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宏亮 耿 焱 翟偉志
(西安石油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隨著世界上油氣開發(fā)的難度越來越大,隨鉆測量技術對井下信息傳輸速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連續(xù)波鉆井液脈沖器作為鉆井液脈沖隨鉆測量技術發(fā)展中的最新技術,是目前隨鉆測量數據鉆井液脈沖傳輸系統(tǒng)的前沿發(fā)展方向[1]。
永磁同步電機(PMSM)作為連續(xù)波鉆井液脈沖器轉閥的驅動電機,其動態(tài)性能直接影響著井下信息傳輸的質量[2-4]。然而,PMSM受到井下溫度變化的影響,其繞組阻值和電感會發(fā)生變化,使得電流環(huán)的耦合情況加強,若補償不理想則會降低電機的動態(tài)性能。為了消除PMSM交、直軸之間的耦合,提高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性能,近年來,學者們在傳統(tǒng)解耦控制的基礎上,也做了很多研究。文獻[5]將電感參數的變化和電壓的誤差作為系統(tǒng)的擾動,采用干擾觀測器進行觀測,并與偏差解耦控制相結合,實現了電流環(huán)的解耦控制。文獻[6]在內??刂浦幸肓烁蓴_觀測器,觀測電壓誤差和電機參數的變化,并對這些擾動進行補償,實現了電流環(huán)的動態(tài)解耦控制。文獻[7]針對靜止同步補償器電流的控制問題,提出了基于擴張狀態(tài)觀測器的解耦方案。文獻[8]在內模解耦控制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引入了滑??刂破?,該方法提高了系統(tǒng)的魯棒性。文獻[9]改進了滑模觀測器,并與復矢量解耦控制結合,實現了電流環(huán)的解耦控制。文獻[10]主要針對電機的動態(tài)解耦,將電機參數的變化視為主要擾動,設計了新型龍貝格觀測器,可以使系統(tǒng)得到完全補償,實現電流環(huán)的精準控制。文獻[11]利用電機本體的參考模型構造滑模面,設計速度觀測器,以改善位置和速度估計精度,從而提高電機控制系統(tǒng)的魯棒性。文獻[12]為獲得精確的電流觀測值,通過低通濾波器濾除觀測器輸出的高頻失真信號,實現了精準觀測及電流環(huán)的解耦。文獻[13]將未知測量噪聲和外部擾動作用作為擴張狀態(tài)變量進行觀測,觀測值可以有效補償風電機組虛擬慣量,更好地抑制電網頻率波動。文獻[14]設計了一種基于1階線性自抗擾控制的調速系統(tǒng),線性擴張狀態(tài)觀測器可以對一般擾動進行估計,線性狀態(tài)誤差反饋控制律對擾動進行補償,使磁鏈和轉矩分量實現解耦控制。
上述文獻雖然都實現了電流環(huán)的解耦控制,但均只將參數的變化作為擾動觀測。而筆者提出的基于擴張狀態(tài)觀測器(ESO)的復合解耦控制,將定子電阻壓降、交叉耦合項、內部不確定性干擾以及外部干擾均視為擾動,利用ESO進行實時觀測和補償,并與偏差解耦相結合,從而實現耦合項的補償,達到動態(tài)解耦的目的。
PMSM在d-q旋轉坐標系中的定子側電壓方程如下:
(1)
式中:ud和uq分別表示d軸和q軸的電壓;id和iq分別表示d軸和q軸的電流;Ld和Lq分別表示d軸和q軸的電感;R為電機的定子電阻;ψf為永磁體磁鏈;ωe為轉子的電角速度;ωeLqiq和ωeLdid+ωeψf分別表示d軸和q軸的交叉耦合項。
通過式(1)可以得到,耦合項和轉子的電角速度成正比,說明電機運行在高速狀態(tài)下,交叉耦合會更加嚴重。
本文選用的是id=0的控制方法。d-q軸交叉耦合項的補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以筆者主要分析電流環(huán)調節(jié)器。
電流調節(jié)器采用傳統(tǒng)的PI調節(jié)器,使用反饋解耦控制方法進行耦合補償,通常由自動控制理論中的典型I系統(tǒng)對PI參數設計。但是該方法設計的參數魯棒性較差,因此選用內??刂破鲗I參數進行設計,并且內??刂破髡{節(jié)參數僅有1個[15],更加方便計算。當耦合被完全補償消除后,d軸和q軸電流子系統(tǒng)就具有了統(tǒng)一的形式。以d軸為例,忽略延遲環(huán)節(jié)的影響,得到d軸電流子系統(tǒng)的閉環(huán)傳遞函數G(s)為:
(2)
式中:α′為調節(jié)參數;s為子系統(tǒng)電流。
畫出α′從1 000到5 000變化時,d軸電流子系統(tǒng)的閉環(huán)傳遞函數的伯德圖,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到,當α′在1 000到5 000之間變化時,控制系統(tǒng)始終穩(wěn)定。
偏差解耦是從電流環(huán)給定值與反饋值處,引入外部的解耦支路,從而抵消掉耦合項的影響,實現系統(tǒng)的解耦控制。圖2為等效的偏差解耦控制框圖。
圖1 d軸電流子系統(tǒng)閉環(huán)傳遞函數伯德圖Fig.1 Bode diagram of closed-loop transfer function of d-axis current subsystem
圖2 等效偏差解耦結構圖Fig.2 Equivalent deviation decoupling structure
由圖2可以得到,電流給定值與反饋值之間的關系表達式如下:
(3)
其中:
(4)
Cdd(s)=Cqq(s)=
(5)
(6)
由于擾動是1階系統(tǒng),考慮將ESO設計為2階,其表達式為:
(7)
其中:
(8)
隨著鉆井深度的增加,脈沖器電機所處環(huán)境溫度會上升,引起電機電感和電阻等參數變化,導致參數不匹配。本文將電機參數中的定子電阻R,d軸和q軸的電感Ld和Lq,內部不確定性干擾以及外部干擾均視為總擾動,用dd和dq表示,則有:
(9)
式中:ΔR、ΔLd、ΔLq和Δψf表示對應參數實際值和額定值之間的偏差量;εd和εq分別表示外部的擾動和等效未建模的部分。
對d軸和q軸分別設計對應的ESO,用fd和fq表示定子電阻壓降、交叉耦合項以及干擾總和,將其視為總擾動。因為d軸和q軸的ESO具有統(tǒng)一的形式,則以d軸為例,式(7)可重新表示為:
(10)
其中:
(11)
將總擾動項作為系統(tǒng)擴張狀態(tài)變量進行觀測,為獲取擴張狀態(tài)變量的觀測值,設計d軸的ESO為:
(12)
從式(12)可以看到,d軸ESO不受q軸干擾,兩者觀測器相互獨立,互不干擾,有利于實現解耦控制。
將式(10)重新表示為:
(13)
其中:
(14)
在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中,將γd和γq分別作為d軸和q軸子系統(tǒng)中的干擾項,此干擾項由觀測器觀測并進行補償。根據式(13)可以得到PMSM的簡化模型。將其與擴張狀態(tài)觀測器相結合,可以得到PMSM的復合解耦簡化結構圖,如圖3所示。
圖3可用數學表達式描述為:
(15)
(16)
圖3 基于ESO的PMSM復合解耦結構圖Fig.3 Composite decoupling structure based on ESO
因為Kp>0,并且bd>0,所以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的輸出可以跟蹤輸入,是收斂的,系統(tǒng)也穩(wěn)定。
為了驗證本文所采用的基于ESO的復合解耦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MATLAB/Simulink中分別搭建了反饋控制解耦策略、偏差解耦控制策略以及復合解耦控制策略的模型,并且對這3種控制策略的d軸電流和轉速波形圖進行了對比分析。
模型中3種控制策略的轉速環(huán)PI相同,其中比例系數為0.35,積分系數為50。PMSM參數為:rs=0.958 Ω,Ld=5.25 mH,Lq=12 mH,ψf=1.096 2 Wb。仿真電機突加突減負載運行情況如下,在0.2 s時由空載突加至滿載,在0.3 s時由滿載突減至空載,通過比較q軸電流變化時的d軸電流動態(tài)過程,從而反映3種控制策略電流環(huán)的動態(tài)解耦效果。
電機的給定轉速為1 000 r/min,在電機參數匹配的情況下使仿真電機突加、突減負載。圖4為3種控制方法的d軸電流。通過波形可以看出:三者在電機參數匹配的情況下,電流子系統(tǒng)的解耦效果都很好,即在0.2和0.3 s系統(tǒng)負載值突變時,q軸電流的突變并未引起d軸電流的突變,d軸電流幾乎沒有波動,未受到q軸電流變化的影響。3種控制方法轉速對比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在電機加、減載的時候,3種控制策略的恢復時間幾乎相同,其中反饋解耦的超調為0.9%,偏差解耦的超調為0.8%,復合解耦的超調為0.5%??梢姀秃辖怦畹膭討B(tài)速降最小,因此復合解耦的動態(tài)性能在三者中最好。
圖4 電機參數匹配時3種控制方法的id對比圖Fig.4 id vs.current for three control methods
圖5 電機參數匹配時3種控制方法轉速對比圖 Fig.5 Rotary speed vs.time for three control methods
3.2.1 電感參數不匹配
圖6 3種控制方法id對比圖(電感不匹配)Fig.6 id vs.current for three control methods (mismatch of inductance)
當外界原因導致電機所處環(huán)境溫度升高時,會導致電感的阻值變小。當電機參數電感的實際值為額定值的0.7倍時,電機的給定轉速仍為1 000 r/min,電機突加、減載。 圖6為3種控制方法的d軸電流。由圖6可以看出:在0.2 和0.3 s系統(tǒng)突加、減載引起q軸電流突變時,反饋解耦控制的d軸電流具有很明顯的波動;偏差解耦控制的d軸電流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波動,但是波動的幅值要比反饋解耦控制的小很多;復合解耦控制中,d軸的電流幾乎不變,保持一條直線,未受到q軸電流的影響。3種控制方法轉速對比如圖7所示。從圖7可以看出,3種解耦方式的恢復時間幾乎一致,其中反饋解耦的超調為1.1%,偏差解耦的超調為0.9%,復合解耦的超調為0.5%。可見復合解耦的動態(tài)速降最小,因此復合解耦的動態(tài)性能在三者中最好。
圖7 3種控制方法轉速對比圖(電感不匹配)Fig.7 Rotary speed vs.time for three control methods(mismatch of inductance)
3.2.2 電阻參數不匹配時
當外界原因導致電機所處環(huán)境溫度升高時,會導致電阻的阻值變大。當電機電阻的實際值為額定值的1.5倍時,電機的給定轉速為1 000 r/min,電機突然加載和減載。圖8為3種控制策略下d軸波形圖。
圖8 3種控制方法id對比圖(電阻不匹配)Fig.8 id vs.current for three control methods (mismatch of resistance)
由圖8可以看出:在0.2和0.3 s時,反饋解耦控制的d軸電流受到了q軸電流變化的影響,有明顯波動起伏,解耦效果不理想;偏差解耦控制的d軸電流基本保持一條直線,但是電流整體的波形不是很平滑,說明電流在0附近,跳躍比較大;而復合解耦控制的電流波形幾乎沒有波動,電流波形也很平滑,解耦效果更好。圖9為3種控制方法轉速對比圖。由圖9可以看出,3種解耦方式的恢復時間幾乎一致,其中反饋解耦的超調為1.35%,偏差解耦的超調為1.15%,復合解耦的超調為0.50%。可見復合解耦的動態(tài)速降最小,因此復合解耦的動態(tài)性能在三者中最好。
圖9 3種控制方法轉速對比圖(電阻不匹配)Fig.9 Rotary speed vs.time for three control methods (mismatch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1)在電機參數匹配時,反饋解耦控制和偏差解耦控制具有相同的動態(tài)性能,復合解耦控制的動態(tài)性能優(yōu)于前兩者;3種控制方法均可補償電流子系統(tǒng)的耦合項,復合解耦控制在抗負載擾動性能上也是三者中動態(tài)速降最小、性能最好的。
(2)在電機參數不匹配時,無論是電感參數還是電阻參數不匹配的情況,反饋解耦控制和偏差解耦控制均不能完全實現電流環(huán)的動態(tài)解耦,在突加、突減負載時,d軸電流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并且轉速的動態(tài)速降增大,整個控制系統(tǒng)的抗負載擾動性能也出現了波動。但是復合解耦控制在相同條件下,完全實現了電流環(huán)的動態(tài)解耦,并且此時的動態(tài)速降和參數匹配時相同,并沒有因為參數的變化使得電機轉速的超調增大,明顯提高了系統(tǒng)的抗擾性能和魯棒性。
(3)將復合解耦應用在連續(xù)波鉆井液脈沖器轉閥驅動電機的電流環(huán)控制中,可以提高電機控制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性能,從而提高連續(xù)波鉆井液脈沖器的信息傳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