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唐利霞
(新鄭天佑醫(yī)院 a.心內科,b.內分泌科,河南 鄭州 451100)
2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由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一類疾病,好發(fā)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的成年人群[1-2]。2型糖尿病早期表現是以胰島素抵抗為主,后期則是以胰島素分泌不足為主伴有胰島素抵抗[3-4]。2型糖尿病患者首先推薦使用降糖藥物進行治療,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糖藥物,包括磺脲類促泌劑、格列奈類促泌劑、噻唑烷二酮類、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近年也有一些新型降糖藥物問世,比如利拉魯肽、達格列凈、西格列汀等,也都可以起到較好的控制血糖作用[5-6]。2型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失常引起的系統(tǒng)性慢性疾病,久病可引起多個系統(tǒng)損害,其中糖尿病足潰瘍及傷口愈合困難是糖尿病最常見嚴重并發(fā)癥之一[7-8]。研究表明,由于機體微循環(huán)障礙、抗感染能力降低、組織修復能力減弱等常導致糖尿病患者傷口出現潰瘍、感染、壞疽等,嚴重情況下導致截肢甚至死亡[9]。因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病后飲食、生活習慣、日常服藥、血糖監(jiān)控對日常生活及情緒心理都產生極大影響,相關研究發(fā)現許多患者的主觀幸福感較正常人群明顯降低,但患者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需進一步探究。本研究即通過對比幸福感不同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社會支持度,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評分與其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于新鄭天佑醫(yī)院治療的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根據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MUNSH)[10]評估結果分為幸福度高組(71例)與幸福度低組(64例)進行對比研究。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1]中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自愿納入研究并接受MUNSH量表評估后分組;(3)臨床病歷資料完整且依從性高;(4)年齡≥18歲,且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填寫調查量表。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異?;蛘J知障礙無法進行溝通交流;(2)合并嚴重器官病變,預計剩余生存時間≤1 a;(3)患者合并抑郁癥等影響心理情緒或幸福感的疾病。
1.2 研究方法使用MUNSH量表對患者進行幸福感評估:量表共由24條項目組成,分值分別為0~2分,總分48分。135例患者量表得分為11~39(22.46±3.13)分,將24分設為幸福感分界,量表評分≥24分為幸福度高組,量表評分<24分為幸福度低組。
1.3 觀察指標(1)一般資料。包括患者性別、年齡、家庭經濟情況、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及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2)SSRS量表得分。社會支持包括個人從社會關系(家人、朋友、同事等)中獲得的客觀支持(物質支持及情感支持)及個人對這種支持的主觀感受。SSRS量表通過主觀支持、客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分別評價個體獲得社會支持程度。量表共10項問題,分值1~4分,總分40分。主觀支持共4項,為4~16分;客觀支持共3項,為3~12分;社會支持利用度共3項,為3~12分;分數越高代表社會支持度越高。
2.1 一般資料兩組性別、經濟情況、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及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年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SSRS評分幸福度高組SSRS中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均高于幸福度低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SSRS評分比較分)
2.3 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主觀幸福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患者年齡、主觀支持評分、客觀支持評分、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作為自變量進行賦值(均為連續(xù)變量),將2型糖尿病患者主觀幸福感作為因變量進行賦值(幸福感高=0,幸福感低=1),并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主觀支持評分、客觀支持評分、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主觀幸福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發(fā)病型糖尿病,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人群。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飲食不平衡、缺乏鍛煉以及年齡的增長,是導致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huán)境因素[12]。2型糖尿病有明確的家族史,其臨床典型表現為輕度乏力、口渴,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通常是在體檢時,或者其他疾病檢查時,才確診糖尿病[13-14]。臨床上,主要通過糖尿病癥狀以及隨機血糖的數值,來判斷有無糖尿病。在2010年ADA糖尿病診斷有如下標準:糖化血紅蛋白≥6.5%,空腹血糖≥7.0 mmol·L-1(空腹定義為至少8 h內無熱量攝入),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 h血糖≥11.1 mmol·L-1,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癥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 mmol·L-1[15]。該類型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口服降糖藥,配合飲食控制、體育鍛煉為主,如果上述方式無效,或者效果不佳時,臨床才考慮使用胰島素治療[16]。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若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將會產生組織感染、血管病變、神經系統(tǒng)病變、糖尿病足等嚴重并發(fā)癥,故患者的日常飲食、生活習慣都需做出低糖改變并要求患者關注自身血糖變化,對患者的生活及幸福感產生極大影響[17]。對2型糖尿病患者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通過改善與幸福感具有相關性的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以更好激發(fā)其主動治療的積極性。
本研究發(fā)現,幸福度高組SSRS量表中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均高于幸福度低組。通過對比幸福感不同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社會支持度,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SSRS量表評分與其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年齡、主觀支持評分、客觀支持評分、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觀幸福感程度的影響因素。到目前為止,已經明確了年齡是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當中很重要的危險因素,而且是屬于很典型的非可控危險因素。研究指出,年齡對糖尿病的影響,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胰島細胞功能[18]。年紀越大胰島細胞的衰竭就會更加明顯,而胰島細胞功能的衰竭,會導致胰島素的缺乏,如果到達一定程度就會誘發(fā)糖尿病的發(fā)生。目前,二型糖尿病的好發(fā)人群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齡因素會導致糖尿病的發(fā)生。年齡較大的患者對慢性病的接受度較高,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更小,而對較年輕患者的工作、生活都造成負面影響,且因糖尿病目前尚無法治愈,需時刻警惕并發(fā)癥的出現,年輕患者的預估病程更長,患者的主觀幸福感隨之降低[19]。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目標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3.9~7.2 mmol·L-1,餐后2 h血糖≤10 mmol·L-1,糖化血紅蛋白≤7%,體質量指數<24 kg·m-2,血壓控制在80~13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甘油三酯含量<1.7 mmol·L-1;患者若并未合并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則要≤2.6 mmol·L-1,如果已經合并有冠心病應該≤1.8 mmol·L-1[20]。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選擇糖尿病專用的康復操進行鍛煉,可以起到緩解作用,若堅持每天進行合理運動,監(jiān)測血糖,遵醫(yī)囑來控制好血糖,加強監(jiān)測了解變化,有利于提高主觀幸福感。社會支持度是患者家屬、朋友、同事等人群中獲得的理解與支持,可以為患者營造更好的康復環(huán)境,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情緒疏導與鼓勵,激發(fā)其治療慢性疾病的信心,對患者主觀幸福感的提高有重要的正向作用。
綜上所述,年齡、主觀支持評分、客觀支持評分、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均與2型糖尿病患者主觀幸福感相關,臨床上應重視患者的社會支持度,提高患者的主觀幸福感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