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群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48)
依莎多拉·鄧肯(1877-1927),這個在舞蹈界如雷貫耳的名字,曾經使無數(shù)舞者為之狂歡,她的出現(xiàn)使得舞蹈藝術從崇尚技術限制的傳統(tǒng)芭蕾藝術中解放了出來,使之成為一種自然節(jié)律與動作上的即興表演,她的理念大大拓寬了舞蹈的造型空間,從而在舞蹈領域引發(fā)了一場深刻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由此,她被譽為“現(xiàn)代舞之母”。鄧肯的成功有諸多的因素,也為后人留下了多方面的啟示。
何謂愛,愛即對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愛是心靈的滋潤,能夠使思維產生火花,更是培育執(zhí)著的種子。鄧肯的成功就是基于她對舞蹈深切的愛,她曾說:雖然有許多知名人士都很賞識我的舞蹈,但我卻時常為沒錢支付房租而煩惱,也因生爐子沒有煤炭而挨凍,經濟情況還是十分拮據(jù),甚至不能解決溫飽問題。不過,在這樣貧困的處境中,我總能獨自接連幾小時站在冰冷凄涼的工作室里,期待著靈感瞬息的來臨,用動作表現(xiàn)我自己。終于我的精神振奮了,就聽從心靈的指引跳起舞來。試想,沒有這種熾熱而執(zhí)著的真愛,她能抵御貧困和寒冷甚至于饑餓的折磨嗎?更不用說有所作為了。
同時,她對舞蹈藝術的愛,還體現(xiàn)在不能容忍別人的褻瀆。曾有一位德國游藝場經理,在拜訪鄧肯時,看到她房里簡陋的陳設和她樸素的裝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稱她為“世界上第一個赤腳跳舞的舞蹈家”,并施舍般地打算與鄧肯簽訂一份游藝場演出的合同,允諾每晚一千馬克。鄧肯聽后大喊:“我的藝術并不是為那種游藝場準備的。將來總有一天我要去柏林,在音樂的殿堂里,并且能合著他們的愛樂交響樂隊跳舞,而不是在玩馬戲和雜耍的游藝場。”“我到歐洲來跳舞,是為了通過舞蹈傳播宗教信仰的偉大復興,通過人體動作的表情來讓人認識人體和心靈的美和圣潔,根本不是給那些腦滿腸肥的資產者茶余飯后作為消遣的?!比绻皇沁@樣,“就是一萬、十萬我也不干”。
正是由于她至誠的愛以及由愛而樹立的信心,她的預言終于在三年后成真了,她實現(xiàn)了在柏林交響樂隊的伴奏下成功地出演于克洛爾劇院的愿望。
什么是“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文化即是“人化”,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積累起來的物質和精神的財富。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民族的思維方式、精神風貌、心理定勢和價值取向,而這一切又具體地體現(xiàn)在該民族的哲學、宗教、美學和文學藝術等領域中。對一個從事或追求精神活動的個體來說,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就是陽光和雨露,它點燃你沉寂的智慧,滋潤你待發(fā)的心田。
有人說,表現(xiàn)派舞蹈直到鄧肯的出現(xiàn),才作為一門藝術而形成。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鄧肯發(fā)現(xiàn)了舞蹈的“靈魂”,清除了長期積累的理性壓抑,并使舞者的動作、力量服從于“內在人”,即將動作與人的感情直接相連。這個發(fā)現(xiàn)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長期的文化熏陶才孕育出來的一個深刻認識。鄧肯,作為一個舞蹈家,從來不拒絕來自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滋養(yǎng)?!笆澜缑鴱男【臀^她,成名后的她更是遍讀過許多偉大的巨著,身心二元論的唯心主義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英國生物進化論的首創(chuàng)者達爾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和德國哲學家尼采都曾極大地影響過她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美國大詩人惠特曼的人體贊美詩《我歌唱帶電的肉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健康人體的贊美甚至崇拜,更使她產生過觸電般的共鳴!然而,對她產生的各種影響中,音樂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鄧肯對音樂的感受力是出眾的,從小在母親這位音樂教師的熏陶下形成的理解力和鑒賞力是一般舞者所無法企及的?!彼f自己是一個普通的美國姑娘,沒有很高的學歷,卻有如神助般找到了一把能打開巴黎知識界和藝術界名流的心胸的鑰匙。她對博物館亦有濃厚的興趣,她曾說,在很偶然的機會下,她在蒙索公園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個行為怪僻的法國富翁遺留下來的中國博物館;又在某一天參觀了吉邁博物館,發(fā)現(xiàn)里面收藏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東方寶物;還有卡納伐萊博物館,那里陳列著拿破侖的遺容假面。她說這些都是十分引人入勝的地方,常常使她激動萬分。有一次,她去特羅卡維羅劇場觀看索??死账沟拿麆 抖淼移炙雇酢?,激動得臉色蒼白,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認為這是她朝圣的頂峰。“就是這時,體會到藝術給了我一個偉大的啟示,看到了自己的道路。”她這樣總結。
鄧肯說:“我潛心探索著一種舞蹈,它能夠通過身體動作予人的精神以神圣的表現(xiàn)。”“后來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切舞蹈動作的中心彈簧,原始動力的火山口,產生一切動作變異的統(tǒng)一體,舞蹈創(chuàng)造的幻覺反映——就從這發(fā)現(xiàn)中誕生了我的理論基礎。”這個她發(fā)現(xiàn)的獨一無二的、又常常努力向藝術家們表達的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就是她苦苦尋覓得到的“精神表現(xiàn)的源泉”。她的確沒有客觀存在的榜樣及偶像來指導自己的過程,而是背離了所有的模仿,改頭換面,來到了人類的本性之上,使用了最為純正的浪漫主義理論。她努力地尋覓“一切舞蹈動作的中心彈簧,原始動力的火山口,產生一切動作變異的統(tǒng)一體,舞蹈創(chuàng)造的幻覺反映”,也兢兢業(yè)業(yè)地去實踐“通過身體動作予人的精神以神圣的表現(xiàn)”。
這種找尋,在鄧肯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她漫游佛羅倫薩期間,她不但逛公園,還看遍了所有的美術館。波提切利的名畫《春天》啟發(fā)了她的靈感,于是她把這幅畫編成舞蹈,“把愛的信息,曾使我那樣痛苦的愛的信息——春天,孕育萬物的春天,帶給他人。一定要通過舞蹈把這種狂喜的感情帶給他人”。在這里,她所表達的“愛的信息”,難道不是她苦苦追求的“精神表現(xiàn)的源泉”嗎?她還說,倘若能夠發(fā)掘《春天》的秘密,就可以找到一條路,一條能通向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無限歡樂的道路,一條能為人類去傳播福音的光明之路。這不正是她“通過身體動作予人的精神以神圣的表現(xiàn)”的理念的具體反映嗎?因而,她創(chuàng)作了《未來之舞》,并為此,她沉浸在溫暖而幸福的感官之中。
乍一看標題,似乎是謬論,但生活、藝術中,這樣的“謬論”比比皆是。斷臂維納斯,美在其“殘缺”,舒伯特《b小調第八交響曲》,美在其“未完成”,中國也有句俗話,言“初生之犢不懼虎”,意指年輕人因無知而無畏,敢作敢為。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曾說:“開始時對某個問題一無所知,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理想起點。”“無知”就是“缺陷”,但有時往往正是這種“缺陷”能成就大業(yè),鄧肯的成功,又是一個絕好的范例。
眾所周知,芭蕾素有動作典雅、秀麗、輕盈,線條挺拔,開繃直立,美輪美奐之美譽。我國著名詩人艾青在他寫的詩《給烏蘭諾娃》中曾贊美道:“像云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輕,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寧靜——人體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卻是人間的女神,比夢更美,比幻想更動人——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結晶?!倍潭?2 字,活化了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仙境,足見芭蕾有何等的魅力!可是年輕的鄧肯卻喊出了“古典芭蕾一點兒也不美!”的驚世駭俗之言。何以如此呢?也許正是她對古典芭蕾的精髓知之甚少甚至愚昧無知使然,也正因為她知識結構中存在的“缺陷”,才有了這一聲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喊出了她頭頂上“現(xiàn)代舞之母”的桂冠。試想,如果鄧肯精通芭蕾,對古典芭蕾有全面的素養(yǎng),那么,她還敢說出這句石破天驚的話來嗎?據(jù)說她中年時期曾到俄國辦學,親眼目睹了芭蕾大師巴甫洛娃的表演,她由衷地贊嘆道:“太美了!”這句話從鄧肯嘴里說出,一前一后,截然不同的反應,深刻地揭示了一個人的認識水平。而認識上的圓熟往往是創(chuàng)造力的大敵和進取的障礙。比如在音樂方面,鄧肯從小就有良好的熏陶,因而有較完整的素養(yǎng),所以她常常覺得大師們的作品已經處理得至善至美,而無須她用舞蹈來幫忙解釋。偶爾涉獵,她也覺得是“一種藝術的冒犯”和不可饒恕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藝術家寧愿在認識上有“盲點”,在知識結構上有“缺陷”,也不要那種四平八穩(wěn)的圓熟思維。對稱是可怕的,心理定勢往往使人誤入歧途。所以鄧肯式的“缺陷”成就了她的事業(yè),也鑄就了美。
鄧肯的成功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有智力的因素,也有非智力的因素,有物質的因素,也有非物質的因素??傊?,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現(xiàn)代舞之母”,她雖然“昔人已乘黃鶴去”,但留給年輕舞者的啟示卻是豐富的、飽滿的,也是多方面的。筆者摘取她藝術人生中的一些花絮集中述之,若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則甚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