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近年來,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文體界研究的焦點。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有關部門應貫徹高校學生五育并舉,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此,開展“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育教學課程已迫在眉睫。本文將以高校“五育融合”為出發(fā)點,從“以發(fā)展生命為本,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內在意蘊”“以構建核心素養(yǎng)的體育課程為基,五育融合下的排球課程內在旨歸”和“以提升核心素養(yǎng)為矢,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發(fā)展路徑”三個方面三個方面展開對高校排球課程建設的深度研討,為加強學生五育素質,培育擔當重任的時代青年提出可行方法。
1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日漸完善,國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體育教育已逐漸被人們重視,并成為高校學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排球因其具有易于上手、受眾群體大的特點,已成為高校體育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huán)。因此想要更廣泛推廣體育教育,則需以排球教學為切入點,理清排球課程的教育任務,提出符合新時代且具有普適性的排球課程建設方案。
對于高校排球課程建設的研究,早期偏重于采用試驗性教學,以教學質量評價表的方式進行格式化教學,較為缺少互動性、靈活性。從現(xiàn)有研究文獻來看,對于高校排球課程建設的研究多囿于對教學體系、教學形式兩大方面,鮮有學者以排球課程內在思想理念為出發(fā)點,展開對排球特色課程建設的研究。而五育融合作為新時代的特色思想,對排球課程教學策略的制定具有不可比擬的意義,因此本文在五育融合的指導下提出了高校排球特色課程建設的方法策略。
2 以發(fā)展生命為本,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內在意蘊
2.1 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根植于五育教育
“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教學策略植根于無比深厚的理論土壤和實踐土壤,并以五育教育理論為有力支持,茁壯成長于新時代的原野。教育是面向人,面向生命的體驗活動,五育則強調當代青年應突出道德教育,強調智力教育,強化體育教育,增強美育教育,加強勞動教育繼而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同時,五育教育的對象是青年學生,強調對青年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素質的歷練,道德的提高,生命的關懷,為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持。接受五育融合思想指導下的排球課程的學生將不再處于教育的被動位置,而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生活經驗,知識儲備為基礎對排球課程的知識做出主動的接受與吸納,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五育融合中強調的道德教育,能夠引導學生在排球課程這一競技體育課程之中感悟團隊精神,領會合作力量,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智力教育能夠指導學生在比賽中有意地培養(yǎng)邏輯思維、預判力、行動力;體育教育能夠增強學生在排球課程中鍛煉身體的意識,最大發(fā)揮課程功效;美育教育能夠感召學生在排球課程中發(fā)現(xiàn)運動之美,生命之美,道德之美;勞動教育能夠號召學生在完成課程之余參與排球運動場所衛(wèi)生建設活動,優(yōu)化排球課程結構。
五育教育引導學生重視參加排球課程時內心體驗與審美活動,關照學生個人的綜合成長,促進個體生命與人格的提升,這與排球課程的教育宗旨不謀而合,緊密相連,相互貫徹,并為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提供了理論支撐。
2.2 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倡導體育雙主體活動
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以排球運動為主體,倡導體育雙主體活動,推動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重視弘揚體育美麗,發(fā)展體育思想與體育精神;五育融合作為一種新時代思潮則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兩者的特殊定義決定了學生與教師兩個主體均對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生作為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中的“近主體”即教學活動的承擔者,是排球課程中學的發(fā)起者。學生在排球課程中,按教師的指引構建起有關五育融合的排球知識框架,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自我分析、自我學習,融五育教育理念于排球活動之中,達到“和而無痕”的效果。教師作為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中的“遠主體”即教學活動的起點,是排球課程中教的發(fā)起者。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有關五育教育、排球課程的教育資源,聯(lián)系學生實際與自身經驗對二者進行分析與再創(chuàng)造,積極引導學生對課程資源進行理解與發(fā)揮,進而達到“融之有度”的理想效果。
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倡導雙主體活動,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提供了廣闊平臺與豐富資源,兼具顯性價值與潛在價值。兩者通過想法的交流與心靈的溝通,方可挖掘五育教育內涵,實現(xiàn)排球課程宗旨,并以此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成長進步。
3 以構建核心素養(yǎng)的體育課程為基,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內在旨歸
3.1 用五育融合豐富排球課程受眾的感性經驗
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的第一維目標在于豐富排球課程受眾的感性體驗,即通過五育融合的特色排球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對德智體美勞的深層次理解力、感悟力和感受力,進而拉近學生與排球課程、五育教育地的距離。同時,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十分重視五育教育尤其是體育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中的作用,五育教育理念作為新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教育理念,自覺承擔著培育時代新人的使命,關注學生對德智體美勞的理解與認同,以增加民族創(chuàng)造力與凝聚力。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培養(yǎng)受眾感性經驗的教育目標旨在促進學生對五育教育理念、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與傳承。
五育教育影響了新時代人們的理想人格形成及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五育價值理念深深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及素養(yǎng)判斷。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巧妙地將五育教育與競技體育相結合,并達到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效果,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感悟、理解和想象,引導學生探索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下更深層次的生命情感,繼而豐富受眾的感性經驗。同時,五育教育理念倡導德智體美勞融合發(fā)展,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命情感體驗訴諸于排球練習,師生共同完成課程的過程實際也是對五育教育理念的理解與傳承,對競技體育精神的探索與發(fā)掘,并使學生積累豐碩的情感經驗,達到自身成長的目標,實現(xiàn)獲得感性經驗的旨歸,從而促進體育課程立德樹人總目標的實現(xiàn)。
3.2 以有意義的活動提升學生對生命的理性認知
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第二維目標側重于強化學生對生命精準而理性的認知,幫助學生獲取客觀基礎知識、基礎能力,試圖通過開展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培育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判斷力、整合力和解釋力,對五育教育理念的認同力與應用力,促進學生思維與素養(yǎng)的全面綜合提升。幫助學生實現(xiàn)身體素質的增強、思維能力拓廣拓深是開展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的重要教學任務,是推動高校體育課程開展的必由之路,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不斷增強著學生判斷及整合能力。
排球課程建設需以教育為出發(fā)點,課程扎根于五育理念之沃土,在學科課程安排中充分體現(xiàn)德智體美勞的高度統(tǒng)一。建設吸引學生、符合時代的極具意義的高校排球課程,提升學生對生命的理性認知。借助五育融合與排球課程,實現(xiàn)學生身體素質的增強提高,團隊精神的增強,智力水平的進步,發(fā)揮課程的工具理性價值;借助五育融合與排球課程,讓學生在參與與其認知水平、智力水平相匹配的排球課程的同時領悟排球課程中蘊含五育教育的真諦,增強對五育教育的認同感,提振自信力,發(fā)揮課程的價值理性。在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的生動實踐中,實現(xiàn)課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完成通過課程提升學生對生命的理性認知這一關鍵任務,彰顯五育融合與體育精神的魅力。
4 以提升核心為矢,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發(fā)展路徑
4.1 堅守體育陣地,注重課程與五育教育理念的融合
實現(xiàn)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的主陣地大抵有兩個,即課程教學與課后練習。體育教學圍繞這兩大陣地展開。要保證五育理念與排球課程的完美融合,就必須堅守這兩大陣地強調師生基于五育教育的內在含義,深入體育世界,通過自我構建的方式理解課程與五育教育的關系,達到兩者的高度統(tǒng)一。
因為歷年來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并未處于高校教學建設的重要地位,體育課程宣傳力度不高,人們重視度不夠,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略有欠缺,并未形成較為完備的教學體系,因此體育教育并未成功堅守課程教學與課后練習這兩大陣地。這導致包括排球課程建設在內的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多浮于表面,空有形式,缺乏競技體育的實踐性,實用性。近年來隨著新興體育教育理念的提出,體育課程建設在高校教學課程建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但仍存在著課程中忽略兩大體育陣地的問題,難以實現(xiàn)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問題,這導致學生難以深度理解包括排球課程在內的體育課程的教學宗旨,難以剖析包括排球課程在內的體育課程核心精神,難以領會五育教育中體育教育的奧義,難以使體育教育發(fā)光發(fā)熱,實現(xiàn)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當下發(fā)展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建設應牢牢把握課程教學與課后練習兩大陣地。一以貫之堅持課程教學中以綜合考察為導向,結合現(xiàn)代體育教育的特點與當下實際,發(fā)展貼合生活并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五育教育魅力的體育課上教學;一以貫之堅持課后練習厚植實踐土壤,發(fā)展任務量適中,具有指導意義的,深刻對照當下的體育課后練習。唯有兩大陣地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方可將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落到實處,防止排球課程誤入功利主義的歧途,使包括排球教育在內的體育教育對學生的引領作用發(fā)揮最大功效。加強五育教育理念與排球課程的融合,使五育教育理念深深貫徹于高校排球課程建設,在教學中不斷強調五育教育對完成體育教育目標即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發(fā)揮五育教育最大作用,使學生在體育課程中體會德智體美勞五育,領悟真善美健富的價值追求,使五者相互平衡。打破“偏于智、抑于美、疏于智、弱于體、缺于勞”的五育失衡,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五唯毒瘤,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將德智體美勞相統(tǒng)一,給高校學生提供完整的全面的教育。
堅守體育兩大陣地,實現(xiàn)五育教育與排球課程的深度融合,既傳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與現(xiàn)代體育理念,又具有國家視野與世界眼光,是深入汲取近現(xiàn)代思想家、教育家基于國家命運、民族危機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深刻認識與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理念的真實寫照。唯有以行動為基,以思考為翼,充分堅守體育陣地,實現(xiàn)五育與排球課程深度融合,采用一種或多種融合創(chuàng)新范式并適時作出調整,方可使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在實踐中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4.2 回歸學生立場,推動師生雙主體地位實現(xiàn)
學生五育及體育的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一方面依靠學生自己努力探索,積極與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建立聯(lián)系,并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成長體驗;另一方面依靠教師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取。
不同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提出的“教師主體論”和“兒童中心論”,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強調學生近主體,教師遠主體的雙主體教學理念,即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目的性近主體要素,需要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構建知識基礎和自我認知,探求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的深刻內涵,并將各類信息整合為更深層次的認知。體育教師是中介性遠主體要素,在不斷挖掘體育課程資源的教育價值的同時也要不斷調節(jié)學生與課程的理性關系,引導學生對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形成正確理解,并在交流中促進學生自身發(fā)展。教師的遠主體要求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對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設計親力親為,積極引導學生對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進行理解和重構,并不斷提高自身對五育融合的理念的認識,力圖實現(xiàn)體育教學最優(yōu)化、最大化。
教師改變體育教學理念能夠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排球教師回歸學生立場,保持對排球教育事業(yè)的熱愛,教研并重。因此回歸學生立場,推動師生雙主體地位的實現(xiàn)有利于在潛移默化間完成對學生人格的影響,推動五育教育的落實,實現(xiàn)對生命個體的關懷。
4.3 融合多種教學資源,實現(xiàn)排球特色課程的高效建設
充分實現(xiàn)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建設需要在課程體系中融合多種教學資源即汲取前任體育課程教育經驗,并對照現(xiàn)實,完成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內容評價,如此才可以推動高校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長久建設、發(fā)展。
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建設分為掌握排球運動基本方法與完成競技比賽的實踐兩個相互滲透又相互獨立的階段,充分吸收前人經驗可以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在五育教育理念的支撐下,運用半場教學的方式,采用綜合評價表的形式,深化實戰(zhàn)能力,培育學生參與排球活動的興趣;融合多種教學資源,采用創(chuàng)新性游戲的課程安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習慣與思維。對標現(xiàn)實,推動課程綜合評價體系的日臻完善,實現(xiàn)新媒體、大眾傳媒等多種教學資源的綜合運用,開拓發(fā)展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的廣闊道路。
融合多種教學資源對實現(xiàn)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高效建設具有啟示性意義,排球教學作為高校體育教學重要組成部分,亟需融合多種教學資源,實現(xiàn)綜合創(chuàng)新,進而賦予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新的生命,走出一條適合時代潮流,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體育教育新路。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五育融合與排球課程相結合既可以推動體育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又可以使高校課程體系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五育教育理念與排球課程體系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統(tǒng)一于新時代教育事業(yè)建設。只有建設高校五育融合下的排球特色課程,才可以最大限度發(fā)揮體育教育立德樹人,培育擔當重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這正是體育教育的關鍵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