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來寶(甘肅省渭源縣蓮峰鎮(zhèn)張家灘學校)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有賞花的習俗,我們在小學階段學過的詩詞中就有賞花的記載:春天賞桃花,東坡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惠崇春江晚景》);夏天賞荷花,楊萬里詩云,“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賞菊花,王安石詩云,“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詠菊》);冬天呢?賞梅花,依然有王安石的《梅花》為證,“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至于丁香花,更是充滿浪漫與溫柔。丁香,在我國分布廣泛,它是名貴的花卉,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現在很多校園里面都栽種著丁香花,它象征著高潔和美麗,也寓意著謙遜和勤奮,而丁香結其實就是丁香的花蕾,由于丁香花含苞不放,所以唐代以來都用丁香結來比喻人的愁思郁結,難以排解,這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系在一起了,他在《浣溪沙》中這樣寫道:“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钡搅私?,更有戴望舒的名詩《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可見,古往今來,丁香確實是孤寂愁悶、哀怨憂郁的“代名詞”。但是,面對六月的升學季節(jié)和我們對未來的憧憬,難道值得我們如此憂愁嗎?這份愁緒其實可以像寫在沙灘上的字一樣,隨潮汐而去,才能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挑戰(zhàn)。于是,抱著這樣的文化認識去讀《丁香結》,似乎已然有了文化的“先見之明”。
《丁香結》是著名作家宗璞的作品,要想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其實要回歸作者自身。宗璞先生1928年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姑母等都是全國著名的學者,宗璞生活的圈子可謂是“世代書香”,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一直處于中國最深厚的文化淵源之中。而作者生活的時代,恰恰是中國社會的黑暗期——外敵入侵、軍閥混戰(zhàn),她的作品中常常有家國危亡的憂患意識,因此,她作品透露著對人的關懷,傳承著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字里行間也體現著其知識階層的氣質、情操和生活態(tài)度,這些都與作者自身的文化底蘊和社會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那么,文章的“丁香結”是否也表達了她對生活的愁緒呢?其實不然,本文寫于1985年,這個時候中華大地開始復蘇,全國各地刮起“改革開放”的春風,這一場春風一掃過去20年的陰霾,祖國大地到處洋溢著青春的笑臉,中華文明開始涅槃重生。作者也感受到這股春風帶來的無窮力量,所以作者發(fā)自內心地說道:“結,是解不完的”,不如勇敢面對生活的不順心、不如意,畢竟學習和生活還要繼續(xù)下去。這樣的積極的態(tài)度,不正是處于小學畢業(yè)的我們應該有的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嗎?是的,面對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我們正要以這樣的心境去直面這些挑戰(zhàn)。
既然作者筆下的丁香花具有這樣的情調,那么她又是如何來寫的呢?其實,作者寫了三圖的丁香花,也呈現了三種獨特的情態(tài)和美感。
第一圖——“城里街旁丁香圖”,這個時候的丁香開得是格外的“茂盛”,呈現獨特的美感。第一,是丁香花的驚艷之美。作者如此寫道:“塵土紛囂之間,忽然呈出兩片雪白”,同學們可以聯想一下,當我們百無聊賴地行走在城市的每一條街道,所到之處皆是喧囂人群,皆是高樓大廈,皆是飛馳的汽車,機械地被動地接收著這些無趣的事物,是不是感覺到無聊?所以,看到瞬時出現的丁香花,別提有多么的意外和驚喜,一掃之前的寂寥。第二,是丁香花的嬌羞之美。作者如此寫道:“(丁香花)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作者筆下的丁香花如一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深閨中的少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好奇,這種嬌羞的狀態(tài),真惹得忙碌的人們“走過了,還要回頭望”,這樣的美,這樣的嬌羞,一切都是那樣的獨特。
第二圖——“城外校園丁香圖”,此時的丁香開得是格外的“獨特”。作者游歷在繁花似錦的校園,但似乎只有丁香花是如此的獨特,同學們可以聯想一下作者的表述:白的和紫的相互交叉在一起,但有明朗分明,仿佛被一位繪畫大師調色一般,充滿畫面的質感。尤其是在月色之下,白色的像“瀟灑”的俠客,紫色的如“朦朧”的少女,且散發(fā)著“幽雅的甜香”,讓人紛紛追求,我們也會莞爾一笑,別的花會不會嫉妒了呢?然而,問花無語!
第三圖——“斗室窗外丁香圖”,彼時的丁香開得是格外的“美顏”。作者對丁香花的觀察可謂是細致入微,作者這樣寫道:“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顏色的描寫是非常細致的,在作者的筆下,丁香花仿佛就是一塊微雕的碧玉——不妨用白璧微瑕來形容較為貼切。而一簇又一簇的丁香更呈現出無可辯駁的力量,在陽光和雪的映照下顯得格外耀眼,甚至激發(fā)了作者舉筆創(chuàng)作的思緒,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無限美好,鼓舞著我們追求美好的新生活。
宗璞先生的這篇散文,充滿著生命的哲理。其實細細一品原文,作者筆下的丁香花多像我們的現在,因為即將畢業(yè)的我們也是這樣的獨特、自由、靚麗,對外面的世界抱有美好的憧憬與向往,可以說,丁香花就是我們六年級學生的象征,有何愁緒可言呢?其實,積極看丁香,總能參透生活的美。
不妨雨中看丁香——參透美麗人生。雨,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眼里也是“愁”的象征,君不見秦觀的《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但在作者的筆下,丁香果敢面對雨水的沖刷,“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雖然細雨中丁香的影子朦朧,但是也散發(fā)迷人的光彩——“直向窗外的瑩白滲過來”,同學們,這難道不是一種堅強的沖破愁緒的力量嗎?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丁香依然呈現嫵媚、可愛、堅強的一面。我們也可以聯想這樣的畫面:雨中的不一樣的丁香,任雨洗滌。這種夢幻、迷離、朦朧的感覺真的如作者所說是一幅“印象派的畫”,讓人久久回味,妙不可言。
不妨笑看丁香結——解開愁緒之結。丁香花花蕾的含苞不放,真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更如人生路途上的“心結”,如果解不開心結,是不是就意味著一輩子背負著這個心結活下去呢?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人生路漫漫,總有幾許風雨,難免幾分惆悵,小小的丁香花其實也承擔不起無限的愁怨,而且“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筆者強調人生路途的“結”是永遠解不完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糾結這些解不開的心結呢?所以,生活中,我們既要有賞花的情調,又要有敢于解結的心志。這樣,當我們回首往事,就能多一份回味,而不至于平淡無味;也會多一份瀟灑,而不至于郁悶難發(fā)。
讀完了《丁香結》,不妨讀一讀作者的另外一篇名篇《紫藤蘿瀑布》,作者提及“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懷著這樣的情懷,讓我們再想想自身:小學六年級,是我們在小學學習生活中最后一個階段,這個學習階段值得我們一生回味——童年的腳印留在了校園的小路上,笑語歡歌也留在花壇的馨香中……我們要收拾一切,拾掇珍貴的回憶,勇敢播種我們的夢想。丁香花又開,丁香結會再來,但我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不會有愁怨,更不會有憂郁,開心地微笑,做風中的丁香,不懼風吹;做雨中的丁香,直面雨打——勇闖人生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