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蕾(江蘇:江陰市立新中心小學)
科學課上,情趣讓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科學探究充滿興致,并能引起他們對科學研究的向往與追求。如何有序高效地組織小學科學低年級教學?本文從導入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方法靈活三個方面芻議如何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低年級科學課堂。
兒童情趣是在特定的兒童心理條件下,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語言表達等所顯示出來的一切特點,如好奇、幼稚、天真、富有想象力等。兒童情趣是情感與趣味的有機結合,情是核心,趣是形式??茖W課上,情趣讓兒童對自然現(xiàn)象、科學探究充滿興致,并能引起他們對科學研究的向往與追求。顯然,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僅僅多活動、多實驗是不夠的,只有更富兒童情趣,才能激起他們的有意注意,讓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在探究活動中更有質感。
一個好的導入,就似一首好歌的前奏,能撥動人們心中的琴弦,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愿望和探究動力,快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主動學習。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低年級科學課導入不宜開門見山,要注重引人入勝。
猜謎導入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認識感官》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個謎語:早上開門,晚上關門;走進一看,門里有人。讀一讀這個謎語,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謎語中說的是身體的哪個部分。學生一下子就產生了學習的熱情,紛紛舉手發(fā)言。
趣味游戲導入也是一種能吸引學生的方法。我聽過一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推和拉》一課。這位教師是這樣導入的:出示一個玩具大水槍,問學生會不會玩這個水槍,并演示玩水槍的方法,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接著,教師出示了“小水槍”——注射器。一個一個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內玩“槍戰(zhàn)”,學生一下子就興奮起來。玩注射器,無非是兩個動作——推和拉,而這恰恰是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充分體驗了推和拉兩個動作。
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還有一課《形狀改變了》,在老教材中,這一內容在四年級??缍热绱酥?,該如何設計適合低年級的教學呢?我聽過一堂二年級的課,總體感覺是沿用了四年級的思路,雖然導入部分也用了變臉游戲,但僅僅是教師演示變形的臉,請一位學生上前做一做,讓學生說一說,臉的什么不一樣,由此揭示課題。課堂趣味性仍然不夠。那么,如何體現(xiàn)趣味性?在玩變臉游戲時,可以慢慢展開。教材安排的一個活動有一個方框,代表的是有機玻璃,臉在有機玻璃上擠壓;第二個是用手壓,鼻子上加一個力,往上推一推;再加一只手,兩只手可以怎么玩呢?怎么變個狐貍?可以出示圖片,讓學生模仿圖片上的動作做一做。這樣,活動更具挑戰(zhàn)性,學生的興趣也更高了。
低年級的學生樂于猜謎語、聽故事、做游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心理特點以及教材內容,選擇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觀察、感受,促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身體驗,去發(fā)現(xiàn)新奇有趣的問題,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大膽尋求答案。
仍舊以《認識感官》一課為例,教材上安排一個找出圖中隱藏的小動物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認識眼睛的功能。如果在猜謎之后直接呈現(xiàn)圖片,問學生“你能找出這張圖上有哪些動物嗎?”不容易吸引學生。我在教學中以一個故事串起教材上的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師:這節(jié)課我們要到森林里去冒險。瞧,我們來到這里,這是森林的一個角落(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大樹、落葉、樹枝,還有草。
生2:我看到一只青蛙,它的顏色和落葉差不多,我看到它的眼睛啦!
師:你可真厲害,青蛙藏得這么好也被你發(fā)現(xiàn)啦!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這里藏著哪些小動物呢?你能找到它們嗎?它們是什么樣子的?比一比,看誰找到的小動物最多。
觀察活動以“比眼力”的游戲方式呈現(xiàn),這是兒童特別喜歡的一個游戲,通過這個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當學生指認出圖中的動物后,屏幕上出示了放大的動物外形,讓學生描述動物的樣子,學生知道通過眼睛的仔細觀察可以獲得很多信息。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認識耳朵聽的功能。屏幕出示畫面的同時,我講述:我們繼續(xù)往森林里走,你聽到了幾種聲音?此刻播放水流聲、羊叫、狼叫、小鳥叫四種聲音,讓學生說一說聽到了什么聲音。根據(jù)學生回答,屏幕出示了羊、狼和小鳥的卡通形象。接著引導學生理解聲音的意義,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小動物來到這里做什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學生把聽到的聲音編成一個故事,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
創(chuàng)設情境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增強情感體驗,產生情感的共鳴,對于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二年級上冊《天氣的影響》一課中,第一個活動是“交流天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要調動學生已有經驗,拓展學生的視野,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擴大天氣對職業(yè)影響的認知。在教學中,我向學生展示了教材上的兩張圖片:一張是刮風了,一個小朋友穿得暖暖的,一個小朋友凍得瑟瑟發(fā)抖;另一張是下雨了,一個小朋友打著傘,一個小朋友捂著頭跑。問學生:你們有這樣的經歷嗎?學生雖然回答了問題,但是這樣的方式并沒有引發(fā)學生學習的沖動。在下一個班的教學中,我改變了方式,創(chuàng)設了一個外出旅游的情境。
師:小朋友們,十一假期,如果我們要到杭州去旅行,你覺得應該準備些什么?
(出示圖片讓學生選擇,交流后出示杭州一周天氣:有下雨和降溫)
師:你選的東西派上用場了嗎?
在學生交流后,讓學生上前表演:下雨了,沒帶傘的小朋友會怎樣?降溫了,衣服沒帶夠的小朋友會怎樣?教材中的兩張圖轉換成了鮮活的生活事件,強烈的情感因素由此而來。游戲的方式,學生自然樂在其中。
從兒童年齡特點來看,小學低年級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且極其不穩(wěn)定,持續(xù)時間不長,課堂上難以堅持長時間學習。如果課堂形式單一,學生容易產生疲勞。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方設法采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需要對學生提一些要求,比如,對課堂聲音的要求、做完實驗的要求等。如果在低年級課堂沿用以往中高年級課堂的提要求方式,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要用貼近兒童的語言,如,用兒歌的方式提要求,往往就能收到好的效果。我就在課堂上使用了江蘇省特級教師曾寶俊提出的關于課堂聲音建議的兒歌:零級聲音靜悄悄;一級聲音小小小;二級聲音不能吵;三級聲音全聽到。經過訓練,學生都知道了,發(fā)言時應該是三級聲音,聲音應該響亮,因為要說給全班同學聽;小組討論時應該用二級聲音,不能太大,小組里同伴能聽到就可以;做實驗的時候應該是一級聲音;聽學生發(fā)言和觀看視頻時,應該是零級聲音,保持安靜,認真傾聽。再如,課堂上要對活動結束有一個要求。我曾聽過這樣一個兒歌:兩人一組好伙伴,動手操作互幫忙,不爭不吵有條理,音樂聲停我坐正。這個兒歌不僅好懂而且好記,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通俗易懂容易識記非常重要。
低年級教學設計應該注重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獲得體驗,如何讓學生獲得充分體驗呢?教師應當組織趣味性強的活動。仍舊以《形狀改變了》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安排了小組活動——改變海綿、皮筋、氣球、鉛絲的形狀。交流時讓學生逐個展示怎么玩的,小結改變的方法,讓學生說說怎么改變物體的形狀。在這么長時間活動后,學生仍舊說用手。要讓學生明白是力改變了物體形狀,似乎不太容易,并且過渡到研究力的大小與皮筋拉伸長度的變化也很勉強。其實因為學生還沒有學習本單元前兩課《運動和停止》《推和拉》,這時候“力”出不來也屬正常。但是在上課時,如果做拓展,學生的體驗就豐富了。拉、彎、壓、扭,是改變物體形狀的方式,課堂上如何拓展呢?在“拉”的拓展這一段教學中,我出示了一根皮筋,問學生怎么改變皮筋的形狀,學生回答說“拉”,我雙手一用力,皮筋往左右方向拉長。我又問:還可以怎么拉?學生說:上下拉。我問:一只手不動,怎么拉長?不用手可以拉長嗎?學生說:掛個重的東西。我出示一個鉤碼,掛在皮筋的一段,皮筋被拉長了。此刻,學生就明白了鉤碼掛上去是施加了一個拉力,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一段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邊說邊做:“左右拉,上下拉,往左拉,往右拉,往上拉,往下拉?!闭n堂互動氛圍好,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理解也很充分。
低年級科學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習慣為主,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課堂,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學習科學,讓學生體驗科學的樂趣,學生的學習持久度就會逐步提高,有利于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逐步形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