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琤琤,陶宇霞,吳 莉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年發(fā)病率達(13~45)/100 000[1]。AP是胰酶消化自身胰腺及其周圍組織所引起的一種炎癥,胃腸功能障礙是AP患者胰腺外器官功能損傷最常見的表現之一[2]。在AP早期,胃腸功能障礙發(fā)生率高達60%~85%[3],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胃腸脹氣[4]、腸管擴張、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腔壓力增高、腹痛、腸麻痹[5]等。該病進展快,可迅速發(fā)展為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AP短時間內會誘發(fā)血流動力學紊亂、膿毒血癥、胃腸功能衰竭[5]和全身多器官功能不全,死亡率高達40%[6]。目前AP主要的治療方法有加強監(jiān)護監(jiān)測、液體復蘇、防治感染、生長抑素使用、營養(yǎng)支持[7]等。中藥保留灌腸作為治療AP的常規(guī)治療手段,已被列入《急性胰腺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但影響中藥保留灌腸效果的技術焦點較多,且臨床多為單因素研究,缺乏對綜合因素的協(xié)同研究分析。本研究旨在對中藥保留灌腸中“溫度、速度、插入深度”三方面技術點進行研究,探索其優(yōu)選技術參數,以達到延長抑胰合劑在腸道內留存時間、充分發(fā)揮藥效、促進AP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目的。
1.1 診斷標準(1)西醫(yī)診斷:AP的診斷符合2012亞特蘭大分類和定義修訂的國際共識[8]和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制定的標準[9],并有增強CT影像學依據證實。(2)中醫(yī)診斷:參考《急性胰腺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辨證為瘀毒互結證。①主癥:腹部刺痛拒按,痛處不移,大便燥結不通;②次癥:躁擾不寧,發(fā)熱;③舌脈:舌質紅或有瘀斑,脈弦數或澀。
1.2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患病24 h內入院,且為首次就診;(3)年齡≥18周歲;(4)腹脹、腸鳴音<3次/min;(5)同意參與本研究。
1.3 排除標準(1)妊娠胰腺炎患者;(2)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3)伴胃腸道腫瘤及手術患者。
1.4 研究對象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批文號:2018NL-115-02。選擇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江蘇省中醫(yī)院普外科、ICU收治的90例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結證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受試者及家屬均被告知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原理、目的和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納入。
1.5 試驗設計以保留灌腸、中藥灌腸、抑胰合劑、急性胰腺炎、胃腸功能、腸功能、腸麻痹等為主題詞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擬定影響抑胰合劑保留灌腸療效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為肛管置入深度、灌腸液溫度、灌腸液輸注速度,在保證安全性及依從性的基礎上,每種因素設計3個水平,因素設計表見表1。根據因素與水平,產生L9(33)正交試驗表,形成試驗組號。按隨機數字表產生編號,采用密封不透光的信封隱藏分組,將納入的90例患者隨機分配入組,共分為9組,每組10例。
表1 因素水平表
1.6 治療方法按照試驗分組,每組均在禁食、禁飲、胃腸減壓、生長抑素持續(xù)靜脈泵入基礎上,按照技術參數行抑胰合劑保留灌腸,2次/d,每日08:00:00—09:00:00、15:00:00—16:00:00各灌腸1次,療程14 d。(1)抑胰合劑由大黃30 g、虎杖10 g、水蛭5 g、海風藤10 g組成,所有藥材由江蘇省中醫(yī)院草藥房采購,煎藥室濃煎至200 mL后入密封。(2)改良式灌腸器(專利號ZL201820962648.0)選用一次性使用無菌灌腸器(山東威高集團醫(yī)用高分子制品有限公司,型號:GCQ-DS型)、一次性使用吸痰管(江蘇華夏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F14)、一次性使用流量設定微調式輸液器(佛山特種醫(yī)用導管有限責任公司,型號:FR22120-6)、XT智能數顯電子控溫器(浙江欣拓新能源有限公司,型號:XT8-LCD),將以上器械,經過裁剪、序貫連接起來,形成改良式灌腸器。(3)具體技術參數:肛管置入深度分別為10~15 cm、20~24 cm、25~30 cm;灌腸液溫度分別設置為34.0~36.0℃、36.9~38.9℃、39~41℃;灌腸液輸注速度分別為10~14 mL/min、15~20 mL/min,21~30 mL/min。(4)不良反應:操作中一旦患者出現心慌、劇烈腹痛、腹脹、燙傷等,立即停止操作,匯報醫(yī)生,進行相應處理,并退出試驗。
1.7 觀察指標(1)灌腸液腸道內留存時間:由單獨一名不知情護士,詢問并記錄患者每次灌腸后至第一次排便時間,精確到分鐘。(2)腹脹持續(xù)時間;由以上同一護士,每日詢問并記錄患者腹脹消失時間。
1.8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多組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正交試驗設計采用一般線性模型,單變量方差分析,單變量內多重比較采用鄧肯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90例患者中男53例,女37例,年齡(51.32±10.68歲),體質量(64.12±8.68)kg。9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體質量指數(BM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2)
表2 9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2.2 優(yōu)選9組患者保留灌腸后藥液在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技術參數保留灌腸后,以抑胰合劑在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作為效應指標,進行正交試驗方差分析,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4<0.05)。直觀分析法結果顯示,影響抑胰合劑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的因素主次順序為肛管置入深度(A)>灌腸液輸注速度(C)>灌腸液溫度(B);因素A取3水平,因素B取2水平,因素C取1水平,最終確定優(yōu)選技術參數為A3B2C1。即優(yōu)選肛管置入深度25~30 cm、灌腸液輸注速度10~14 mL/min、灌腸液溫度36.9~38.9℃為最優(yōu)技術參數組合,抑胰合劑在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最長。(見表3~4)
表3 抑胰合劑保留灌腸后藥液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優(yōu)化技術參數直觀分析表
表4 抑胰合劑保留灌腸后藥液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正交設計方差分析表
2.3 優(yōu)選9組患者抑胰合劑保留灌腸后患者腹脹持續(xù)時間技術參數保留灌腸后,以患者腹脹持續(xù)時間作為效應指標,進行正交試驗方差分析,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2<0.05)。直觀分析法結果示,影響腹脹持續(xù)時間的因素主次順序為肛管置入深度(A)>灌腸液輸注速度(C)>灌腸液溫度(B);因素A取3水平,因素B取2水平,因素C取1水平,最終確定優(yōu)選參數為A3B2C1。即肛管置入深度25~30 cm、灌注速度10~14 mL/min、灌腸液溫度36.9~38.9℃為優(yōu)選技術參數組合,患者腹脹持續(xù)時間最短。(見表5~6)
表5 9組患者抑胰合劑保留灌腸后腹脹持續(xù)時間優(yōu)化技術參數直觀分析表
表6 9組患者抑胰合劑保留灌腸后腹脹持續(xù)時間正交設計方差分析表
AP病情危重,病程演變快,并發(fā)癥多,病死率高,常見病因為膽道因素、酒精性因素、高脂血癥等。AP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存在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胰腺微循環(huán)障礙、胰腺腺泡細胞凋亡、細菌移位等假說[15]。本病在中醫(yī)學中屬于“脾心痛”“腹痛”“脾癉”等范疇。病位在脾,與肝、膽、胃密切相關。胃腸功能障礙既是瘀毒互結證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又是治療難點[16]。其基本治法為通腑泄熱、化瘀解毒[15]。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改善胃腸動力、抑制炎癥損傷基礎[17]結合中藥保留灌腸,可促進腸道功能恢復,避免腸源性細菌易位[18],有利于早日康復[19-21]。但中藥保留灌腸的療效主要受到肛管置入深度、灌腸液溫度、灌腸液輸注速度影響。因此,優(yōu)選中藥保留灌腸的技術參數,對充分發(fā)揮抑胰合劑的藥效、減輕胃腸功能障礙、促進腸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抑胰合劑為江蘇省名老中醫(yī)朱永康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自主研發(fā)的中藥方劑。本方基于中醫(yī)“六腑以通為用”“瘀血致病”理論而設,具有通腑泄熱、活血散瘀之功效。方中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滌蕩腸胃[22];虎杖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兩藥相須為用,可增強引熱毒下趨[23]、通腑泄熱之功;水蛭、海風藤均有破血通經、逐瘀消癥的功效?,F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中的醌甙可在腸道細菌酶作用下,分解成大黃酸蒽酮,后者可興奮腸道平滑肌上的毒蕈堿型受體(M受體),引起腸蠕動,產生瀉下作用[24];大黃可作用于胃腸系統(tǒng)疾病相關靶點,糾正胃腸功能紊亂,同時還可通過作用于炎癥相關靶點,抑制促炎性細胞因子釋放,阻斷花生四烯酸代謝,從而減少炎癥反應的發(fā)生[25];虎杖有效成分為白藜蘆醇苷,可有效改善胰腺炎因腸麻痹而致腸道缺血及微循環(huán)障礙[26];水蛭中含有蛋白多肽類成分,具有顯著抗凝血、抗血栓等藥理作用[27-28],同時水蛭能夠逆轉內皮細胞損傷[29],修復腸黏膜屏障;海風藤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用[30],能保護腸內黏膜屏障功能。本方緊扣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結證“腑氣不通”“瘀毒內蘊”的病機關鍵,能夠有效促進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23-31]。
本研究通過L9(33)正交試驗優(yōu)選了抑胰合劑保留灌腸技術參數,結果顯示,肛管置入深度25~30 cm、灌腸液溫度36.9~38.9℃、灌腸液輸注速度10~14 mL/min組合(A3B2C1)行保留灌腸,能更好發(fā)揮抑胰合劑治療AP的療效。
(1)肛管置入深度:肛管置入深度25~30 cm,抑胰合劑在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最長,患者腹脹持續(xù)時間最短。灌腸操作時,患者左側臥位,肛管置入25~30 cm,藥液到達乙狀結腸中部后流入降結腸。灌腸結束后,患者平臥位,臀部抬高。受體位變化及重力因素影響,藥液繼續(xù)流至腸麻痹擴張的橫結腸,直接作用于腸麻痹高發(fā)的結腸脾區(qū)[32],可避免藥液對直腸牽張感受器的刺激,延長藥液在體內留存時間,從而增加藥物與腸黏膜吸收的面積,故患者腹脹持續(xù)時間最短。蒲繼紅[33]及周俊等[13]研究表明,肛管置入25 cm~30 cm可延長藥物在腸道內留存時間,提高臨床療效。上述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優(yōu)選的肛管置入深度與《中醫(yī)護理學》推薦的肛管置入深度10~15 cm[10]不一致。本研究中當肛管置入深度為10~15 cm時,藥液腸道內留存時間最短,患者腹脹持續(xù)時間最長。原因可能為,當肛管置入10~15 cm時,藥液正好處于直腸區(qū)域,隨著藥液灌注,周圍的直腸壓力感受器不斷受到藥液容量和壓力刺激,當直腸內藥液達150 mL、壓力大于7.3 kPa時,可引起排便反射,產生便意[34]。故藥液在體內留存時間最短。抑胰合劑未經腸黏膜充分吸收,過早排出體外,致患者腹脹持續(xù)時間最長。而肛管置入20~24 cm時,灌腸液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及腹脹減輕效果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可能是因為直腸有骶曲和會陰曲兩個生理結構彎曲。肛管穿過兩個彎曲時,極易扭轉或彎曲,肛管刻度所指距離數字,并非解剖生理圖所指示的直線距離,故肛管置入的位置很可能仍在直腸或直腸乙狀結腸交接附近位置,故療效介于兩者之間。
(2)灌腸液輸注速度:本研究顯示,灌腸液輸注速度為10~14 mL/min時,抑胰合劑腸道內留存時間最長,患者腹脹持續(xù)時間最短。原因可能與直腸的最大耐受容量,以及肛門括約肌舒張時呈容量依賴性、速度依賴性有關[35]。灌腸液輸注速度越快,其容量耐受值越低[36]。黃芳等[12]研究顯示,灌腸液輸注速度為10~14 mL/min時,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脾虛濕蘊證療效佳,藥液體內留存時間長。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尹紅等[37]推薦的灌腸方法為:降結腸以上部位炎癥,1 min之內快速推注藥液灌腸后,再注入100 mL空氣。本研究優(yōu)選的方法與其不同,主要原因為本研究中研究對象為AP患者。胰腺周圍炎性滲出可引起腹脹[38],致腹腔神經叢受刺激,敏感性增加,故腹脹及腸麻痹癥狀明顯,且快速灌腸及腸腔注氣會增加其腹脹及便意感。
(3)灌腸液溫度:本研究發(fā)現,灌腸液溫度優(yōu)選36.9~38.9℃時,藥液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和腹脹持續(xù)時間均優(yōu)于《中醫(yī)護理學基礎》推薦的39~41℃[10]及文獻推薦的34.0~36.0℃[11]。原因可能為,本研究中證型為瘀毒互結證,“濕、熱、瘀、毒邪”兼夾蘊于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司,臟腑氣機阻滯,表現為腑氣不通、不通則痛,伴身熱等其他癥狀?!盁嵴咭撕?,故灌腸液溫度宜降低。同時,接近肛溫的溫度可能會減少患者腹腔神經叢神經敏感性,增加其舒適感。故灌腸液腸道內平均留存時間明顯延長,患者腹脹時間縮短。這與黃芳等[12]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正確辨證施護基礎上,抑胰合劑保留灌腸的優(yōu)選技術參數為:肛管置入深度25~30 cm,灌腸液溫度36.9~38.9℃,灌腸液輸注速度10~14 mL/min。上述參數是使抑胰合劑在患者腸道內留存時間最長,胃腸功能快速康復的灌腸技術保障。但是本研究僅選擇了90例患者,且未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實驗室指標進行研究。后續(xù)研究應增加樣本量和實驗室指標研究,以利于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