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倔強
吟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讀書方式,也是古代文人們創(chuàng)作詩歌、欣賞詩歌的主要手段?!稘h語大詞典》中是這樣詮釋“吟誦”的:有節(jié)奏地誦讀課文,相比起朗誦,吟誦偏向于“音樂型”節(jié)奏,節(jié)制、收斂,可根據(jù)感情需要運用反復手法,音調的高低以古漢語的發(fā)音定調,平長仄短,輔以優(yōu)美的配樂,吟誦出經典的韻味,表達詩人情感,深化意境體驗的一種優(yōu)化理解、鞏固記憶的好法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yǎng)語感?!薄罢b讀的評價,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可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吟誦教學是教學大綱所要求和提倡的,也有助于中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加文學素養(yǎng)??梢?,新課標和教學大綱都充分肯定吟誦教學的價值,高度重視吟誦教學。在此,筆者就初中語文吟誦教學的價值予以探討。
一、利用吟誦教學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人們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不管是古代詩詞和古代散文,還是現(xiàn)代文,都需要我們多讀幾遍就會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徹。一篇文章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只有加強吟誦,才能把這種精神面貌真切地、細致地接受,從而受到強烈的感染和教育。初中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文章的結構值得我們去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借鑒。比如不斷吟誦朱自清先生的《春》,不少學生會深深喜歡上這篇文章,也想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比如觀察細致入微,用了很多描寫景物的方法,多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有不少疊詞,運用了不少定語和狀語等等。初中課文內容十分豐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表達父子親情的文章,很適合有感情地吟誦。首先引導學生把文章讀通讀順,然后在對文章深入理解后注意把能表現(xiàn)父子情深的語句找出來重點細細吟誦。尤其是最后幾個自然段吟誦時,把自己的愧疚、思念的感情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語調堅定有力、充滿歉意。老師可以采用以吟誦促領悟的方法引導,孩子們理解內容就會感到輕松很多。
二、?利用吟誦教學領悟文本情感內涵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吟誦教學情境的,使學生能夠通過吟誦深化自身的情感意識。課堂內注重保證學生學習熱情的提升,以吟誦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語文學習激情;能夠盡情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放飛思維、放飛情感價值觀念,保證學生在有效的引導中和內涵的不斷推動下,發(fā)揮自身在語文學習中的無限探索意識,挖掘文本吟誦的情感內涵。在詩詞吟誦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反復吟誦,最終促進學生對詩詞中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筆者采用了讓學生反復吟誦的教學形式:第一遍吟誦,筆者讓學生基讀,對詩詞的音節(jié)、斷句,對詩詞形成初步的印象。第二遍吟誦,筆者讓學生在詩詞的重點字詞上尋找吟誦的最佳切入口。如此,學生們在“枯藤”“老樹”“小橋”“流水”“人家”中,似乎看出了一種美好,還帶著幾分喜悅之情,筆者問道:“你們在老樹、小橋、流水中讀出了什么?”班上一個學生答道:“小橋流水,其樂融融,卻是他人家鄉(xiāng),眼中樂景,更生哀情?!惫P者及時追問:“那么,你讀出這種感覺了嗎?”在學生閱讀之后,筆者及時給予了學生點評??吹狡渌瑢W有躍躍欲試的情緒,筆者與學生互動:“如果讓你隨便挑一個句子讀,你會讀哪一句?”班上的機靈鬼壯壯搶答:“我先吟誦‘古道西風痩馬這一句,我覺得這里體現(xiàn)出這匹馬的瘦弱,也能看出作者的無可奈何。”而其他學生有的選擇了吟誦“斷腸人在天涯”,天涯二字回環(huán)綿長,聲斷意在,以此來表達作者故鄉(xiāng)的渺遠和濃郁的思鄉(xiāng)。對于學生的各抒己見,筆者給予了學生尊重。在課堂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筆者為學生做了示范吟誦,尤其對“藤”“鴉”“橋”“水”“斷腸人”“天涯”這些詞特殊處理,學生結合筆者的吟誦和他們自己的反復吟誦,對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的體悟。學生吟誦的內容本身就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反映。通過吟誦,學生可以進入作者的靈魂,增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美是一種享受,文學傳達的語音組合,具有獨特的美感。一個聰明的作家會注意“音文美”,通過言語的結合來制造文章的聲勢,就是所謂的“因為聲音”。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記錄了他在吟誦中享受的情形:“我懷疑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因為他在這里讀書總是面帶微笑,他抬起頭,搖了一搖,走到后面?!币髡b“大弦嘈雜如沖,小弦剪如絲”,享受詞曲和諧;吟誦“同為天下,何必相見”,享受親情的哀悼之美;吟誦“月出東山,在斗牛之間徘徊”,享句之美。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和《申思》中所寫的“號子之間,珠玉之聲,臨前,風云色?!?/p>
三、利用吟誦教學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古詩文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對古詩文進行合理吟誦,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探索古詩文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懷,以中華文化精神作為教育資源,以吟誦作為切入點,可以確保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例如,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論語》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章的吟誦與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終身學習精神以及嚴于律己、謙恭禮讓的美德。又如,在對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過零丁洋》一課進行教學時,通過對詩文內容進行吟誦,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當時的歷史情況有初步的了解。在這一基礎上,教師應對作者的生平、詩文創(chuàng)作背景等進行講解,從而為深化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奠定基礎。初中語文學科與傳統(tǒng)文化具有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其中,古詩文蘊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將此類教學內容作為切入點,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從而引導其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掌握。
四、利用吟誦教學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
經過時間長河淘洗后傳承下來的經典古詩詞,都有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創(chuàng)作時遇到的人、事、物都蘊含著詩人高尚的品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例如,吟誦《陋室銘》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曾當過監(jiān)察御史,因勇于革新屢次被貶,但面對困境依然豪情萬丈,笑傲人生?!堵毅憽穭?chuàng)作于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因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通判時被縣令刁難而連續(xù)三次搬家,且條件一次比一次差。然而面對鬧市中只有一間半的陋室,安貧樂道的劉禹錫奮筆疾書,寫下千古名篇《陋室銘》。知人論世,知人誦詩,當學生再次吟誦《陋室銘》時,語氣語調、舉手投足間都展現(xiàn)著劉禹錫的錚錚傲骨。
五、利用吟誦教學了解相關歷史事件
古詩詞不僅寄托著詩人的情感,更記錄著中華歷史的變遷,記載著中華文化的傳承。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寫作背景,了解相關歷史事件,有了對作品背后故事的補充,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吟誦時也會更加入味。例如,學生在吟誦《月夜憶舍弟》時,首先了解到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的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但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所以詩中充滿杜甫對時局的憂慮和對親人的思念。觀史而吟,可以讓學生透過一首古詩詞,了解一個時代。學生了解古詩詞的時代背景后再去吟誦,不僅能挖掘并表達出古詩詞內在的深刻情感,更重要的是,能逐漸形成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從而成為古代文學和中華文化的愛好者。
六、利用吟誦教學提升學生審美情趣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多彩,不乏經典之作。這些精心挑選的文學作品,從不同層面表現(xiàn)了人類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審美歷程,通過語言這個最靠譜的中介,幫組學生從中獲得生活的真諦和情感的升華。所以,語文老師要根據(jù)文學的審美特性,指導學生反復吟誦,幫助學生沉浸在一種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比如,在指導學生吟誦《沁園春·雪》的時候,我先放了錄音帶,讓學生通過聆聽大師的吟誦,領略毛澤東同志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豪邁氣概。通過抑揚頓挫的吟誦,可以感受到偉人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評之情、以及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和宏偉目標。那一次的課堂效果非常的好,同學們都愛上了吟誦。
總之,通過初中語文吟誦教學的價值探討,我的學生都深深的愛上了語文這門課程。因為他們體會到了語言的博大精深,體會到了詩歌的巧妙構思,體會到了語言的優(yōu)美意境,體會到了吟誦的思想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