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李 爽
(東北林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4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中強調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美好生活是新時代新背景下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方面訴求的集合體,是尋求破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關鍵所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論述是在厚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美好生活基本觀點的基礎上,立論于中國新的歷史發(fā)展方位和中國社會的具體實際,在世界兩種意識形態(tài)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論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美好生活觀現代化、大眾化的新境界。研究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應將其置于宏大歷史邏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
廣義的生活指“人”生命活動的總體,是內在地包含著勞動工作的一種“存在”?!懊篮蒙睢敝械摹吧睢敝赴镔|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等基礎生活領域在內,從實踐角度出發(fā)涵蓋勞動的感性活動?!懊篮蒙睢笔侨祟悓硐肷顦討B(tài)的價值描述,也是社會發(fā)展方向與人類價值理想的高度重合。簡言之,“美好生活是人良性以至理想的存在狀態(tài)”。實現“美好生活”的主體要歸結到現實生活中的人,“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邏輯起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構想的美好生活,是在生產力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人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達到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的和諧統(tǒng)一狀態(tài)?!榜R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在馬克思看來,“生活”的基本釋義是現實的個人的存在和生命活動的展開,對一切人類歷史和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具有前提性意義。馬克思從根本上擺脫了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簡單化的幸福觀?!艾F實的人”這一出發(fā)點是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價值旨趣的理論起點和必由之路。
需要是人對物質生活資料和精神生活條件依賴關系的自覺反映,人的需要是美好生活的源動力。對物質資料的占有是人能否生存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人的第一個需要。生活的前提就是生產并占有物質資料。馬克思指出,人的需求貫穿歷史和未來連續(xù)不斷,范圍種類廣泛,具有連續(xù)性、無限性的特點,明顯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動物。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的”需要,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人對物質資料期盼的產生到對物質資料要求的逐級增高是生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直接體現。習近平總書記以需要的循環(huán)更新為美好生活一系列論述的出發(fā)點,揭示了我國以往所關注、解決的是生活資料的數量問題,是“需要”是否存在的層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轉變?yōu)槊篮蒙钚枰?,要將關注點調整到對生活資料的質量的需要。
馬克思構想的這種美好生活圖景存在于共產主義社會形態(tài)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些多層關系和不同樣態(tài),才能達到美好生活的最終狀態(tài)?!叭耸巧鐣P系的總和”,人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處于社會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與其他社會成員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既指從宏觀角度上的人與社會在價值觀上的趨同和穩(wěn)定,也指微觀角度上的社會中的人的和諧和友好和平相處。在交際交往的社會事件中,人們會不斷推動自我的存在與發(fā)展,現實的人是最終完成社會化的人。而自我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tài)的認知;本我是人的最原始的部分,是非理性的欲望、本能和沖動?,F實的人與自我的和諧其實質是自我與本我的和諧,是對自己的重新認識。馬克思將人對自身的自然屬性和外在表現的認識轉向了對人的內在精神的認識,指出人的內在本質有其變化之動力。當自我與本我高度統(tǒng)一時,理性與非理性相互制約、相互轉化,人的真實的自我得以顯現和繼續(xù)發(fā)展,逐漸達到自由發(fā)展的最終趨勢,實現屬于個人的美好生活,為“一切人”美好生活的實現創(chuàng)造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引經據典,通過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將先哲的智慧融入新時代美好生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經過幾千年歷史沉積,經歷時間檢驗的優(yōu)秀理論精華,反映出中華民族獨特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是中華民族精神上的“定海神針”, 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重要論述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新闡釋。
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歇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腳步。“美好”一詞源自《莊子·盜跖》,文中寫到,“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原意是指容貌的美麗。隨著文字的不斷發(fā)展,“美好”用于形容令人感到身心舒適、精神愉悅的各種人、事件或事物,進而美好生活可淺顯理解為人們舒適愉快的生活狀態(tài)。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不乏對美好生活的種種描述和期待,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大雅·民勞》最早出現“小康”的概念,“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體現出人民對生活安定美好的充分渴望;“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表現了人們對“大同”社會的共同期待;《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描繪出道家心中美好生活的具體表象。
始終將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質的儒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對美好生活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白釉唬猴埵枋?,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顏樂處”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指為了追求理想而達到的樂觀主義境界。這種“樂”的境界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的體現。儒家將“止于至善”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以道德理性的滿足、道德理想的實現為快樂,以自我完善、人格完美為快樂,并以善傳人,將善廣傳于天下視為人生真正的大樂,視為美好生活的最終目標。2007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孟子·梁惠王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將“人民之樂”視為人生之大樂,為人民忘我乃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把人民幸福作為自己最大的追求目標?!澳捍赫撸悍瘸?,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儒家“曾點氣象”描繪了春天時鶯飛草長、春風拂面、流水淙淙的自然景象,將自然與人文高度融合,充分體現對詩意的美好生活圖景的無限向往。儒家對美好生活中的物質幸福與快樂也有著深刻的見解,充分體現在“義利之辨”方面。“義利之辨”所探討的是道義與利益、個人與利益的關系,還包括了對公利與私利、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等方面關系的認識。孔子曾說:“富與貴,使人之所欲也?!笨鬃与m然重義,但并不簡單排斥、否定利。董仲舒說:“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yǎng)其體,義以養(yǎng)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yǎng)也;利者,體之養(yǎng)也?!彼麄兌家云胶头e極的態(tài)度對待“利”,認為人人皆有追求物質利益、物質幸福的欲望,將物質需要的滿足與精神需要、道德理性的滿足同視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需要。道家不同于儒家的美好生活境界,更趨于對身心回歸自然的追求?!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田園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中感受個人的自然“悠然”和無拘無束。道家向往的美好生活是人們沒有現實社會的一切困擾,拋去對功名利祿的汲汲追求,身心和天性得到徹底放松與充分舒展,在自然美好的環(huán)境之中超然自在、自得其樂的生活情態(tài)。道家尊重自然的美好生活思想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樸素認識。以古照今,習近平總書記將先賢思想轉化為可用之道,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兩山論”和綠色發(fā)展理念,堅持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魏晉玄學家們以“祖述老莊”立論,發(fā)揮莊子的“有待”“無待”的逍遙思想,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憧憬一種“不滯于拘墟,宅心高遠,崇尚自然,獨標遠致,學貴自得”的“道”之境界,將暢游山水之間、寄情于自然作為體玄適性的理想途徑。“故世之難得者,非財也,非榮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雖耦耕畝,被褐啜菽,豈不自得”,竹林玄學派嵇康將莊子純哲理的理想境界人間化、詩意化,追求的是一種無所系累、自由適意的寧靜心境與淡泊樸野的生活狀態(tài)。
“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黨領導人民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輝煌成就。人民堅定不移地選擇、支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是黨能夠長期執(zhí)政的牢固根基和最大底氣。
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毛澤東同志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將“人民”放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最高位置。1939年毛澤東就在致張聞天的信中,多次強調“人民至上”,人民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基于現實國情需要,將為人民服務具象化、實際化,貫穿國家發(fā)展的全過程。“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鄧小平根據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提出“小康”這一概念,強調先富帶后富,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共同進步,進一步深化發(fā)展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包h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胡錦濤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這一主題,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重大戰(zhàn)略思想。以人為本、造福人民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根本出發(fā)點??茖W發(fā)展觀提出將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經濟社會建設的立足點,突出強調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美好生活”需要的監(jiān)督和享受主體,同時也承擔“美好生活”建設的創(chuàng)造和實踐主體的責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推動經濟發(fā)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薄拔覀兺苿咏洕l(fā)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民生福祉是發(fā)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要“站穩(wěn)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币笪覀儗⑷嗣穹旁谛闹凶罡呶恢?,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建設“美好生活”過程中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匯集人民群眾所蘊含的磅礴力量,把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作為價值追求,不斷提升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和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為真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不懈拼搏奮斗。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重要論述在應對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zhàn),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過程中應運而生,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真切關懷,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美好生活理念的集中闡釋,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所堅守的初心使命在新時代的最新詮釋。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這是根據國際國內環(huán)境變化,結合我國現實國情特別是我國發(fā)展條件和發(fā)展階段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美好生活條件下,人民對當前生活狀態(tài)積極的主觀情緒感受,即人民在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所表現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確理解和深入研究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重要論述的現實旨歸、實踐原則和主要內容,是豐富和發(fā)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中之重。
物質生活在美好生活的追求層次中處于最基本的要求,“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吃喝住穿的物質資料是美好生活實現的基礎,滿足基礎需求后才能實現追求自身發(fā)展的更高物質生活條件和各種權利。隨著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與提升,人民群眾的物質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豐富的物質生活為人民能夠享有更加豐富的政治權利、精神文明、社會保障、宜居生態(tài)提供了重要前提。但與此同時,人們對物質需求的追求已經轉向更高層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隨著時代的變化,美好生活的實現必須依賴更為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敖洕A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提升是實現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豐富的物質資料的必要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速度驚人,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表明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充足的物質保障。伴隨著脫貧攻堅戰(zhàn)的勝利號角,我國居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水平逐步上升,消費結構的逐漸升級體現出我國進入了物質消費的新時代。物質消費的增多和消費種類的多樣化反映出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也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論述從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角度闡釋了新時代需要與發(fā)展的邏輯關系,為掌握破解矛盾的方法提供了現實遵循。從根本上說,當今社會的矛盾是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生產力方面指的是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生產關系方面指的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民對現實生活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精神需要與物質需要日益增長。直面發(fā)展問題是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必要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優(yōu)化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是滿足美好生活物質需求的關鍵所在。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美好生活也是一種政治生活,或者說美好生活在政治層面表現為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本質的民主政治生活?!巴瑫r,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集中體現。民主政治生活是人民的美好生活與政治生活的現實交叉點,健全的民主政治生活使社會保持了一定范圍內的“彈性”,是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政治保障。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耸巧鐣娜耍说纳钆c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不可分割。每個人都具有占有社會公共資源的權利,人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一致性需要人人都參與、融入社會建設和政治生活中去。民主政治生活的健全與否決定著人民群眾的表達是否順暢,直接影響美好生活藍圖的建設與實現。美好生活需要國家政治民主化,是國家尊重人民的表達權利的重要體現,也是人民主動參與美好生活的規(guī)劃的直接表現。人民通過參加民主政治生活,能夠在語言、行動和思維等方面提升個人的政治能力,充分表達自己的聲音,真正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社會維持和諧穩(wěn)定的良好狀態(tài)是人民逐步實現美好生活的生動體現。“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逼桨彩巧鐣椭C穩(wěn)定的直接表現形式,人民是否獲得安全感與幸福感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與否的重要考量標準。切實保證人民安全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現實背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引領黨、國家、人民不斷奮斗的風向標。因此追求美好生活過程要始終堅持以正向的、積極的理想信念作為行動指南。社會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起著重要作用,“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觀取向,社會成員實現美好生活以積極、正向的價值觀為指引,另一方面價值觀也是社會個體需要的具體反映,社會個體以價值觀為導向反饋于社會,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社會的發(fā)展?!白杂伞⑵降?、公正、法治”彰顯了和諧穩(wěn)定社會的本質,是美好生活在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和實踐表達,是在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實現與現代化理論合而為一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社會治理過程中要將“人”提升到主體位置,注重公平正義、合理分配,觸發(fā)人民在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堅持道德和法律同時發(fā)力,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為建構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活提供道德、法律的雙重支撐,保障人們的美好生活更加安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蔽镔|資料是否豐富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好生活能否實現,而精神文化的充足與否則決定了美好生活質量的優(yōu)良,二者共同構成美好生活的兩大支柱?!叭祟惿鐣c動物界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人的需求不是單一的,它具有多方面、多層次的特點,呈遞進的態(tài)勢。當人們對物質層面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物質需求就將發(fā)生向精神需求的轉化。物質需求被滿足的程度愈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就會愈發(fā)強烈。美好生活光有物質財富的積累是不完整的,只有加以精神的富足、內心的充實,才能更加全面地、持久地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求。精神文化建設是推進美好生活實現的靈魂,是“軟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也能夠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敝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文明延續(xù)數千年卻從未中斷的文化紐帶,是帶著中國特色的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積累而成的精神財富,是維護民族統(tǒng)一、抵制國家分裂的精神支撐,也是激勵中華兒女增強愛國精神、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動力。在新時代要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借鑒,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產業(yè)和傳統(tǒng)文化活動,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神能量,逐步完成人民物質生活由量到質的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美好生活的“綠色”底色,是社會發(fā)展矛盾天平上的重要砝碼。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物質和精神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必須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求。新時代帶來新的生活和新的追求,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著眼于解決生存環(huán)境問題,“天藍、地綠、水清”的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正成為美好生活的前提保障和重要維度。一般社會歷史規(guī)律揭示了社會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社會的發(fā)展程度愈高,對自然的輻射面愈大,生態(tài)環(huán)境所承受的壓力和損傷便會愈多。一旦破壞超越自然的承載力和自身修復能力,人類就將失去現有的美好家園,美好生活的實現便無從提起。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自然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2005年習近平考察浙江安吉時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剖析了經濟與生態(tài)在演進過程中的相互關系。近年來,國家致力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將生態(tài)文明作為美好生活實現的重要內容加以考量,納入強國戰(zhàn)略之中,為美好生活的實現奠定基礎。黨和國家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同時踐行生態(tài)優(yōu)先,貫徹落實新發(fā)展理念,逐步推進海域生態(tài)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方案。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改變人民的消費模式,倡導健康科學的綠色消費方式,使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向綠色生活方式過渡。必須堅持和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從整體角度把握美好生活的多維度性與協(xié)調性,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共同體,讓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果成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普惠民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傳承“為人民服務”的執(zhí)政宗旨,著眼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理論上與時俱進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國人民謀幸?!薄敖骄褪侨嗣?,人民就是江山”等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把維護好和實現好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具有極其重大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定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理論地位的新界定。這一全新論斷體現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鮮明的文化底蘊和極富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集歷史縱深感與現實寬廣度于一身,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治國理政的奮斗目標,“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黨治國理政提供強大動力。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論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處于重要地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美好生活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動力,將持續(xù)性滿足人民在物質、精神層面的需求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落腳點。同時,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賦予了治國理政特殊含義,美好生活的實現離不開治國理政的穩(wěn)步推進,治國理政的效能也必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實現的檢驗。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堅守人民立場,把解決時代性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治國理政的出發(fā)點和邏輯起點,將一切建設為了人民、一切建設為了人民的幸福作為初心使命,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重要論述承載著飽滿的社稷民生情感與豐富的治國理政內涵,從物質、精神、政治、社會、生態(tài)五個與人民群眾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子系統(tǒng)入手,內含深入探尋人類社會生活本質以及人民群眾真實需求的思想路徑和現實關懷。
“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瘪R克思所勾勒出的共產主義美好生活藍圖有著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社會關系高度融洽、人全面自由發(fā)展等多重要素。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大幅度更新發(fā)展影響和制約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由簡單化、單向化的需求幾經轉變,呈現出復雜和層次化的持續(xù)變化樣態(tài)。美好生活的內涵愈加豐富,輻射范圍愈加廣泛。美好生活需要具體、延續(xù)、發(fā)展的本質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美好生活的實現是一個長期性過程。“不能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有絲毫懈怠,必須風雨兼程、再接再厲?!绷暯疥P于美好生活重要論述表明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一必然趨勢,提出我們既要持有必勝的信念和樂觀的態(tài)度,也要在充分認識美好生活特點的基礎上,意識緊迫感和肩負的重要責任?!靶腋2粫奶於?,美好生活要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重要論述勾畫的美好生活藍圖激發(fā)了全國各族人民自覺融入美好生活建設的熱情。“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團結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凝聚起建設美好生活的強大力量,以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奮進熱情,將建設美好生活融入到偉大建設中,凝聚民心,堅定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將共同體意識根植于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
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yè)發(fā)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黨的十八大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廣闊的前景,展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宏偉的前景,展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共產黨承載著全國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期待,凝聚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開創(chuàng)嶄新征程。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進一步深化了人民群眾對黨的認識和信任。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昭示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邏輯,人民群眾渴望美好生活的內驅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美好生活的建設蘊含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之中,與黨的治國理政目標同向同行。黨在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實踐活動中,用新時代理論創(chuàng)新的巨大精神驅動力,號召人民群眾自覺自愿認同國家的價值立場,同心同德攜手共建,把人民群眾的本質力量引領到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來,在實現美好生活藍圖過程中不斷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
美好生活并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特有追求,而是具有世界整體性的、世界范圍內的人民的追求。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論述明確闡釋了美好生活的時代內涵,是具有人民性、實踐性、發(fā)展性的時代論斷。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人類美好愿望在價值層面的普遍認同為共性基礎,以世界各國人民廣泛合作、交流交融為內在邏輯,以世界各國共同利益追求的實踐統(tǒng)一為行動指南構建而成的,為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提出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它不是一個空洞、抽象的概念范疇,而是將美好生活這一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變?yōu)楝F實的可行性方案。
“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绷暯娇倳浟⒆闳颍瑥摹笆澜缛嗣瘛钡慕嵌瘸霭l(fā),號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各國互通互聯、共同發(fā)展。世界各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無疑都積累了治國理政經驗,世界各國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各種人類文明進行廣泛的交流,需要各國放下成見進行深入的合作,共同承擔這一世界責任與歷史使命。習近平關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主旨,各個國家應該以平等、尊重為原則,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互學互鑒,達成美好生活的國際共識,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集合力量共同奮斗,將美好生活這一美好圖景由向往變?yōu)楝F實,為人類迎來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