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曼希,張洪宇,隨明明,王治平
(西南石油大學 工程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1)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孕育了一種直抵人心的情愫,那便是家國情懷。情懷是一種精神支柱、是一種認同。是中華民族長久生存、不斷發(fā)展的動力,是中華民族久經磨難依然煥發(fā)光彩的底色。家國情懷是課程思政的靈魂,通過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厚植,學生能夠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處理問題,并涵養(yǎng)個人品德,樹立文化自信,強化學生從小家到社會到國家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
“大學化學”是西南石油大學南充校區(qū)面向能源與環(huán)境、建筑與環(huán)境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必修基礎課,由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兩部分構成,理論學時32個,實驗學時8個。該課程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建立一種化學思維模型,能夠從原子和分子的微觀結構與周圍宏觀世界相融合來理解自然界,在實際生活生產中能運用化學相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合這兩個專業(yè)的特點,為學生后續(xù)專業(yè)課提供必要的化學基礎知識。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00后”的大學生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增加,但同時獲得的信息也更為復雜。大一新生剛脫離高中教師和父母的約束,作為初步獨立的群體,個人的價值觀仍未完全形成?!按髮W化學”作為開設在大一上學期的基礎課,不僅要傳授化學知識與技能,更要以課程作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課程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育人目標,并為實現(xiàn)大學生的“三全育人”做好“排頭兵”。
千百年來,家國情懷一直是我們血液里的文化傳承。從古至今,在我國教育哲學中,都崇尚以修身立德為基礎,以清正齊家為旨歸,以治國平天下為最終目的。家國情懷是我國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文化衍生出的生命自覺和家風家教傳承,由個人修身立德而家族和睦,而社會風氣良好發(fā)展,而國家繁榮昌盛,而天下盛世太平。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一直秉承的社會價值邏輯,也是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奠基的原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發(fā)展歷程中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主要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方面闡述:于個人而言——愛崗、敬業(yè)、誠信、友善;于社會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于國家而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其價值目標、取向和準則,即為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新時代的大學生應首先夯實文化基礎,提高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全面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與民族振興與國家富強相統(tǒng)一。因此,家國情懷的培育,學生能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是立德之本,樹人之根。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善良、理性、包容的民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我國以大國擔當?shù)淖藨B(tài)向多國提供幫助,攜手抗擊疫情。達,則兼濟天下。家國情懷,不僅應有傳承五千年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又要有對世界接納與包容的氣度和眼光。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滲透時,應放置于世界這個廣闊的空間中。讓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以修身齊家平天下為己任,為民族進步世界發(fā)展努力奮斗。
西南石油大學坐落在四川東北地區(q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創(chuàng)建的第二所石油高等院校。一直秉承著“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的高度愛國主義精神,把培養(yǎng)心系人民、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服務祖國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學校一直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學石油、愛石油、獻身石油”教育貫穿起來,以培養(yǎng)胸懷祖國、服務祖國、舍小家顧大家的石大人。建校至今,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石大人,激情澎湃的奔赴祖國邊疆、戈壁、大漠、雪域,用他們的汗水和青春促進了“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石大精神的不斷升華。
對于大學新生而言,社會是大海,人生是小舟,理想和目標就是茫茫大海上指引我們正確前行的燈塔。理想和目標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定向機制,能夠讓青年學生走向成熟和輝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化學,就要先讓學生對化學感興趣,在“大學化學”第一節(jié)課講授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時,重點介紹我國核物理學家于敏院士高尚的人生追求。于敏院士是搞核理論研究的,當國家需要他從事與核理論完全不同的氫彈研究時,他雖然當時已在核理論研究領域耕耘了數(shù)十載,正處于馬上就要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建樹的關鍵時刻,依然義無反顧地放棄個人名利而服從國家需要,長達28年隱姓埋名在大漠黃沙的艱苦環(huán)境中工作。名字解密后,他的身份才真正被揭曉,而他的成果更是令世人震驚,當氫彈爆炸成功時,他只淡淡說了句:“一切為了國家的需要。”以于敏院士為代表的不求名利的科學家,他們深藏了一切的榮耀,為的只是國家的強大,用一生的奮進,去為后人奠定基礎,他們窮其一生為的只是一個結果,這不單單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也是要保留自己的那份赤子之心,甘愿為了國家鞠躬盡瘁,甘愿為了祖國的強大去付出一生。這看似簡單實則困難重重,于敏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一種精神的延續(xù)。于敏院士曾說,不要在乎名譽這種身外之物,只想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自己的祖國。
如何實現(xiàn)理想一直是一個人執(zhí)著的信念,更是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此信念一旦產生,一個人就會以此信念為目標,努力以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實現(xiàn)。同時,此信念也會成為影響一個人日?;顒拥木駝恿?。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應明確自己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信念,激發(fā)為自身成才、民族進步和國家富強而發(fā)奮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學好專業(yè)知識,拓展課外知識,掌握服務社會、建設祖國的本領。
從于敏院士典型事例擴展延伸到其他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要求學生學習這些先進人物的事跡并完成學習報告,引導學生樹立為國為民做奉獻的人生價值觀。每節(jié)課前選擇1~2名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心得進行分享,再要求其他學生給出評價及感想,教師最后總結:家國情懷其實就在我們的一言一行里,不忘黨和國家對我們的培養(yǎng),從我做起,刻苦學習,勤奮努力,將情懷內化為精神動力,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創(chuàng)新進步,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與國家進步相統(tǒng)一。心中有信仰,手中有力量。當我們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那么一定會促進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去更好地報效祖國。每個人都有積極的信仰,都去成為最好的自己,那么,祖國一定會變得更繁榮昌盛。
發(fā)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通過熱力學第二定律,引出熵增定律——在一個孤立系統(tǒng)里,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熵增定律是一個比較消極的定律,它預示了宇宙終將歸于熱寂,生命終將消失。
量子力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定諤,在《生命是什么》中寫道:“生命是賴負熵而生”。如何實現(xiàn)“負熵”?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義中去找答案。根據其定義,熵增的條件是“一個孤立的系統(tǒng)”。要實現(xiàn)“負熵”,就要打破這個孤立的系統(tǒng),提高自己的有序性。生活有序性會進一步增強我們行動與決策的能力。所以人要學會約束自己的本能,學會與書為友,書籍會幫人條分縷析,指點迷津,消解困惑,豐富知識,慰藉心靈……所以,學會以書為友,它不僅能讓我們實現(xiàn)“負熵”,還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眼界和認知。再列舉一些當代優(yōu)秀企業(yè)家的故事,比如任正非、李彥宏等博覽群書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一個人讀的書越多,眼界和格局越大,最后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機會也就越大。人類要不斷進步,個人要發(fā)展自我,就要不斷地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只有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增長見識,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才能與時俱進,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迎難而上,得到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實現(xiàn)自身價值,從而回報社會,報效祖國。
學習稀溶液依數(shù)性里的滲透壓這個知識點,有一個反滲透的應用,我國應用反滲透日淡化海水能力15萬噸,成本為5元/立方米。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400立方米/人,排在世界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年平均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全國有2/3的城市缺水,特別是云貴一些地區(qū)缺水更為嚴重。在教學過程中以圖片形式結合我國嚴重缺水地區(qū),要求學生結合身邊的缺水或者水污染情況進行思考,倡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揚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在課堂上學生自發(fā)討論,自己平時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浪費水,哪些地方沒有愛護環(huán)境,應該如何改進?筆者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總結如下:用杯子接水刷牙、洗臉;洗手、洗衣服不再用長流水;洗澡搓洗時及時關水;用洗衣服的水沖廁所、洗拖把;少用一次性餐具;隨手關燈等。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主體,為了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首先,要求教師不僅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應加強政治理論學習,而且要有淵博的哲學、經濟學、歷史、文學、道德、法律等課外知識,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專業(yè)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對教師的發(fā)展會有很大幫助的。其次,教師應在平常教學過程中言傳身教、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學生。比如提前到教室進行課堂準備、認真對待課堂上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批改作業(yè)公平公正、備課充分、PPT美觀、板書設計合理、儀容整潔大方,這些小事都會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對于課程思政而言,成果導向理論體現(xiàn)在以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成效作為主要目標,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
1.課程想要學生的學習成果是什么?教師在設計教學目的設計時,應依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課程規(guī)律,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進行確立,并要求對每個目的細分到點。比如,剛進大學的學生沒有了高考的壓力,對自己的未來頓覺迷茫,那么在“大學化學”的第一節(jié)課的情感目標就可以通過于敏院士的故事進行拓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科學高尚的人生追求。再如現(xiàn)在的大學生普遍生活條件都比較好,沒有吃過苦,在《稀溶液依數(shù)性》章節(jié),可以設立通過一些浪費糧食物品的圖片和缺水的圖片沖擊視覺效果來培養(yǎng)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
2.如何幫助學生取得這些成果?家國情懷是一種精神,單純靠說教很難讓這種精神植入人心。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手段。教學設計: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手段和媒介獲得信息,實現(xiàn)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提倡學生課外通過網絡視頻自主學習、同學之間協(xié)作學習、探索學習。比如對課前要求學生查閱歷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信息、課前展示元素周期表國旗圖,學生可以通過諾貝爾化學獎無中國人、元素周期表國旗圖無中國國旗,感到中國在某些方面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以此激發(fā)學生為國爭光的愛國情懷,并以此樹立科學高尚的人生目標。
講授《熱力學第二定律》章節(jié)內容時,要求學生思考從自己角度出發(fā),如何打破“孤立的系統(tǒng)”,如何降低“負熵”,在10分鐘內寫出答案并拍照上傳到群里。筆者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由于現(xiàn)在學生長期接受碎片化知識,整體系統(tǒng)很難深入了解,很多學生反映“詞窮”,這也是深度思考不夠。通過這種對自身缺陷的深切體會,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通過輸出倒逼輸入,進而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據筆者觀察,課間大部分學生都是在手機上刷朋友圈、看小視頻等,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段播放紅歌或者以聊天的方式,與學生討論從古至今優(yōu)良的家風家訓,每日一句,“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一個學期下來可以將家國情懷慢慢滲透到教學全過程中。
3.如何有效了解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這個方面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動機的分析。家國情懷能否成功培養(yǎng),從某種意義上說,取決于學生對世界尤其是對學習活動所持的態(tài)度,取決于學生內在對自我認同的態(tài)度。對于學生家國情懷這種接受效果、實效性等無法用具體評價標準表述的隱形因素時,要通過觀察其顯性表現(xiàn),以進行教學過程中的持續(xù)改進。筆者認為,進行評價時應評價學生個人達成的學習效果,不強調學生之間的比較,學生個人能夠優(yōu)于昨天的自己,這就達到了學習成果。有的學生上課從只帶書轉變成了帶書、帶筆記本、帶草稿紙,并且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認真記錄,踴躍回答問題,上課看手機的次數(shù)減少等。對于學生積極的轉變,教師應要肯定學生付出努力的過程及努力后轉變的現(xiàn)象,最后營造出師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和諧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