品等各種信息。在賞析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時,利用互聯網學生可以整體鑒賞作品,還可以從單字進行作品賞析,使學生鑒賞的視野更為廣闊。
由于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比較根深蒂固,書法教學方式通常限定在教師主導示范、學生臨摹訓練中,這種教學方式比較沉悶,難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提升學生的書法素養(yǎng)。因此,將信息技術融入書法課堂,改變書法學習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樂于積極表現,讓審美素養(yǎng)變成學生必備能力,讓學生在書法課堂中形成自主、自我、自省的個性化發(fā)展。
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書法教學中,能給學生帶來多重感官刺激,不但能優(yōu)化書法教學模式,還能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這種方式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把握學習節(jié)奏,進而發(fā)現問題,自由表達理解。
以小學書法教學的甲骨文、金文為例,這些書法作品歷史悠久,但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時,教師便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在互聯網學習的過程中設計學習環(huán)節(jié):初步感知,深入了解,學習臨摹等。學生可自由組成若干小組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通過搜索不同時代的作品,領略中華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fā)探索求知欲。在欣賞完后,學生可圍繞以下問題進行思考:“呈現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書法文化的溯源,明確書法知識的切入點。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刻在龜甲獸骨上的象形字、青銅器皿上的符號或者寫在簡帛上的書法文字等,學生按照自身喜好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并對這些圖片文字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學生可以根據這些圖片上的文字進行簡單的臨摹,體驗漢字的變化。學生全程參與課堂,自主學習、討論,從而培養(yǎng)自學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在心中埋下熱愛書法的種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fā)展的主體,更是創(chuàng)作的主體。在書法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知識信息的加工主體,使學生成為書法知識的構建者,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
學生學習的求知欲來源于書法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的加入,把靜態(tài)的字體變成動態(tài)的書寫過程,把一成不變的文字加入圖片的對比進行欣賞,把單一的書寫變成漢字文化的探索之旅……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對書法的自主學習意識就會加強,為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開展書法教學,還可以打造學生自主性書法創(chuàng)作的學習空間。以歐體書法為例,可依據教材,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書法專題網站,其中可設置大量有關歐體書法知識的圖文信息、視頻文件等,多學習借鑒,從古人身上汲取營養(yǎng),加深學生書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用眼界來開闊學生的書法創(chuàng)作基礎。學生可利用專題網站中的展廳功能,把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站,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所想所感自由表達。通過這種互動性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對書法知識進行加工、重建,不僅能夠增加書法知識的儲備量,養(yǎng)成樂學、善學的學習習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建立書法學習自信。
書法技能知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讀帖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字體的用筆、結構、章法后,做到靜態(tài)把控筆畫形態(tài),動態(tài)理解筆畫間的呼應關系。而書法審美素養(yǎng)是以知識為基礎,以鞏固、獲得、運用知識為必備條件,離不開課堂的審美活動。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理解、比較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比如在教授《品字形結構》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對“森”字進行結構剖析,學生可選擇對比觀察“森”字中的三個“木”的差異性。通過字形展示,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三個“木”字形態(tài)、大小不同,從而總結出品字形結構的書法特點。另外,學生還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功能對字體進行選擇性的放大或者縮小,更為清晰地觀察自己書法作品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加深對書法作品的審美理解。
同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瀏覽書法網絡平臺。學生一睹名家真跡,了解書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感悟書家的創(chuàng)作情感,鼓勵學生在平臺中人人留言,提出自己的審美觀點,加強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互聯網是信息技術的產物,其中蘊藏著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建構的方式,將互聯網的信息資源應用在書法教學中,能夠讓教師和學生獲取多元的學習資料,實現共同成長。
書法是中華民族富有特色的傳統瑰寶,蘊含著深遠的文化意蘊與人文價值。而微信公眾號平臺是具有快捷性的傳播媒介,教師可利用互聯網關注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書法公眾號,以此來擴充書法教學資源。這些公眾號的內容不僅豐富,更具有專業(yè)化、多元化、更新快的特點。通過對這些平臺的合理應用,不僅能提高師生的書法素養(yǎng),還能增加書法知識儲備量,從而構建出內容豐富多彩的書法課堂。在媒介支持下,讓書法藝術富有特殊的生命內核與不竭的傳播力量,成為書法知識不斷增長的“協同流”,讓書法教育成為鏈接傳統美育的重要窗口。
當今的書法教學資源包括書法教材、音頻資料、視頻資料和視聽資料等。這些資料的出現就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書法教學中的應用產物,同時也將課堂教學延伸到了遠程線上教學。因此,在合理開發(fā)書法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學校根據自身能力創(chuàng)建擁有超大數據庫和豐富教學資源的書法教學專題網站,可以為學生的書法學習提供多元助力。設置名家賞析、學生展廳、課堂實錄、學習微視頻等板塊,教師們可隨時對一線教學實踐進行“能量”補充,形成師生課堂隨時分享、互動和交流的基地,成為師生靈感的觸發(fā)點。
評價,作為師生有效交流的方式,始終貫穿整個課堂。利用網絡“空中美學館”平臺,可以打破書法點評畫圈的單一評價模式,可以形成學生的自我評價系統,學生可自主留言,文字、圖片、語音皆可表達。教師也可選擇學生喜歡的方式,運用大拇指圖片給學生點贊,現場送出掌聲,送一朵小紅花等形式,對學生進行靈活多樣的評價,寓教于樂。不同學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因此對于不同學段的書法學習、目標設計、教學方式以及評價樣態(tài)也應有著不一樣的規(guī)劃,在小學六年的書法一體化模式建構中,需要形成銜接,引領不同學段學生感受書法之美、體悟中華之道,將優(yōu)秀傳統文脈根植在每個人的血液中。
在傳統書法教學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是對傳統書法學習的現代化改造,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給書法課堂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智慧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既為書法教師提供了有效服務,又增強了學生對書法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