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亮,許海,儲浩然
1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61
2 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中醫(yī)院 安徽安慶 246600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腸功能紊亂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征,其病因不明,可能與感染、應激、飲食、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相關[1]。最新的羅馬Ⅳ標準依據排便異常時糞便的性狀將 IBS分為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不定型(IBS-U)4個亞型。其中IBS-D在臨床最為常見,患者以腹瀉為主要癥狀,常伴隨腹痛、腹脹等不適癥狀。本病西醫(yī)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止瀉藥、調整腸道菌群藥物以及腸黏膜保護劑等,往往收效甚微,病程遷延難愈,導致患者苦不堪言。相比而言,艾灸治療療效優(yōu)越。
儲師尤擅長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并基于臨床,傳承創(chuàng)新首次提出合募配穴艾灸治療的方法,療效顯著。筆者有幸?guī)煶杏趦蠋?,隨診左右,受益頗多,現將吾師運用合募配穴艾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經驗總結如下。
IBS-D根據其臨床特點可類屬于中醫(yī)“泄瀉”、“腹痛”等疾病范疇,其病位在腸腑。目前認為,其發(fā)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臟腑虧虛及臟腑功能失調,致脾失健運,水濕運化失權;致樞機失暢,腸道傳導失司,發(fā)為本病。儲老師認為IBS-D的基本病機是肝郁脾虛,濕阻中焦。本病病程遷延,多虛實夾雜,以脾胃虛弱為本,臨證治療時培補脾胃為本,兼以疏肝、理氣、滲濕、清熱。在本病的治療上,儲老師主張以艾灸為主,避免因胃腸疾病對藥物吸收所造成的影響,減少消化道的負擔,并在臨床治療時首次提出以合募配穴艾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方法。治療的同時還應針對患者焦慮、易怒、不眠等精神癥狀配合心理疏導,如《理瀹駢文·略言》所說:“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甚于服藥者矣”,使患者能了解本病的性質,放松心情,調適情緒,解除思想顧慮,樹立信心,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習慣,做到精神平和,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這樣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fā)率。
癥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大便夾有粘液,腹痛隱隱,納差,食后腹脹,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舌胖有齒痕,脈細弱。治以健脾和胃、化濕止瀉。取穴:天樞、上巨虛、足三里、中脘、大腸俞、脾俞、胃俞。
癥見:素有胸脅脹悶,常因抑郁惱怒或精神緊張而發(fā)病,腹痛即瀉,瀉后痛減,腸鳴,矢氣多,便下粘液,排便不盡感,噯氣,少食,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或弦細。治以調和肝脾、健脾疏肝。取穴:天樞、上巨虛、足三里、中脘、大腸俞、脾俞、肝俞、期門。
癥見:大便稀溏,雜有完谷,黎明必瀉,腹痛喜溫喜按,腹瀉經年不愈,形寒肢冷,少腹冷痛,腰膝酸軟,遺精遺尿,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弱。治以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取穴:天樞、上巨虛、足三里、中脘、關元、腎俞、脾俞、氣海、命門。
《醫(yī)學入門·針灸·灸法》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孫思邈指出:“灸火,大有奇功?!卑木哂小皽責帷薄皽赝ā迸c“溫補”三重功效,通過疏經通絡、溫補脾陽,從而達到調補止瀉之作用[2]。
現代研究發(fā)現,艾灸對IBS-D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jié)其內臟高敏感、胃腸動力障礙、腦-腸軸和神經-內分泌系統失調、免疫功能紊亂和腸道低度炎癥以及腸道菌群失調等產生, 體現了灸法多靶點、多環(huán)節(jié)的作用特點[3-4]。
配穴使用歷史悠久,在《靈樞》中便有配穴的相關記載?!昂现蝺雀?,“臟病取募”,又有“合募二者上下遠近配穴,一升一降,縱橫交織消除腑病”之說,因此儲老師在臨床治療時分別選取足陽明胃經及手陽明大腸經的下合穴足三里和上巨虛,胃和大腸之募穴中脘和天樞,合募配穴治療IBS-D,療效顯著。
合募配穴法顧名思義即為取下合穴伍同名經募穴的配穴方法。下合穴主治內腑疾病,通降為順,募穴亦主治內腑疾病,此種配伍取穴法意在增加協同作用,使療效倍增,常被用于治療六腑疾病。六腑腑氣均下合于足三陽經上的六合穴,通調六腑之氣,可視為“本”“根”,募穴位于胸腹不部,靠近臟腑,可視為“標”“結”。合募配穴法同時也是經絡理論“標本”、“根結”臨床取穴的代表之一,將四肢與驅體緊密聯系,以協調氣機升降,經氣聚散。募穴與下合穴,一穴在上,一穴位下,在上者橫向聯系臟腑,位下者縱向溝通臟腑,上下斡旋,遠近呼應,則腑氣調,陰陽合,病癥除矣。
《素問·咳論》云:“治腑者,治其合”;此處“合”即指合募配穴中的6個下合穴而言,其均布于膝關節(jié)周圍。《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靈樞·四時氣篇》:“秋取經俞,邪在腑,取之合?!薄澳c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薄鹅`樞·五邪》:“……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皆調于三里?!苯泽w現了下合穴在六腑病證治療中的重要性。
徐靈胎曰:“募音暮,氣所結聚處。”意指募穴乃臟腑之氣深聚胸腹之所。募穴根據其臟腑所在的解剖位置,依次進行排列,與相應臟腑的位置非常接近,現代解剖知識證明募穴所在位置與其相應臟腑位于同一神經節(jié)段,形成了以臟腑-募穴的相互對應關系。
從生理上看,募穴是五臟六腑之氣匯集于身體的部位;從病理上闡釋,募穴是病氣出入臟腑與體表之間的路徑;從解剖角度分析,募穴位置對應于相應的內臟;從經絡學的角度解釋,募穴則是五臟六腑經氣橫向流注的具體體現。
《難經·六十七難》載:“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泵鞔鷱埵蕾t《圖注八十一難經辨真》說“陽病行陰,當從陰引陽,其治在募。”《難經本義》認為:“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而行陰也。故而募穴屬陰,偏于治療六腑病。
《玉龍歌》:“脾泄之癥別無他,天樞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臟脾虛疾,艾火多添病不加?!薄堆浛佳ň帯罚骸疤鞓姓斕斓亟缓现H,其為分清別濁之司可知矣?!碧鞓袨榇竽c募穴,被認為是升清降濁之樞紐,因而廣泛用于治療各種腸腑疾病,為治療泄瀉之要穴,能理氣健脾,調節(jié)氣機升降,起到利濕止瀉、緩急止痛之功效,臨床試驗研究發(fā)現施以灸法治療效果更佳。《難經·六十八難》曰:“合主逆氣而瀉”,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善治大腸腑病?!鹅`樞·邪氣藏府病形》載:“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取巨虛上廉?!卑纳暇尢撋评須饣瘻?,通調腸腑,既能治療胃腸疾病,還可強壯身心,治療各種精神、心理疾患,且能提高痛閾,抑制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的痛覺傳導,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
中脘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為胃腑之氣聚積之處,內通于胃腑之氣,有健脾陽、理大腸之功,又是“治痰要穴”。
足三里屬胃之下合穴,不僅具有調理脾胃、扶正培元之功,還可提高痛閾,抑制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的痛覺傳導,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為治腹痛之要穴。兩穴共奏調理胃腸運化與傳導之功,是治療胃腸疾患的有效穴。
合募配穴灸法是儲老師首次提出治療IBS-D的治療方法,并在實驗研究及臨床觀察中均證實有效。
熙某,女,28 歲,2019 年 7 月 19 日初診。主 訴:腹瀉反復發(fā)作2年余,加重伴腹痛4d。患者于2年多前出現進食生冷、寒涼,以及精神緊張時出現腹痛、腹瀉,腹瀉次數可達1~3次/d,瀉后痛減。就診于安徽省立醫(yī)院行腸鏡及其他相關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西醫(yī)予以洛哌丁胺對癥治療后癥狀有所好轉,但每遇季節(jié)更替及情緒波時病情時有發(fā)作,4d前因工作壓力過大,患者出現腹痛腹瀉癥狀加重。癥見:精神不振,腹脹腹痛,伴脅肋脹痛,胸悶,納谷不香,夜寐夢多,小便可,大便稀溏,2~3次/d,舌淡,苔薄白,脈弦滑。查體:神清,精神軟,心肺(-),臍周壓痛(+)。西醫(yī)診斷:IBS-D。中醫(yī)診斷:腹瀉(肝郁脾虛證)。治法:疏肝理脾。取穴:主穴:天樞、上巨虛、中脘、足三里(雙側);辨證取穴:肝俞、太沖(雙側)。以灸架或灸盒放至在相應穴位部位,連灸3壯,艾灸30min左右,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1周后患者腹痛、胸悶癥狀明顯緩解,2周后大便次數減至1~2次/d,大便稀溏改善明顯;4周后諸癥除,便質基本成形。10周電話隨訪得知患者癥狀未再加重,偶遇受寒或飲食不潔時稍有不適,然自行調攝后可即刻好轉。
按:《黃帝內經》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明代的李梴在《醫(yī)學入門》中強調“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庇纱税脑诩膊≈委熤械闹匾钥梢娨话?。本例患者為年輕女性,腹痛、腹瀉與情志相關,結合舌脈,當辨為肝郁脾虛證,治宜疏肝理氣,健脾助運?!鹅`樞· 始終》有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合募配穴法中下合穴與募穴分別位于人體的胸腹及下肢,上下啟承,暢調氣機。方中取大腸募穴天樞配大腸下合穴上巨虛,胃之募穴中脘伍胃之下合穴足三里,此為合募配穴,補益中氣,調理腸腑;肝經原穴太沖、背俞穴肝俞可疏肝解郁,暢達氣機。諸穴相伍使脾氣得健,肝氣得疏,氣機得暢。同時本病患者常因飲食沒有節(jié)制致使屢屢發(fā)作,不能根治,其責任在患者自身,寒涼飲食過度生冷不忌而致發(fā)作者不在少數,油膩、魚蝦、酒類、不易消化食物亦在禁忌之列。醫(yī)生應指導患者飲食,食品應該多樣化,不可偏食。因病程遷延,臨床上還應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做好長期治療的思想準備,堅持完成療程,方能徹底治愈。
儲老師認為IBS-D以脾虛為本,故在臨證治療時重視培補脾胃以養(yǎng)后天之本,合募配穴的根本重在臟腑,施以灸法,溫脾陽,補脾土,調腸腑,理樞機,利水濕,止泄瀉,緩腹痛。“合募配穴”法由王富春教授首次提出,以儲浩然主任醫(yī)師為首的研究團隊,在過去數十年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中精研創(chuàng)新,將此配穴法與艾灸結合運用到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治療中,并在本團隊的前期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5-7],相關實驗研究亦有理論支持[8-14],該方法在臨床治療IBS-D時療效肯定,副作用小,群眾接受度高,易于在臨床推廣,并有望形成完整規(guī)范的IBS-D疾病診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