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濤
美聯儲11月議息會議如期加息7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上升至3.75%~4.00%區(qū)間。鮑威爾暗示加息節(jié)奏或放緩,但利率高點將更高,且利率在高位停留的時間將更長。
眾所周知,美聯儲貨幣政策取決于通脹和就業(yè)數據。因此,預測美聯儲加息拐點需要先預測美國通脹和就業(yè)的情況。目前來看,既不能低估美國高通脹的持續(xù)時間,也不能對美國經濟過度樂觀——美聯儲加息正處在“不可能的三角”中。
通脹方面,不能低估美國高通脹的持續(xù)時間。
從期限上看,本輪海外高通脹有短期的地緣沖突、疫情帶來超寬松貨幣政策、能源危機等因素,也有長期的碳中和約束、ESG和去全球化等因素。
從結構上看,本輪海外高通脹有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因素共同推動核心商品通脹上行。
供給側因素有地緣沖突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錯位帶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需求側因素有以美國為首的主要經濟體面對疫情時超寬松貨幣政策的滯后效應。
雖然美國消費價格指數(CPI)當月同比在2022年6月創(chuàng)出9.1%新高后回落至9月8.2%,但是美國核心消費價格指數(核心CPI)當月同比依然維持在6.0%以上的高位。再疊加美國中期選舉在即,美聯儲為了拉攏民意做出相對鷹派的言論也合乎常理,卻對風險資產又是一次打擊。
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納斯達克指數跌3.36%,標普500指數跌2.51%,道瓊斯指數跌1.55%,金屬材料、軟件應用板塊跌幅居前,大型科技股普跌。美債收益率繼續(xù)上行,其中美國2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上行50個基點升破5.1%。
就業(yè)方面,經歷疫情之后美國非農就業(yè)在2022年5月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相對強勁的就業(yè)數據也為美聯儲超預期加息帶來支撐。
不過美國強勁的就業(yè)數據能否在2023年繼續(xù)維持恐怕存在疑問:第一,就業(yè)數據相對經濟而言是一個滯后的指標。第二,美國強勁的就業(yè)數據背后存在一定的工資價格螺旋效應。工資價格螺旋效應是指勞動力市場短缺導致工資和物價輪番上漲的現象。
在高通脹的情況下,增加工資帶來的不是收益而是副作用,并且會進一步推高通脹。
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滯脹時候主要是工資價格螺旋效應推動的。
不過目前的情況與20世紀70年代還有所不同。
首先,高利率提高融資成本抑制企業(yè)投資活動和居民的購買力。其次,高通脹導致企業(yè)和居民實際的可支配收入呈現負增長,現金流承壓。
目前美國30年期抵押貸款固定利率已經突破7%,美國新建住房銷售持續(xù)走低。隨著需求的下滑,美國職位空缺率會下滑至正常水平。2022年10月末美國3個月期和10年期美債收益率出現倒掛也預示美國經濟未來會進入衰退。
總體來看,不能低估美國高通脹的持續(xù)時間,也不能對美國經濟過度樂觀。美聯儲處在“不可能三角”的狀態(tài)中,既要抗通脹、又要穩(wěn)增長、還要防衰退。
在明年美國的高通脹大方向回落和經濟預期進入衰退的背景下,美聯儲加息拐點的到來還是要取決于通脹下行的速度和經濟衰退的程度。
(作者系大樸資產固定收益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