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外國語學校 王 娟
語文學科資源,有獨特的人文性,將生命教育充分融入語文教學,發(fā)揮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能讓學生將生命意識烙入腦海。高中生是生命教育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在此時對生命、生活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感知,語文學科生命教育的開展責無旁貸,意義重大??梢酝ㄟ^以下五點進行文學化的生命敘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塑造學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教師要引領學生品讀作品,提升生命意識,運用學科豐富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獲得深層感悟,產(chǎn)生情感沖擊、思維碰撞,使心靈得以滋潤。同時,利用課外閱讀文本,讓學生學會正確地對待生命,教會學生調(diào)節(jié)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珍愛生命,經(jīng)得起人生大起大落,沉淀與升華。
以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例。賞析“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時,引導學生理解,本詞表面上寫歸途遇雨,實際上表達平常心是道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帶著學生思考更深層內(nèi)容,循循善誘,讓學生以平常心看待生命中的風雨晴日,明白人生所有的寵辱得失都只是生命不同的體驗,才能做到生活中,風雨晴日無礙于心。促使學生“了解生命、愛護生命、探究生命、保護生命”,幫助學生構建生命意識資源的內(nèi)部金字塔結構。生命教育課程資源的豐富,更加利于生命教育的落地生根。
山東某12年一體化學校深入推進生命教育10年,提出生命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是“尊重·欣賞·成就”,教師們明確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規(guī)律,站在“人”的立場思考教育教學實施一切教學活動。即便是處于高三備考的緊張階段,面對一直難有突破的詩歌教學和復習,直擊高考成績一直不能盡如人意的詩歌模塊,在深度學習下進行教研活動時,也可以滲透生命化理念。
例如,某位教師接到教研員的提問:你認為高三詩歌教學和復習存在哪些突出問題?你是如何有針對性的解決這類試題得分率不高問題的?這位教師非常珍視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代表了基層的困惑,代表了學生心中的困擾,教師頭疼的問題。她主要通過兩個路徑,既如實回答了問題,又進行了人性化的團隊合作,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出一個接受“生命教育”理念洗禮10年的教育人的素養(yǎng)。第一步,她反思日常教學,分析自己的困惑,并記錄下來。她送過5屆高三,從教12年,見證教材變遷。所送2020年高三畢業(yè)生,是全國第一屆用舊教材參加新高考的學生,已經(jīng)感受到新高考帶來的巨大變化,尤其是在詩歌教學與訓練上。2020—2021學年所帶年級是第一屆用新教材參加新高考的年級,更加感受到學生在詩歌學習上的困擾。第二步,用微信聯(lián)系基層學校相關教師,拋出問題,聽聽大家的心聲。其中涉及山東省、河南省2省份3所學校,這3所學校分別是2所省級示范性高中,1所省級規(guī)范化學校。分層抽樣,采用比較分析法,選取6位具有代表性的老師。他們分別是教齡25年、20年、10年、5年的老師,而且今年都正帶著高三,他們的回答頗具代表性。基層教師有個優(yōu)點:說話雖然稍顯零碎,邏輯上也欠缺,但說出的是真問題。她一一歸納、一一梳理、一一規(guī)范,使之邏輯化、體系化,語言規(guī)范化。得出如下3點結論。第一,突出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有兩點:一是總體問題。關于高三詩歌教學與復習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讀不懂詩歌內(nèi)容,很多學生處于看不懂詩歌的狀態(tài)。二是分層問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首先,詩歌知識點和詩歌具體內(nèi)容不能很好結合的問題;其次,答題語言組織不夠規(guī)范和流暢的問題(主觀題)。對于基礎欠佳的學生,除了以上問題,還存在知識點不能熟練掌握,不能從詩歌中準確發(fā)現(xiàn)知識點并正確分析的問題(客觀題)。第二,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一是客觀原因。詩歌非常強調(diào)詩人情感的復雜化、個性化、生命化,同時帶有生活的印跡。二是主觀原因。學生對詩的背景不了解,所以要想讀懂詩歌很難。思維定式,稍微了解作者生平經(jīng)歷,結果所有詩歌都理解為懷才不遇,不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讀不懂或一知半解,對詩歌沒有真正理解。不重視翻譯。不會精準地表達并有條理地組織答案。第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一是日常積累。學生層面加強積累關于詩歌的各種知識,比如,意象和典故的內(nèi)涵,各種題材的常見情感,著名詩人、詞人所處時代的特點,思想、生平、風格等。教師層面。首先,不能模式化教學。其次,盡量找到詩歌的賞析讓學生看看,讓他們平時積累詩歌中出現(xiàn)的重要字詞,典故等都要整理。再次,讓學生多讀多思考,談見解。還有,有效利用教材。利用教材所選的優(yōu)秀作品,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最后,通過高考真題有針對性地訓練答題規(guī)范。二是考后分析。第一步,讓學生逐句翻譯詩歌,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談談詩歌的意思。第二步,對于主觀題,教師常帶著學生審題,教會學生精準表達并有條理地組織答案。第三步,常引導學生讀詩歌選擇題,挖掘深層的東西,答題能利用選擇題就利用,不能用的就給答案多加定語,無限靠近參考答案。第四步,反復誦讀并理解參考答案。這位老師在短暫的時間里,總結歸納,然后回答教研員的問題,也是在回答一直困擾自己的難題,再把上面思考總結的內(nèi)容發(fā)給調(diào)查問卷涉及的老師,老師們紛紛贊許,覺得智慧碰撞產(chǎn)生火花,依托這個無意間構建的小小合作共同體,開展了速戰(zhàn)速決式的教研活動,如此接地氣,如此實實在在,如此地具有生命的活力。教研員也贊嘆:注意調(diào)查很好,這樣能了解真實情況。
這就是一次生命理念的碰撞,不僅開展了“關于高三詩歌教學與復習的突出問題及有效解決策略”的小型研討,橫向上教師交流,縱向上專家指導,讓深度學習的共同體產(chǎn)生智慧的結晶,而且真正在云端奏響生命教育的旋律。這位老師關注身邊同伴的感受,關注不同教齡教師的觀點,同時跨地市,跨省域,聆聽同伴的聲音,借用現(xiàn)代化通信手段,實現(xiàn)了問題的集中歸攏。體現(xiàn)了“誠”,真誠地回答了教研員的問題。答案的分散反饋,對大家的解決策略進行分享,分享給每一份問卷涉及的老師。體現(xiàn)了“實”,如實告知大家這次微教研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也間接做到了曹專先生所說“一個人生命的成長、事業(yè)的成功、內(nèi)心的安寧以及人生的幸福都離不開誠實”
泰戈爾說:“教育應是以向人們傳遞生命的信息為目的?!闭Z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具備生命教育的能力,發(fā)揮引導作用,通過自身的生命教育能力帶領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感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為出發(fā)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研究表明,創(chuàng)造力建立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教育要為社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就必須注重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法在閱讀教學中,具體體現(xiàn)為要求學生以逆向探究的方式,分析獲得前人取得正確結論的過程和方法等,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達到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目的;或對文本的意義加以適當引申,或探究文本對現(xiàn)代人及自我的啟迪意義,進而賦予文本新的意義和新的評價結論。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即給予學生適應未來工作需要的能力,賦予學生終身學習力,真正實現(xiàn)生命長遠的永恒的能力。
以《孔雀東南飛》為例,分析焦、劉二人生命悲劇的原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審查驗證前人認為的幾個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①封建家長制;②劉蘭芝不會生育;③焦母戀子情結;④門不當戶不對。學生在辯論中發(fā)現(xiàn)這幾個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說服力都不強。于是,有學生通過逆向探究得知:分析原因的角度有主觀、客觀或所有涉事方的視角,學生利用這些角度找到了分析的“空白點”,從焦、劉二人的角度尋找,悲劇的原因還在于焦、劉二人反抗家長和爭取幸福的方式方法有問題,認為兩人雖然同心,但并不默契,甚至還出現(xiàn)了猜疑。二人總是處于被動之中且毫無“斗爭”策略,尤其是焦仲卿的言語、行為的不當,把自己和妻子推向了悲劇的深淵。例如,當他得知蘭芝即將被遣,卻對母親說:“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且不說“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直接質問母親毫無禮貌,而“兒已薄祿相”的說法對一個渴望兒子光宗耀祖的母親來說無疑是最令她傷心的,而“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更是“兒女情長,不顧事業(yè)”的“沒出息”式表態(tài),會更讓焦母怪罪蘭芝,認為是蘭芝消磨了兒子的志氣。這不是加劇矛盾嗎?接下來,有學生將其與卓文君、司馬相如在同樣社會背景下婚戀的成功進行對比,最終認識到當事人智慧的反抗是可以戰(zhàn)勝一切外在困難而獲得幸福的。
這樣一次帶著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讓人贊嘆,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教學活動的聚焦,激發(fā)學生個體內(nèi)生動力的過程是生命智慧升華的過程,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自覺;逆向思維,促使學生生發(fā)新的視角;深層分析,促使學生探究能力提升。第二,結合時代背景,結合學生有限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帶著學生積極思維,努力探究,生命教育嵌入式實施,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學會審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個創(chuàng)造性思維生成的過程,是“以史為鏡”,也是“以人為鏡”,最終實現(xiàn)“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同時,學生在書本中,習得了生命經(jīng)驗。
教師可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豐富的體驗。教師讓學生聆聽生命之音,引領學生去思考和傾聽教師的講授、同學的表達、媒體播放的故事與音樂、話外之音及生命之音,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進行話劇表演等手段,融入文本的情境中,讓枯燥的語文課堂富有生命活力。
例如,《詩經(jīng)·衛(wèi)風·氓》的道德批判式生命表達,可以通過男女主人公話劇式表演體現(xiàn);屈原《離騷》的家國情懷式生命闡釋,可以通過音頻感悟體會;李白《蜀道難》的入世與出世的糾纏式生命苦難,可以通過一詠三嘆式的歌詠表達;陶淵明《飲酒》的高潔傲岸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以酒寄意,詩酒結合,袒露出生命深層的本然狀態(tài),可以設計一張邀請?zhí)諟Y明的請柬,這些進行生命德行教育的優(yōu)質材料,老師可以引領學生用各種方式,體會作者生命形態(tài)和生命立場,帶著學生與作品互相塑造,進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和生命,凝聚生命精神和生命情懷。
以上案例,立足學科素養(yǎng),以生命多元化表達的手段,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自然生成,同時滲透生命教育的高品質、積極影響力等核心要素。
單純的說教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要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學生只有走出教材的制約,將生命教育與語文學習相融,才能增進生命體驗,同時指向核心素養(yǎng)。多開展有用且需自主實踐的生命教育活動,比如,讀寫強調(diào)真實深刻,可設計討論交流,點評談論,分享探討,寫札記,寫新詩,梳理,寫推薦書及理由,設計朗誦腳本,寫文學短評,編緝詩集,組織詩歌朗誦會,演講,辯論賽,舉辦“領略成語魅力”活動等。
以閱讀、積累、微寫作一體化活動為例。一是以“閱讀·生長·力量”讀書沙龍活動為例,學生交流共享、互促共進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啟迪智慧,懂得生活,學會學習。二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引導學生匯編生命教育的故事,積累堅強不屈的實例,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直面困難,做到不棄不餒。如貝多芬、霍金等名人的故事,能讓他們懂得尊重生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三是體現(xiàn)在習作上,2019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山東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引導學生寫作中體現(xiàn):在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上,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始終堅持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價確保民眾的生命安全;在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上,人們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生活態(tài)度。
以上示例是高中語文教學中常用的策略,教師以學科知識為根基,開展多姿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動,是語文學科和生命教育的遇見,靈動新鮮,結果是有效學習,還有無聲的生命成長。
文學化的生命敘事是緩緩陳述,也是頓悟,更是語文人的責任。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懷有仁愛之心,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間,為學生搭建探索生命的橋梁,運用生命教育的資源去感染學生,要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運用自己的專業(yè)智慧使學生感悟生命,用人格魅力激發(fā)學生情感,讓生命的動人春色在語文課堂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