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澤壽,黃錦華
(福建省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 1.泌尿外科 2.護理部,福建 福州 350004)
據調查數據統(tǒng)計,女性人群中大約有23%~45%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7%左右有明顯的尿失禁[1]。尿失禁有多種類型,患病率高達28%,其中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最常見的形式,占50%~70%[2]。SUI的定義是在膀胱壓力超過尿道能夠保持關閉的壓力的情況下(如咳嗽)不由自主地排尿[3,4]。近年來肌電圖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種疾病的診斷。本研究收集312例產后患者的盆底肌電評估報告及一般資料,按是否發(fā)生SUI分為2組,比較2組數據之間的差異,探討SUI患者盆底肌電圖的變化特征,并為盆底肌電圖對SUI的診治提供理論依據,同時通過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女性產后發(fā)生SUI的風險。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盆底中心就診的312例產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產后;(2)無糖尿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病史;(3)無盆腔手術,無受過盆底肌鍛煉、電磁刺激等治療。排除標準:(1)既往有泌尿外科手術史;(2)既往有盆腔外傷、盆腔腫瘤患者;(3)有腰椎間盤疾病、坐骨神經痛等神經系統(tǒng)病史。本研究通過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研究對象均獲知情同意。
按照國際尿控學會的診斷標準[5],SUI是指噴嚏、咳嗽、大笑或運動等腹壓增高時出現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口漏出。癥狀表現為噴嚏、咳嗽、運動等腹壓增高時不自主漏尿。經病史、體征檢查、排尿日記、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尿失禁問卷表簡表、尿墊試驗及尿流動力學檢查證實SUI患者與非SUI患者各156例,依此分為2組
采用Phenix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測定Ⅰ、Ⅱ型肌纖維的肌力及抗疲勞度和盆底肌電位。盆底肌表面肌電參數測定:探頭置入陰道,按照設備程序進行測量,記錄陰道內盆底肌的肌電活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進行Mann-Whitney U檢驗,并對有意義的資料進一步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當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非SUI組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2.34±2.92),SUI組BMI為(23.26±2.68),2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SUI組年齡為(39.33±15.26),SUI組年齡為(41.92±13.24),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Mann-Whitney U檢驗分析非SUI組與SUI組在快速收縮階段肌電最大值、慢速收縮階段肌電最大值及耐力收縮階段肌電最大值等肌電指標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前靜息階段肌電最大值及后靜息階段肌電最大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懷孕次數、分娩次數與SUI的發(fā)生無明顯相關性(P>0.05),而BMI及是否選擇經陰道分娩與SUI發(fā)生有顯著的相關(P<0.05),其中高BMI的比值比(odds ratio,OR)為1.150,經陰道分娩的OR為3.669,見表3。
表1 2組患者年齡及BMI比較
表3 女性SUI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臨床相關研究顯示,有相當一部分女性存在有尿失禁的問題。女性SUI屬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范疇,作為盆底的核心結構,盆底肌承托和支持著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臟器,并有多項生理功能,包括控制排尿、控制排便等。因此評估盆底肌肉功能對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盆底肌肉功能的評估方法包括體格檢查、陰道壓力檢測、盆底功能形態(tài)評估(MRI、B超)、盆底表面肌電檢測。目前女性盆底肌功能的評估方法沒有金標準,國內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診斷、治療也在不斷完善。病史、查體、尿常規(guī)等不能完全準確量化診斷結果,而Glazer盆底表面肌電評估的加入為臨床診斷和基礎研究提供了一種無創(chuàng)、動態(tài)、實時的評估方法,其操作簡便,適合基層醫(yī)院推廣。盆底肌由快肌和慢肌組成。慢肌又稱為I 型肌肉纖維,主要存在于深層的肛提肌中,此種肌纖維線粒體豐富,具有收縮速度慢,抗疲勞能力強的特性,在耐力型工作中發(fā)揮主導作用,而快肌也稱為Ⅱ型肌肉纖維,主要存在于會陰的淺層肌肉中,具有收縮速度快、易疲勞的特性,這種類型的肌纖維主要在強度要求高、速度要求快的運動中發(fā)揮作用。國內一項對639例產婦的Glazer盆底表面肌電評估發(fā)現,慢肌階段肌電最大值、慢肌階段肌電平均值、耐力收縮階段肌電最大值、后靜息階段肌電平均值和手測 I 類肌力均與產后SUI發(fā)生顯著相關[6]。本研究發(fā)現SUI組與非SUI組在快速收縮階段肌電最大值、慢速收縮階段肌電最大值及耐力收縮階段肌電最大值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UI患者快肌、慢肌的肌力以及慢肌的耐力低于健康組,說明SUI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快肌或慢肌的肌纖維、神經纖維受損或減弱。因此,可通過對產后患者進行Glazer盆底表面肌電評估,了解患者在快速收縮階段、慢速收縮階段及耐力收縮階段的肌電最大值,判斷患者是否發(fā)生SUI。
女性SUI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肥胖會導致腹腔脂肪的堆積,對尿道括約肌和盆底肌肉造成壓迫,肌肉在長期受壓狀態(tài)下會發(fā)生功能受損,導致控尿能力降低,因此在腹內壓增高時就會容易出現漏尿的現象。多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均證實肥胖與SUI的相關性[7]。陰道分娩也被認為是發(fā)生SUI的風險因素[8],劉明盛等[9]通過研究認為剖宮產對早期盆底功能的影響較經陰道分娩小。產婦分娩時會對盆底肌造成一定程度的機械損害,會陰側切或者撕裂均會損傷陰部神經,導致會陰肌力下降,出現產后盆底肌肉功能障礙。一項針對產后女性發(fā)生SUI的危險因素分析顯示,其影響因素有分娩方式、絕經、肥胖、分娩次數等[10]。于蓮君[11]等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選擇陰道分娩人數減少,選擇剖宮產的人數增加,有無疾病、二胎政策、經濟條件、心理因素、城鄉(xiāng)差異等因素也參與影響了不同年齡產婦的選擇。本研究通過多因素分析顯示高BMI以及經陰道分娩是女性產后SUI的危險因素,其中經陰道分娩的風險比為3.669,高BMI的風險比為1.150。而年齡、懷孕次數、分娩次數與SUI的發(fā)病無關,這與國內文獻報道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究其原因可能是歸因于本研究納入的高齡患者大多選擇了剖宮產,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女性SUI的危險因素復雜多樣,相對于年齡及分娩次數,患者的分娩方式對病情的影響更為重要。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產后隨訪時間不同,無法區(qū)分SUI是暫時性的還是持續(xù)性的。
綜上所述,Glazer盆底表面肌電評估對SUI的診斷及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作為女性產后SUI的康復評估。女性產后SUI的危險因素多樣,經陰道分娩、產婦高BMI等與產后SUI有關,可為制定產后SUI患者的治療策略提供依據。由于數據有限,有必要對產婦的孕期體重、糖尿病、新生兒體重、是否有會陰切開、術中是否使用產鉗分娩等因素進一步分析研究,從而建立更精準的SUI風險預測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