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俊 柴 怡
(1.四川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與旅游學(xué)院;2.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2017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區(qū)空港新城一處隋唐墓地的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3座墓葬,其中兩座墓出土了墓志,墓主分別為豆盧賢與其子豆盧弘毅。豆盧賢在《隋書》與《北史》之其父豆盧勣傳有記載,豆盧弘毅則在新舊《唐書》中無載。豆盧賢祖父為西魏、北周名將豆盧寧。史傳記載,豆盧寧自北魏末年隨隴西王爾朱天光進入關(guān)中,后跟隨李弼率眾歸順宇文泰,在奉迎孝武帝元修西遷以及西魏、北周時期的歷次重大戰(zhàn)事中,屢立戰(zhàn)功,遷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仆射,封為武陽郡公,名列“十二大將軍”之一,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薨于同州,時年六十六,贈太保、同鄜等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謚曰昭。豆盧賢墓志稱:“祖寧,周柱國大司寇、尚書左仆射、太保、都督同敷宜華蒲虞陜汾熊絳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楚昭公。”對此,墓志與史書所記基本一致。
豆盧賢父親豆盧勣,早年受業(yè)于國子學(xué),歷仕西魏、北周、隋?!拔捍蠼y(tǒng)十二年,太祖以勣勛臣子,封義安縣侯。周閔帝受禪……改封丹陽郡公,邑千五百戶”,此后歷任邛、渭等州刺史,入隋后先后任利州、夏州總管,開皇十年(590年)卒,時年五十五。豆盧賢事跡見于《隋書·豆盧勣傳》,稱豆盧勣死后,“子賢嗣,官至顯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賁郎將”。筆者以為豆盧賢、豆盧弘毅父子墓志在以下幾個方面,可資補正史書或有助于推進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
其一,豆盧氏之源出與改姓。豆盧家族的源流問題,長期以來頗受學(xué)界關(guān)注。對此,豆盧賢墓志謂:“本姓慕容,燕文明皇帝皝之后也。遼東建國,王跡初基;漳鄴徙都,帝圖斯盛。既而時遭榮替,運屬推移,改族豆盧,臣于讬跋。”這里盡管委婉含蓄,但已經(jīng)點出了豆盧氏因何而改姓的歷史。
豆盧氏本姓慕容,慕容氏建立的燕國政權(quán)與北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quán),曾互為不共戴天的敵國,并且前者最終被后者所滅。淝水之戰(zhàn)后,前燕皇帝慕容皝之子慕容垂乘機脫離前秦,占領(lǐng)河北、山東等,于386年稱帝,重建燕國,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即史書所稱的后燕。就在慕容垂稱帝的同年,拓跋氏首領(lǐng)拓跋珪也宣布重建代國,隨后改國號為魏。北魏迅速聯(lián)合西燕等對抗后燕。公元395年,即后燕攻滅西燕后一年,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寶率領(lǐng)步騎十萬,北上伐魏。拓跋珪先是堅壁清野,后于參合陂奇襲,大敗后燕,投降燕軍全部遭“坑殺”,史稱“參合陂殺俘”。就在后燕圖謀報仇之際,慕容垂突然去世,北魏拓跋珪隨即攻破中山城,后燕滅亡。后燕滅亡后,不過十年之間,北魏就將燕國殘余悉數(shù)消滅。上引墓志對于該家族改姓的這段歷史的隱晦,省略了前燕的滅亡及后燕的興亡這一大段歷史。應(yīng)該是在后燕滅亡之際,其王室部分成員方才入魏,投靠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從此改姓“豆盧”。
《北史·豆盧寧傳》記載:“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勝,皇始初歸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氏?;蛟票比酥^歸義為‘豆盧’,因氏焉,又云避難改焉,未詳孰是?!苯裼袑W(xué)者研究,慕容氏于魏初改姓為豆盧氏者確為慕容精之子。豆盧氏于太和中又一度改姓為盧氏?!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酚浤饺菥鷥勺樱撼?、勝;勝生魯元。而“丑”與“魯元”即《魏書》立傳之盧丑和盧魯元。北魏皇始二年(397年),后燕北地王慕容精為慕容麟所殺,同年北魏道武帝拔中山、沒后燕。慕容精之子慕容勝率眾歸魏,授長樂郡守,改姓豆盧。由此,說明后燕政權(quán)被滅以后,有王室成員投降北魏,受北魏賜姓而改為“豆盧”,但并非所謂“避難”而改姓。這就符合了“豆盧”乃“歸義”的意思。墓志所謂“既而時遭榮替,運屬推移,改族豆盧,臣于讬跋”,應(yīng)該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表述。
其二,志主家族世系與志主生平。豆盧家族投魏以后,隨即建功立業(yè),并開枝散葉。對于豆盧賢家族的祖先,豆盧賢墓志追溯到其曾祖父,謂:“曾祖長,周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開國公?!薄端鍟ざ贡R勣傳》稱:“祖萇,魏柔玄鎮(zhèn)大將。”《周書·豆盧寧傳》稱:“父長……武成初,以寧著勛,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公?!闭f明豆盧長,又名“萇”,即志主豆盧賢的曾祖父。
豆盧萇之后為其子豆盧寧,豆盧寧之子豆盧勣,分別為志主豆盧賢的祖父與父親。對于他們的爵位,志文稱豆盧寧為楚昭公,而稱豆盧勣為楚襄公。這與二人史傳可以互證,豆盧寧在北周武成初為同州刺史,因督諸軍討稽胡郝阿保、劉桑德有功,“遷大司寇,進封楚國公”,“謚曰昭”。而豆盧勣,史稱“襲爵楚國公”,“謚曰襄”。顯然豆盧勣爵位是承襲豆盧寧的楚國公,但死后的謚號為“襄”,所以志文稱其為“楚襄公”。關(guān)于其父子爵位的傳承,據(jù)《周書·豆盧寧傳》,豆盧勣并非豆盧寧親生子,而是過繼的其弟豆盧永恩子,所謂:“初寧未有子,養(yǎng)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贊,親屬皆請贊為嗣。寧曰:‘兄弟之子,猶子也,吾何擇焉?!煲詣逓槭雷印J酪源朔Q之?!钡珦?jù)《隋書·豆盧勣傳》,則不言豆盧勣為豆盧寧親生之子,其中稱:“父寧,柱國、太保。勣初生時,周太祖親幸寧家稱慶,時遇新破齊師,太祖因字之曰‘定東’?!北容^二傳,應(yīng)該是豆盧勣的確并非豆盧寧親生之子,但也應(yīng)該是襁褓之中就過繼給了豆盧寧,正因此,才有周太祖親為久不得子的豆盧寧登門致賀。當(dāng)然,這些家庭內(nèi)幕,顯然是墓志不宜記載的東西,正好史書所記可為補充。
至于豆盧賢墓志列舉豆盧寧戎馬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所謂:“若乃平竇泰之軍,摧沙苑之陣,江南樓船之戰(zhàn),鳳州叛氐之捷,故以書勛王府,無俟詳言?!逼礁]泰之軍,指西魏大統(tǒng)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歡派竇泰率軍進入潼關(guān)西征西魏。次年,竇泰大軍行至小關(guān),遭到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偷襲,全軍覆沒。沙苑之陣,指平竇泰軍的同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親率二十萬大軍攻打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采李弼之計,以不滿一萬人的軍隊,列伏兵于渭曲,經(jīng)沙苑一戰(zhàn),一舉擊潰東魏軍隊,取得以少勝多的輝煌戰(zhàn)績。江南樓船之戰(zhàn),應(yīng)指西魏攻滅南梁蕭繹政權(quán)的江陵之戰(zhàn)。侯景之亂以后,梁武帝第七子蕭繹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縣)登基稱帝,但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派于謹(jǐn)、楊忠等攻打江陵,一舉攻滅。另據(jù)《周書·豆盧寧傳》,西魏恭帝二年豆盧寧因功被改封武陽郡公、遷尚書右仆射以后,又奉命平定了蕭繹政權(quán)殘余及武興叛氐。所謂:“梁將王琳遣其將侯方兒、潘純陀寇江陵,寧與蔡佑、鄭永等討之,方兒等遁走。三年,武興氐及固(查)〔道〕氐魏大王等,相應(yīng)反叛,寧復(fù)討平之?!边@里的武興,即今陜西略陽縣,三國蜀漢筑武興城,后為氐族楊氏所據(jù)。北魏正始三年(506年)置軍鎮(zhèn),并置武興縣,西魏改名漢曲縣。隋初改為鳳州,大業(yè)三年(607年)改稱河池郡,唐朝再改為鳳州,屬山南西道。所謂江南樓船之戰(zhàn)與鳳州叛氐之捷,應(yīng)該是豆盧寧指揮的這幾次戰(zhàn)斗。以上均可與史書所記一一印證。
對于豆盧勣一生官爵,豆盧賢墓志稱:“父勣,上柱國、散騎常侍、邛渭邵相四州刺史、信夏利三州總管、雍州牧、楚襄公?!贝伺c《隋書·豆盧勣傳》所記基本一致,至于史書特別提及的豆盧賢在王謙之亂中的表現(xiàn),下文再論??傮w來看,豆盧勣與其家族入隋以后,不僅備受重用,而且與皇家聯(lián)姻,十分顯貴,史載:“開皇二年,突厥犯塞,以勣為北道行軍元帥以備邊。歲余,拜夏州總管。上以其家世貴盛,勛效克彰,甚重之。后為漢王諒納勣女為妃,恩遇彌厚?!闭虼?,開皇十年在豆盧勣病危之際,隋文帝及時將他征還京師,“詔諸王并至勣第,中使顧問,道路不絕”,病逝以后,“上悼惜久之,特加赗贈,鴻臚監(jiān)護喪事,謚曰襄”。
豆盧勣外,尚有其兄豆盧通,但豆盧通應(yīng)為豆盧恩的兒子,《隋書·豆盧勣傳》稱:“通字平東,勣之兄也,一名會?!?/p>
豆盧勣有子賢、毓、露三人,《隋書》有豆盧毓傳,無豆盧賢傳。僅在其父豆盧勣傳后記載豆盧勣去世后,“子賢嗣,官至顯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賁郎將”,至于其一生經(jīng)歷語焉不詳。今由豆盧賢父子墓志可知,豆盧賢開皇元年(581年)選為東宮親衛(wèi),隨后轉(zhuǎn)千牛備身,十二年二月詔授儀同三司,十四年十月授左武衛(wèi)車騎將軍,十七年出為使持節(jié)顯州諸軍事、顯州刺史,直至開皇廿年二月襲爵楚國公,食邑一萬戶。大業(yè)元年(605年)又入為大理少卿。大業(yè)三年四月,轉(zhuǎn)為鴻臚少卿,又更授朝請大夫,九月又遷左侯衛(wèi)護軍郎將。大業(yè)五年六月,進位通議大夫。大業(yè)六年四月三日薨逝,時年四十三,葬于京兆郡涇陽縣之洪瀆原。
梳理豆盧賢一生任官,開皇初因任職東宮,之后很快升遷,但到了煬帝大業(yè)年間,職務(wù)降為大理寺、鴻臚寺的副職,官階始終為五品至從四品的散官,盡管早在開皇二十年已經(jīng)襲爵楚國公,但前后職銜似乎明顯受到隋朝皇儲變更與國家政局變化的影響。
過去由史書可知的是,豆盧寧后裔至唐代已籍籍無名,唯有豆盧寧弟豆盧恩的后裔至唐依然人才輩出,最典型的就是豆盧欽望,唐中宗復(fù)位后,“以欽望宮僚舊臣,拜尚書左仆射、知軍國重事,兼檢校安國相王府長史,兼中書令、知兵部事、監(jiān)修國史。欽望作相兩朝,前后十余年”。今由豆盧弘毅墓志又可知,在豆盧賢之后,有其子豆盧弘毅,豆盧弘毅之后又有其長子。
豆盧弘毅在唐朝官至鳳州司馬,由其墓志可知,隋唐之際,志主響應(yīng)李淵起兵而投唐,所謂:“爰應(yīng)義旗,招慰宛葉,蒙授羅山縣令,俄遷尚乘直長……又授始州錄事參軍,又轉(zhuǎn)荊王府士曹……又授鳳州司馬,又行潘陽令。”宛指今河南南陽,葉在今葉縣南,羅山縣即今河南信陽羅山縣。說明志主在早期投奔李唐以后,在南陽一帶為唐朝的招降納叛建有功績,隨之得授羅山縣令。后所轉(zhuǎn)尚乘直長,為殿中省尚乘局的小官。所謂荊王府士曹,荊王乃李淵之子李元景,王府士曹乃士曹參軍事或司士參軍事之類的下級官。后所授的始州錄事參軍與鳳州司馬,二職均為六品上下的基層武官,而唐代始州與鳳州均隸屬山南西道。
其三,豆盧氏與北周宇文氏的聯(lián)姻及平定王謙之亂。在西魏、北周時期,因豆盧寧、豆盧勣父子追隨宇文泰,功勛卓著,而大受寵賞。隨之,志主家族與北周、隋兩朝皇室均結(jié)成了復(fù)雜的婚姻關(guān)系。其中北周齊煬王宇文憲妻豆盧氏,即為豆盧勣的妹妹?!端鍟ざ贡R勣傳》記北周明帝時,“齊王憲納勣妹為妃,恩禮逾厚”。宇文憲為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第五子,史書記載,“憲素善謀,多算略,尤長于撫御,達于任使,摧鋒陷陣,為士卒先,群下感悅,咸為之用”。武帝死后,周宣帝“以憲屬尊望重,深忌憚之”,最終于宣政元年(578)將其殺害,時年三十五歲,謚號齊煬王。
宇文憲被殺,豆盧勣及其家族自然被牽連,受到猜忌而處境不利。但隨后在平定王謙之亂中,豆盧勣立功受賞,個人仕途及其家族的處境再度逆轉(zhuǎn)。王謙之亂,是發(fā)生在北周末年,事關(guān)楊堅是否順利禪代北周的重大事件。志文與史書互為印證可知,在楊堅準(zhǔn)備傾覆北周之際,效忠宇文氏的益州總管王謙發(fā)動反對楊堅的叛亂,關(guān)鍵時刻,利州總管豆盧勣倒向楊堅一邊。此舉竟成為決定中央大軍是否能夠順利入蜀,以及是否順利平定叛亂的關(guān)鍵。正因此,在隨后叛亂平息之后,楊堅頒詔對豆盧勣大加獎賞,詔曰:“勣器識優(yōu)長……巴蜀稱兵,奄來圍逼,入守出戰(zhàn),大摧兇丑。貞節(jié)雄規(guī),厥功甚茂,可使持節(jié)、上柱國。賜一子爵中山縣公。”說明正是在北周宇文憲被殺,豆盧勣因家族受到牽連,身為利州總管的豆盧勣在關(guān)鍵時刻倒向楊堅一邊。豆盧勣如此,這一時期身為北徐州刺史的豆盧通也是堅定地站在了楊堅一邊。所謂“及高祖為丞相,尉迥作逆,遣其所署莒州刺史烏丸尼率眾來攻。通逆擊,破之。賜物八百段,進位大將軍”。后來豆盧通還得尚隋文帝妹昌樂長公主,備受榮寵。正是因為豆盧勣兄弟關(guān)鍵時候的態(tài)度,保全了他們個人仕途與整個家族的已有勢力。
其四,豆盧氏與隋朝皇室聯(lián)姻及平定楊諒之亂。豆盧勣、豆盧通在關(guān)鍵時刻倒向了楊堅,在隋朝建立以后,該家族自然備受榮寵,并隨之又與隋皇室結(jié)為婚姻。首先是漢王諒納豆盧勣女為妃。上引史料提及,因豆盧勣立功受寵,開皇二年后不久,隋文帝為漢王諒納勣女為妃,恩遇彌厚。
其次是豆盧勣之兄豆盧通尚隋文帝妹昌樂長公主。前文提及,豆盧通在平定尉遲迥叛亂之后,因功于開皇初進爵南陳郡公,后得“尚高祖妹昌樂長公主,自是恩禮漸隆”。
再次是煬帝的后宮有宮人豆盧氏。1925年洛陽城西后洞村出土一方豆盧宮人墓志,現(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其墓志云:“宮人姓豆盧,京兆人也。上大將軍、豐寧公孫……以大業(yè)九年八月十九日感疾而終,時年廿有六?!卑凑斩贡R氏的去世時間與年齡,應(yīng)該為煬帝后宮。但這里的“上大將軍、豐寧公”是誰呢?竊以為,稱“上大將軍”者并非豆盧勣兄弟,而應(yīng)該是其父豆盧寧,因北周府兵制下,全軍“大將軍凡十二人,每一大將軍統(tǒng)二府,一柱國統(tǒng)二大將軍,凡柱國六員”,而豆盧寧在“大統(tǒng)十六年,拜大將軍”,位列十二大將軍之一。另外,豆盧寧的名,盡管上引《周書》其傳稱:“豆盧寧,字永安”,但應(yīng)該是一如其弟豆盧恩的名一樣,豆盧恩在正史中又稱其名為豆盧永恩,但碑志中卻稱豆盧恩,則豆盧寧很可能又稱豆盧豐寧。若如此,則煬帝的宮人豆盧氏應(yīng)該是豆盧寧的孫子,又是豆盧勣或豆盧贊的女兒。
以上說明,進入隋朝以后,豆盧勣家族與隋朝皇室仍然締結(jié)了重重婚姻,也是勢力膠固。但在隋朝中期志主家族再次卷入皇家內(nèi)訌,又經(jīng)歷了一次事關(guān)家族興衰的事件,這就是隋文帝駕崩后爆發(fā)的漢王楊諒反叛事件。史書記載,當(dāng)時因“漢王諒出鎮(zhèn)并州,毓以妃兄為王府主薄”,盡管史書記載,在漢王楊諒叛亂期間,志主兄弟審時度勢,及時與其劃清界限,不僅沒有支持叛者,而且與之堅決斗爭。在豆盧毓“苦諫不從”以后,又號召并州城軍民反對楊諒,并一度將楊諒據(jù)于城外,但終因斗爭失敗而被楊諒殺害,時年二十八。在這次關(guān)乎豆盧賢兄弟乃至家族榮辱的關(guān)鍵時刻,時任顯州刺史的志主豆盧賢積極向煬帝進言:“‘臣弟毓素懷志節(jié),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克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里,諒不足圖也?!垡詾槿唬S之。賢密遣家人赍敕書至毓所,與之計議?!焙髼钫彿磁驯黄蕉ㄒ院?,煬帝下詔褒獎豆盧毓:“毓深識大義,不顧姻親,出于萬死,首建奇策。去逆歸順,殉義亡身……贈大將軍,封正義縣公,贈帛二千匹,謚曰愍?!钡唤獾氖牵诙贡R賢墓志中只字未提此次事件,則他在楊諒反叛事件中的態(tài)度,究竟如何還是一個疑問。而且從志主豆盧賢隨后的仕宦經(jīng)歷看,煬帝上臺以后,豆盧賢的官階不但沒有升遷,相反明顯有降。除了豆盧賢曾為廢太子楊勇的僚屬外,是否還有因為楊諒妃家人的緣故呢?畢竟隋煬帝上臺以后,對于廢太子楊勇與楊諒舊黨的清洗和猜忌始終沒有停止。
最后,豆盧賢墓志的撰寫者為隋唐之際的一代大儒蕭德言,此也是值得關(guān)注之處。蕭德言出自南朝蘭陵蕭氏,由陳入隋,任授校書郎。唐初授太子(李建成)洗馬。貞觀年間,授著作郎、弘文館學(xué)士,協(xié)贊魏王李泰修撰《括地志》,后遷東宮(李治)侍讀,冊封武陽縣侯,累遷秘書少監(jiān)。貞觀二十三年致仕。唐高宗時加位銀青光祿大夫。永徽五年(654年)卒于家,享年九十七歲,獲贈太常卿,謚為博,著有《蕭德言集》三十卷。新舊《唐書》皆入《儒學(xu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