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榴
嶺南,是一個由方位到地域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嶺之南。嶺指的是南嶺,嶺南就是南嶺以南地區(qū)。南嶺是華夏大地南端一條自西向東綿亙的漫長山脈,源起云南,由廣西西北部貫穿湖南、江西一路往廣東北部伸展,余脈延伸至福建南部,全長1400多千米,海拔通常在1000米左右,最高峰超過2000米。南嶺的構(gòu)成,主要包括越城嶺、萌渚嶺、都龐嶺、騎田嶺和大庾嶺五道顯著的山嶺,合稱五嶺。五嶺,在很多時候又被當(dāng)作南嶺的代稱。
南嶺是中國南部最大的橫向構(gòu)造帶山脈,也是長江、珠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由于大嶺逶迤,峰巒層疊,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形成了顯要的自然地理界線,呈現(xiàn)難以逾越的態(tài)勢,甚至氣候、環(huán)境等也迥然不同,由此五嶺之南就被稱作嶺南,與嶺北截然分開。在史料記述中,古代的嶺南,因為山地密布、林深草莽、江河縱橫、氣候濕熱而多被稱作“化外之地”“瘴癘之境”“蠻夷之鄉(xiāng)”,居住在嶺南地區(qū)的先民,也被稱作“南蠻”,意思等于是說南方未經(jīng)教化的野蠻人。同時,“蠻”又含有“蠻荒”之意,蠻荒之地以及野蠻人,這樣的一個地方與人群,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成為外界對嶺南地區(qū)的模糊的混同的指認(rèn)。
關(guān)于嶺南、五嶺最早的文獻(xiàn)記載,分別見于西漢司馬遷《史記》中的《貨殖列傳》和《張耳陳馀列傳》:“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領(lǐng)南、沙北固往往出鹽,大體如此矣?!薄扒貫閬y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shù)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nèi)騷亂,百姓疲敝。”“領(lǐng)南”即嶺南,二字通用。此外,古代文獻(xiàn)中對嶺南還有“嶠南”“嶺外”“嶺表”“嶺?!钡确Q謂,不一而足。對于嶺南范圍的界定,西晉張華所著的《博物志》稱“南越之國,與楚為鄰。五嶺已前至于南海,負(fù)海之邦,交趾之土。謂之南裔”;唐代房玄齡等人編撰的《晉書·地理志》則將秦朝所立的桂林、南海、象三郡稱為“嶺南三郡”。這兩種指稱,均是以政權(quán)的建立及管轄作為依據(jù),屬歷史概念,有著不同朝代行政建制的影響。研究表明,歷史上的嶺南地區(qū),除了今天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還曾包括湖南、江西位于五嶺之南的部分地區(qū),以及宋代之前歸屬中國統(tǒng)治的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
五嶺所指,在古代也存在著一些爭議,其后普遍認(rèn)定由東而西分別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晉朝裴淵在《廣州記》中稱之為“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斯五嶺”(后人考證裴淵以縣名代稱嶺,始安嶺即越城嶺,臨賀嶺即萌渚嶺,桂陽嶺即騎田嶺,唯揭陽嶺存疑);南朝鄧德明在《南康記》中稱之為“臺嶺之嶠,五嶺之第一嶺也,在大庾。騎田之嶠,五嶺之第二嶺也,在桂陽。都龐之嶠,五嶺之第三嶺也,在九真。萌渚之嶠,五嶺之第四嶺也,在臨賀。越城之嶠,五嶺之第五嶺也,在始安”;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稱之為“大庾、越城、萌渚、騎田、都龐嶺”;南北朝顧野王所編的《輿地志》亦稱“一曰臺嶺,亦名塞上,今名大庾。二曰騎田。三曰都龐。四曰萌渚。五曰越城”;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稱“然五嶺以大庾為首,則始安、臨賀、桂陽、揭陽,又大庾之臂也”……
此外,也有觀點認(rèn)為五嶺不單是指五個嶺名,而主要是指穿越南嶺的五條通道,即大庾嶺道、騎田嶺道、都龐嶺道、萌渚嶺道、越城嶺道,如《晉書·地理志》記載:“秦始皇既定揚、越,以謫戍卒五十萬人守五嶺。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嶠嶺。時有五處,故曰五嶺。”宋朝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指出:“自秦世有五嶺之說,皆指山名之??贾?,乃入嶺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辈⒘谐鑫鍡l通道分別為:“自福建之汀,入廣東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連,三也;自道入廣西之賀,四也;自全入靜江(桂林),五也?!?說的是第一條嶺道從福建汀州入廣東梅州;第二條嶺道從江西南安入廣東南雄,也就是梅關(guān)古道;第三條嶺道從湖南郴州入廣東連州,也就是西京古道;第四條嶺道從湖南道縣入廣西賀州,也就是瀟賀古道;第五條嶺道從廣西全州至桂林,也就是湘漓古道。
這五條嶺道,分別橫列于兩廣北部與贛、湘交界之處,均為嶺南、嶺北水系的分水嶺,從大方面來說即是湘江、贛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五嶺分水嶺是早期嶺南與中原往來的主要通道所在,對初期開拓嶺南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嶺道與水道往往相互連接,秦始皇南征百越時,在湘水和漓水背向之處開鑿靈渠,連通長江和珠江水系,漢武帝平定南越后,在西江支流桂江(上游為漓江)、賀江及西江匯合之處設(shè)置廣信縣(今廣西梧州至廣東封開、德慶一帶),成為嶺南一個時期的社會活動中心,并由此孕育、催生了廣府民系及廣府文化。
嶺南古稱百越之地,泛指五嶺以南百越部族先行居住繁衍的地方。百越,是古代中原人對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qū)所有人群種族的統(tǒng)稱,通常指曾廣泛分布于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一帶的越族、越人?!鞍僭健币辉~,最早見于戰(zhàn)國末期成書的《呂氏春秋》,有“楊漢之南,百越之際”的說法?!霸健蓖ā盎洝?,不少文獻(xiàn)都會將這二字混同混用,現(xiàn)代簡稱浙江為“越”,簡稱廣東為“粵”,便是據(jù)此而加以區(qū)分?!霸健边@一稱謂,最早出現(xiàn)于商、周時期,那時的中原人即泛指東南方的蠻族為“越”,北方蠻族為“胡”,史稱“北方胡,南方越”,《史記》中即有“吳起相楚,南平百越”的記述,從中可見戰(zhàn)國時期中原強國就對南方越地有所沾染。吳起是戰(zhàn)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與孫武并稱“孫吳”,他輔佐楚悼王南征北戰(zhàn),將楚國推向強盛。而“越”這一稱謂的由來,存在多種說法,有說來自盛行于商周時期的兵器“鉞”,越族人用來做捕獵工具,將之視為自己的象征物;有說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王勾踐建立的越國;有說出自古代越人呼“人”的語音,意思就是“人”。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百越部族的起源,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認(rèn)為是東南和南方各地區(qū)的土著居民,從馬壩人和洞中巖人遺址考察,早在10萬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嶺南大地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再以新石器時代初期、中期的文化遺址如英德青塘遺址、南海西樵山遺址、增城金蘭寺貝丘遺址、新會羅山咀貝丘遺址為代表進(jìn)行考察,說明其時嶺南地區(qū)的平原谷地已有人類生活,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逐漸形成了粵北地區(qū)、粵東平行嶺和粵中東江地區(qū)、粵東韓江流域地區(qū)、粵中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粵西西江中游地區(qū)、粵西南和雷州半島及海南島地區(qū)六個不同文化特征群體,從而呈現(xiàn)出粵地多民族的文化狀態(tài)。由此綜合判斷,百越民族群的主體是東南和嶺南的土著;一種認(rèn)為源自大禹之孫少康(夏朝國君,也即傳說中的酒祖杜康)一脈,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王勾踐的后人南遷又轉(zhuǎn)向西南而形成。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fā),披草萊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zhàn)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踐立,是為越王?!睎|漢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如此記載越族的分布及來歷:“自交趾至?xí)甙饲Ю?,百粵雜處,各有種姓。”“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郁林、合浦、交吐、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會稽。”說及從今越南北部到浙江紹興沿線都有越族居住,是夏帝少康的后人,嶺南各郡的越人是從紹興一帶遷徙過去的。從中可知越族之多、分布之廣,但越人均為“會稽少康之后”的說法,備受質(zhì)疑,后世多不采信,西晉臣瓚在注《漢書·地理志》時即提出質(zhì)疑:“自交趾至?xí)甙饲Ю?,百粵雜處,各有種姓,不得盡云少康之后也?!?/p>
不管如何,“百越”是古代中原人對越族人的統(tǒng)稱,這一點是確鑿無疑的,“百”是多數(shù)的意思。“百越并非來源單一的古民族,而是一個組合復(fù)雜而來源眾多的大區(qū)域的民族群體。他們雖歸屬于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但由于來源成分復(fù)雜,其風(fēng)俗習(xí)慣和語言、體型亦迥然不同。”(何光岳《百越源流史》)生活在長江以南沿海和山地區(qū)域的古老越族,由于分布甚廣,種姓眾多,交相雜處,因此被統(tǒng)稱為百越,其中較大的越族主要有吳越(今蘇南浙北一帶)、揚越(今江西湖南一帶)、閩越(今福建一帶)、南越(今廣東大部)、西甌(今廣西中部、北部)、駱越(今廣西南部和越南北部),此外還有較小的越族如于越、東越、西越、夔越、夷越、滇越等,百越族的另一部分,則與今天嶺南地區(qū)的壯族、侗族、黎族、畬族、瑤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少數(shù)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例如壯族與駱越、西甌一脈相承。
百越族的分布區(qū)域,包括今天的浙江北部和南部、江蘇南部、安徽東部、福建北部以及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云南部分地區(qū),還有越南的中北部。另有一些越族人向東南亞遷徙,成為東南亞部分民族的祖先。南越起初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廣東境內(nèi),后來又發(fā)展到廣西及以南地區(qū)?!澳显健币辉~,最早見于《莊子》:“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鼻f子所描述的“建德之國”,采用文學(xué)筆法,似乎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之國,應(yīng)該說只是對當(dāng)時的嶺南有所聽聞而做出的想象。從中可知戰(zhàn)國時期就有“南越”之稱,后來《史記》通稱為“南越”,《漢書》則稱為“南粵”,證明“越”“粵”自漢代起即已相互通用。關(guān)于南越的稱謂來由,古代史志并無明確記述,眾說紛紜,當(dāng)代學(xué)者羅香林認(rèn)為:“以其地為揚越南部,故稱為南越?!鼻啬h初,南越之地出現(xiàn)了一個本為中原漢人卻自稱“蠻夷大長老”的杰出人物,他就是一手締造了南越國的趙佗。南越國,不能與南越族等同而論,南越國是在南越族聚居之地立國,而非南越族自行立國,實質(zhì)上仍是中原漢人所建立和治理的國家。
商朝時,南越就被稱為“蠻越”“南蠻”,似乎從那時開始,“蠻”就成了古代人們貼向這個地方和人群的一個標(biāo)簽。而造成這一印象的,極大原因是傳統(tǒng)的“中原中心論”觀點制約,這與古代中國習(xí)慣于將外國統(tǒng)稱為“蕃”“夷”而不加區(qū)別是同樣的道理。另外或許也與當(dāng)時土著越人不免顯得奇特怪異的生活習(xí)俗、裝束行為有關(guān),比如斷發(fā)、文身、椎髻、鑿齒、契臂為盟、崇信雞卜、喜食蛇蚌、干欄巢居等。由此可以判斷,中原人所說的“蠻”,又含有不解、疏離之意,而不能完全等同于“野蠻”。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以“蠻”著稱的邊遠(yuǎn)地域,卻在大秦帝國鐵蹄初至?xí)r遭遇了更為野蠻的劫掠,第一次帶領(lǐng)軍隊從中原進(jìn)入南越的,即為一個暴戾自大的野蠻人,他就是秦始皇派來征伐嶺南的主帥屠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