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虹, 呂靖芳, 陳銘軒, 胡惠平, 胡桂仙
(1.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yǎng)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紹興市上虞區(q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浙江 紹興 312399; 3.南京農業(yè)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2)
獼猴桃(ActinidiachinensisPlanch)為獼猴桃科、獼猴桃屬,藤本植物,獼猴桃屬約54種,其中44種為我國特有。獼猴桃果實含有豐富的VC、果糖、葡萄糖、檸檬酸、蘋果酸、大量微量元素、氨基酸、獼猴桃堿、蛋白質水解酶以及單寧果膠等有機物,酸甜可口,營養(yǎng)價值很高[1]。近年來,我國獼猴桃產業(yè)發(fā)展迅速,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并隨著科技進步與管理水平的提升,產量也在不斷提高。據統計,2018年全國獼猴桃種植面積24萬hm2,占全球獼猴桃總種植面積的72%;掛果面積15.8萬hm2;總產量255萬t,占全球獼猴桃總產量的55%;每667 m2產量達1.1 t,自2008年以來提升近1倍,因此,獼猴桃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2]。
近年來,浙江省獼猴桃產業(yè)迅速發(fā)展,是省內最具有發(fā)展?jié)摿Φ奶厣麡渲弧?012—2017年浙江省獼猴桃栽培面積從4 333 hm2增加到8 933 hm2,增幅106%,2017年全省獼猴桃產量7.3萬t[3]。其中紅陽獼猴桃種植技術要求高,隨著避雨栽培技術的推廣,雖能較好地防止獼猴桃潰瘍病發(fā)生,但是獼猴桃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復雜,夏季高溫多雨易導致獼猴桃病害暴發(fā),5—9月仍然遭受灰霉病、褐斑病、黑斑病、軟腐病等病害和蚧殼蟲、金龜子、葉蟬、葉螨、吸果夜蛾、透翅蛾等蟲害為害,需要使用農藥加以防治。因此,紅陽獼猴桃上使用的農藥種類和次數較多。
為此,本研究于2020年5—9月對在浙江省的規(guī)模種植基地采集的56批紅陽獼猴桃樣品中的67種農藥殘留量水平進行檢測,分析獼猴桃種植過程中農藥殘留特征,了解獼猴桃農藥使用情況,比較各種農藥的檢出率和檢出均值情況及其隨時間變化規(guī)律,并與實際使用農藥和登記農藥及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值進行比較,最后提出了針對性的措施建議,從而為獼猴桃合理用藥和安全生產提供科學依據,最后達到提升獼猴桃質量安全、保障良好經濟效益、促進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目的。
試驗材料來自浙江省獼猴桃生產基地。從坐果開始采集5個不同時間節(jié)點的獼猴桃樣品,包括幼果期(5月下旬)、果實迅速膨大期(6月下旬)、果實緩慢生長期(7月初)、品質形成期(7月下旬)和上市期(9月上中旬)共56批次。
儀器。Triple Quad 4500/LC-30AD三重四級桿串聯質譜儀(美國AB SCIEX公司),配備超高壓液相色譜儀(日本島津公司)、TSQ Quantum GC Equipement Model三重四級桿氣質聯用儀(美國Thermo公司)、ZQLY-180型振蕩器、BS110S電子天平、JN25-12D型超聲波清洗儀、TBOYS MULTI-TUBE渦旋儀、TDL-40B臺式離心機。
試劑。農藥標準品(農業(yè)農村部環(huán)境保護科研監(jiān)測所);乙腈、乙酸乙酯、氯化鈉、無水硫酸鎂,均為分析純;甲醇、丙酮等均為色譜純(德國Merck公司)。
本文選擇獼猴桃生產常用農藥、監(jiān)管需要檢測的禁用農藥和限用農藥共67種進行檢測,其中登記藥物1種,其他66種均為非登記藥物;禁用藥物8種,非禁用藥物59種。包括殺菌劑、殺蟲劑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3大類。其中,殺菌劑25種,分別為啶酰菌胺、嘧霉胺、嘧菌酯、異菌脲、吡唑醚菌酯、丙環(huán)唑、抑霉唑、戊唑醇、腐霉利、甲基硫菌靈、多菌靈、苯醚甲環(huán)唑、咪鮮胺、肟菌酯、氟硅唑、烯酰嗎啉、百菌清、噁霜靈、氟菌唑、甲霜靈、腈菌唑、三唑酮、霜霉威、五氯硝基苯、乙烯菌核利。殺蟲劑39種,包括8種獼猴桃禁用農藥,即甲胺磷、克百威(包括3-羥基克百威)、氧樂果、涕滅威(包括涕滅威砜、涕滅威亞砜)、滅多威、氟蟲腈(包括氟甲腈、氟蟲腈砜、氟蟲腈亞砜)、樂果、丁硫克百威;31種非禁用農藥,分別為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甲酸鹽、甲萘威、滅幼脲、噻嗪酮、氟啶脲、噻蟲嗪、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毒死蜱、氯氰菊酯、吡蟲啉、聯苯菊酯、茚蟲威、敵敵畏、蟲螨腈、除蟲脲、噠螨靈、氟胺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氟氰戊菊酯、甲氧蟲酰肼、抗蚜威、氯菊酯、醚菊酯、滅蠅胺、氰戊菊酯、三氯殺螨醇、殺螟硫磷、溴氰菊酯。除草劑1種,即二甲戊靈。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2種,為氯吡脲和多效唑。本文采用的檢測方法及依據:氟蟲腈(包括氟甲腈、氟蟲腈砜、氟蟲腈亞砜)、克百威(包括3-羥基克百威)、啶酰菌胺、嘧霉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環(huán)唑、抑霉唑、戊唑醇、甲氨基阿維菌素甲酸鹽、甲基硫菌靈、多菌靈、苯醚甲環(huán)唑、咪鮮胺、肟菌酯、阿維菌素、氟硅唑、噻嗪酮、噁霜靈、氟啶脲、氟菌唑、甲萘威、甲霜靈、腈菌唑、滅多威、滅幼脲、霜霉威、烯酰嗎啉、噻蟲嗪、氯蟲苯甲酰胺、吡蟲啉、甲氧蟲酰肼、茚蟲威、除蟲脲、噠螨靈、丁硫克百威、抗蚜威、醚菊酯、滅蠅胺、涕滅威(包括涕滅威砜、涕滅威亞砜)、氯吡脲和多效唑采用《水果和蔬菜中450種農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GB/T 20769—2008);甲胺磷、毒死蜱、氧樂果、敵敵畏、樂果、殺螟硫磷、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聯苯菊酯、蟲螨腈、氟胺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氟氰戊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三氯殺螨醇、腐霉利、百菌清、三唑酮、二甲戊靈、五氯硝基苯、乙烯菌核利、異菌脲采用(GB 23200.113—2018)《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種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
獼猴桃上缺少合法藥物使用的情況嚴重,截至2021年8月27日在獼猴桃上允許使用的農藥僅15種,有王銅、香芹酚、小檗堿、氨基寡糖素、噻菌銅、氟菌·肟菌酯、春雷·噻唑鋅、唑醚·喹啉銅等殺菌劑;除蟲菊素、苦皮藤素、藜蘆堿、苦參堿等殺蟲劑;1-甲基環(huán)丙烯、噻苯隆、氯吡脲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表1)。
表1 獼猴桃登記農藥名錄
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是開展農藥殘留風險管理的監(jiān)測和評價重要的技術支撐,藥物的最大殘留限量是質量安全判定的重要依據。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19)標準,我國關于漿果和其他小型水果及獼猴桃等食品共有75種農藥制定了最大殘留限量,包括殺菌劑9種、殺蟲劑60種、除草劑4種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2種。于2021年9月3日執(zhí)行的修訂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GB 2763—2021)中相關的限量增加到了138種藥物,為解決獼猴桃無合法農藥可以使用、農藥無限量標準可以使用的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5—7月獼猴桃發(fā)生的主要病害為灰霉病、褐斑病、黑斑病、軟腐病,其中6—7月褐斑病、黑斑病為主要發(fā)生病害;主要發(fā)生蟲害為蚧殼蟲、蘋小卷葉蛾和葉蟬[4-7],防治上述病蟲害的常見藥劑均在此次樣品中有檢出(表2)。在本次采集的樣品中共檢出31種農藥殘留,其中殺菌劑檢出16種,檢出率在30%以上,由高到低依次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多菌靈、甲基硫菌靈、苯醚甲環(huán)唑、戊唑醇、異菌脲、腐霉利,其他還有啶酰菌胺、肟菌酯、丙環(huán)唑、氟硅唑、嘧霉胺、咪鮮胺、烯酰嗎啉、抑霉唑等。
表2 獼猴桃中農藥檢出率和檢出均值
殺蟲劑14種,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氯氟氰菊酯、噻蟲嗪、毒死蜱、氯蟲苯甲酰胺、氯氰菊酯、噻嗪酮、甲氰菊酯、聯苯菊酯、吡蟲啉、茚蟲威、敵敵畏、甲氧蟲酰肼、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阿維菌素。其中氯氟氰菊酯、噻蟲嗪是最常用的,檢出率為70%以上。
登記農藥中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氯吡脲的檢出率為76.2%,合理使用氯吡脲有利于果實的品質。
根據《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2020)附錄A綠色食品生產允許使用的農藥清單,檢出的藥物中80.6%為A級綠色食品生產允許使用的其他農藥清單中的藥物。綠色食品是在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的產品,標準中規(guī)定允許使用的農藥是經過系統評估和充分驗證的低風險品種。因此,不在清單中的6種藥物氯氟氰菊酯、咪鮮胺、毒死蜱、聯苯菊酯、敵敵畏、阿維菌素需要在使用過程中加強管理。
同時,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19),有19種藥物沒有最大殘留限量,占檢出藥物的61.3%。由于沒有判斷依據來評價質量安全風險,容易產生安全隱患。修訂后的標準,增加了10種藥物的最大殘留限量,將更有利于獼猴桃的生產與風險監(jiān)控。
為分析農藥殘留量在各時期的變化情況,以各個時期獼猴桃中檢出的農藥殘留量為基礎,取平均值進行比較。以“均值”表示所有時期單個農藥在獼猴桃中的殘留水平,是將5個時期的獼猴桃中檢出的藥物殘留量進行平均得到的數值。以“殘留均值”表示上市期單個藥物在獼猴桃中的殘留水平,僅將上市期產品中檢出藥物殘留量進行平均得到的數值。
主要殺菌劑在種植過程中,多菌靈的殘留量上市期明顯降低,而腐霉利的殘留量明顯升高。在上市獼猴桃中的多菌靈殘留均值比均值低,說明種植戶有較高的質量安全意識,對于限量較低的藥物在接近上市時減少了使用量。同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甲基硫菌靈、苯醚甲環(huán)唑、戊唑醇、異菌脲、腐霉利這7種常用的殺菌劑殘留量比均值高,幅度在0.011~0.435 mg·kg-1,在果實生長過程中后期殺菌劑使用較多,獼猴桃病害是生長過程中的主要防治目標,其中腐霉利的殘留量相對于其他藥物高,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引起關注(圖1)。
圖1 主要殺菌劑殘留均值和均值的比較
主要殺蟲劑在種植過程中,上市期獼猴桃中毒死蜱、氯蟲苯甲酰胺的殘留量略有降低,氯氟氰菊酯、噻蟲嗪和氯氰菊酯的殘留量略有升高。上市期獼猴桃中氯氟氰菊酯、噻蟲嗪、毒死蜱、氯蟲苯甲酰胺、氯氰菊酯等5種常用的殺蟲劑殘留量與均值在0.004~0.018 mg·kg-1,比較接近在果實生產過程中殺蟲劑的使用量,大幅度低于殺菌劑的增加量,說明蟲害對于獼猴桃前期和后期的影響并不大(圖2)。
圖2 主要殺蟲劑殘留均值和均值的比較
主要殺菌劑在獼猴桃各時間段中的檢出情況為:吡唑醚菌酯在各時期的檢出率最高,是使用最頻繁的藥物;其次是嘧菌酯;異菌脲在幼果期使用較多,在其他時間使用較少。從果實膨大期開始,檢出的殺菌劑明顯數量增多(圖3)。
圖3 各時期殺菌劑檢出率變化
主要殺蟲劑在獼猴桃各時間段中,氯氟氰菊酯和噻蟲嗪各時期的檢出率較高,是使用最頻繁的藥物;毒死蜱、氯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等是檢出率較低的藥物;各時期殺蟲劑的檢出率變化不大(圖4)。
圖4 各時期殺蟲劑檢出率變化
氯吡脲在獼猴桃果實膨大期檢出率最高,為100%;緩慢生長期和幼果期逐步降低。該藥物在品質形成期和上市期隨時間檢出率逐步降低(圖5)。
圖5 各時期氯吡脲檢出率變化
吡唑醚菌酯、氯吡脲、氯氟氰菊酯、嘧菌酯、噻蟲嗪、苯醚甲環(huán)唑、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等是在各個時期檢出較多的藥物,從殘留趨勢看,上市期產品均合格。從殘留限量看,修訂后的所有藥物都有了最大殘留限量,同時多菌靈、氯氟氰菊酯和噻蟲嗪的限量要求都明顯放寬(表3、圖6)。
表3 獼猴桃不同時期農藥檢出情況
圖6 不同時期主要農藥檢出均值變化趨勢
在獼猴桃幼果期,為了減少藥害,保證果實發(fā)育,藥物使用量較少,8種藥物中只檢出5種。在果實迅速膨大期(6月下旬)、果實緩慢生長期(7月初)、品質形成期(7月下旬)及果實成熟期使用的藥物逐漸呈增多趨勢。
吡唑醚菌酯是種植戶最常使用的藥物,其檢出值隨種植時間的延長越來越高,殘留在果實上不斷累積。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的使用呈現出前期使用較多,7月后少用和不再使用的趨勢:檢出值在7月中下旬達到最高,特別是多菌靈在7月份檢出量超過最大殘留限量值,但在9月15日測定時,藥物的殘留量明顯降低符合要求。由于甲基硫菌靈沒有制定最大藥物殘留限量,但是它可以在植物體內轉化為多菌靈,兩種藥物同時使用容易造成獼猴桃上市時藥物殘留超標,需要注意殺菌劑種類的選擇和使用。
氯氟氰菊酯和噻蟲嗪這2種殺蟲劑的使用量基本變化不大,在7月中下旬殺菌劑使用量增加時,反而降低,反映生長過程中獼猴桃蟲害的影響并不大。
氯吡脲是一種苯脲類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具有細胞分裂活性,可以促進細胞擴大生長,提高產量以及具有保鮮作用,低毒,對人畜安全[8]。根據不同時間氯吡脲測定殘留量的結果,其在幼果期的果實中含量最高,隨后逐步降低,在7月中下旬果實品質形成期時又有升高趨勢,最終上市時殘留量在0.05 mg·kg-1以下。從殘留結果和檢出率看,在7月中旬左右,有少數種植戶再次使用氯吡脲的情況,以增大果實提高獼猴桃品質。
我國將獼猴桃列入《用藥短缺特色小宗作物名錄(2019)》,獼猴桃上使用農藥多,登記農藥少,亟需加快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登記。本次采集的浙江省紅陽獼猴桃基地實際使用的農藥中80.6%為NY/T 393—2020《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中A級綠色食品生產允許使用,藥物選擇較合理。
加強對氯氟氰菊酯、咪鮮胺、毒死蜱、聯苯菊酯、敵敵畏、阿維菌素等農藥使用的技術指導和監(jiān)管,確保其科學安全使用。如菊酯類殺蟲劑對蜜蜂、魚類以及天敵存在一定毒性,氯氟氰菊酯容易產生抗性,建議減少使用,或以其他藥物替換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
制定完善獼猴桃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做到有標可依,加強監(jiān)管,保證獼猴桃質量安全。2021年9月3日實施的GB 2763—2021修訂版,對獼猴桃藥物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指導。2019版中多菌靈的最大殘留限量為0.5 mg·kg-1,但是甲基硫菌靈可以轉化為多菌靈,容易造成多菌靈超標,2021版中多菌靈限量增加為5 mg·kg-1。建議相關部門應當做好科學用藥宣傳工作,對種植戶進行深入指導,便于合理安全生產。最大殘留限量對于農產品的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