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紅(江蘇:昆山市正儀中心小學)
在小學科學課中,實驗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如何高效地進行實驗探究,是每一位科學老師關注的問題。只有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才能讓學生主體地位不是一句空話,才能更好地實現高效教學。下面,我分別從老師教學中語言的運用、問題的引發(fā)、科學聯系生活及課堂中創(chuàng)設“意外”情況等角度,分析如何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小學科學的教學不同于其他科目,科學學習沒有過多死記硬背的內容,更多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通過對實驗數據的研究分析,進行總結和歸納,從而得出相關的科學結論。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將科學知識內化于心的過程。因此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如何讓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充滿激情地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主動進行實驗探究和觀察,是每位科學老師必須關注的問題。下面我談談如何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驗效率。
語言是一門藝術。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主要依賴于語言的交流。如何運用語言與學生進行溝通決定了學生的感受,決定了學生給予老師怎樣的反饋。往往鼓勵性的交流要比批評性的交流效果更好;平等式的交流要比命令式的交流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好感,從而使學生愿意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交流過程中,把“你們”改成“我們”,把“請你們”改成“讓我們一起”,把有難度的問題變成鼓勵的話語。例如:把“這個問題對大家來說有些難度,請大家試一試”改成“雖然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老師相信難不倒大家,你們相信自己嗎?”;把“好像有點問題”改成“你可以再思考一下,看看有什么發(fā)現”。這樣鼓勵的話語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充滿期待,有利于學生挑戰(zhàn)自己,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在實驗活動中保持濃厚的興趣。
在《用感官來觀察》一課中,第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是“找不同”。我直接告訴學生,接下來我們要進行“找不同”的活動,本以為學生會熱情高漲,沒想到學生的反應較為平淡。我決定換一種語言描述方式,先讓學生興趣提高起來,讓大家積極參與,為后面其他的活動做好鋪墊。于是在下一個班級的課堂上,我是這樣說的:“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闖關,看看大家更厲害還是老師更厲害。我們的第一關是火眼金睛,你們有自信勝過老師嗎?”這樣的開場描述,使二年級的學生興趣盎然,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當第一關挑戰(zhàn)成功后,我繼續(xù)運用語言激發(fā)學生興趣:“看來第一關是簡單了一些,大家都成功完成了。下面我要加大挑戰(zhàn)難度了?!睂W生有了第一關成功的喜悅與自信,當然后面的第二關、第三關也在學生的期待中順利地完成了。
所以我認為,在同樣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老師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有效溝通,讓學生全員參與、主動參與是至關重要的。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老師需要做好學情分析,分析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分析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語言技巧,去組織課堂語言。而改變我們的語言表達,還需要多留意學生的反應,多思考學生需要什么,多了解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溝通方式。良好的交流可以增強學生在實驗活動中的體驗,運用充滿期待的語言更能讓學生向著老師期待的方向發(fā)展。
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是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動力源泉。小學生的特點之一就是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如果老師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就能讓學生對實驗活動充滿期待,使實驗活動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老師可分析不同課程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學生不知道的現象,讓學生一睹為快,然后發(fā)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放手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探究活動中去。這樣的設計方式使學生充滿熱情,也能夠增強學生探究活動的目的性,使學生有效地開展實驗活動。
例如,在六年級科學《電與磁》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將事先制作好的電磁鐵進行遮蓋,只露出部分線圈,然后將電磁鐵靠近指南針,讓學生親眼看見在這個裝置的影響下,指南針發(fā)生了偏轉,使學生對此裝置充滿好奇。接下來,老師放手將此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老師事先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和相關資料,親自體驗什么樣的裝置能夠像老師那樣使指南針發(fā)生偏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探究有了目的性和趣味性,實驗效率也會提高。
再例如,學習《小蘇打與白醋的變化》時,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對這兩種物質的認識,增加對兩種物質的熟悉程度,隨后出示泡沫滅火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效果。從熟悉的物質到不熟悉的現象,學生激發(fā)了將物質變化過程中的現象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學生想要親手完成觀察小蘇打與白醋的變化過程,更加有利于學生課堂實驗效率的提高。
其實這種先看到結果后進行探究的情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人們先看到鳥能飛,然后好奇,鳥如何飛,分析研究后,得出結論,從而有了現在的飛機。同樣,人們先看到蝙蝠可以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精確避開障礙物,并能夠捕食,然后思考為什么會這樣,才有了雷達裝置的發(fā)明。老師可以充分地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實驗活動的效率。
科學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處處體現科學。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素養(yǎng)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茖W課是為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了解現代科技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設置的一門課程。因此老師可以利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展開一系列的實驗探究活動。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科學知識,還能將科學知識從課堂遷移到生活中,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學以致用才是科學教育的本質追求。
例如,在學習六年科學《斜面》這一節(jié)課時,老師可直接拋出問題:想將重物搬到車上,有什么辦法?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想必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其中一定會有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出“搭一個木板(即斜面)”這個答案來。老師就可接著提出問題:斜面真的能省力嗎?老師對學生給出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提出了質疑,將課堂引入關于斜面的探究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最終得出結論后,老師可以讓學生體驗一下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很多課程設計也體現了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出發(fā),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科學地解決問題。例如,五年級“光”這一單元的最后兩節(jié)課,就是讓學生充分運用本單元學習的有關光和熱的知識,設計制作一個太陽能熱水器。這樣簡單明了地拋出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問題本身對學生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學生在平時生活中想要解決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可以完成的挑戰(zhàn)。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將書本中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讓科學知識服務于生活,體現出科學學習聯系生活實際的主張。
這樣的出發(fā)點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fā),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從而得出結論。這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接受失敗、學會傾聽、學習合作、懂得取舍的精神。
一般情況下,老師會通過認真?zhèn)湔n,讓自己的教學萬無一失。然而,有些時候,教學過程當中需要制造一些“意外”。這樣的“意外”情況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探知欲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意外”情況中運用自己的知識與小組合作討論分析,從而解釋或者解決“意外”情況。這樣的“意外”能夠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索思路,親身體驗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的爭論、質疑,感受科學家思維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充分體驗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例如,在《做一個指南針》這一課,我曾看過一位老師這樣上課:在給學生準備的要磁化的鐵絲中悄悄放入了鎳絲、鋁絲。有些學生在拿到這些金屬絲后,通過它們的軟硬程度便感覺到有問題,而大多數學生則在磁化過后發(fā)現自己制作的指南針失敗了,從而產生疑問。當老師讓失敗的學生與成功的學生交流時,班級里充滿了學生分析交流、討論爭辯的聲音。最終在他們自己的努力下發(fā)現金屬絲的不同導致一些學生的失敗。顯然,這樣的失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意外”情況中,把學習課堂徹底變成了我要了解、我要探究的陣地。好像“意外”發(fā)生后,他們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樣的“意外”激發(fā)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我想經過了這一課的學習,沒有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堂。
又一次,我也運用了這個方法。在學習《彈簧測力計》一課時,在學生觀察過彈簧測力計后,我便問學生會不會使用,得到的是學生自信滿滿的肯定回答。接下來,我讓學生測量一個5N 重的鉤碼,然后匯報數據。這樣一個簡單的安排,其實是一場有計劃的“意外”。學生匯報的數據各不相同,他們自己也感覺好像哪里出了問題。這樣的“意外”讓學生有了一定要探個究竟的決心,讓學生對剛剛做的過程主動進行反思。在“意外”出現后,實驗探究便從老師安排學生探究變成了學生自己非要探究不可。這樣實驗教學的效率怎么會不提高呢?這樣的課堂能夠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作用,不再像從前那樣,老師已經為他們安排好了一切,一切按部就班。這樣的課堂,他們有真正的分析討論,因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積極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來。
從前提到實驗教學,更多的老師想到的是在實驗過程中課堂紀律不宜把控,課堂實驗耗費時間長,其實實驗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途徑,不進行實驗,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到探究的樂趣。要解決紀律和耗時等問題,就要提高實驗教學效率,就需要老師做好課前準備,盡可能預設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實驗材料要準備充分,老師要用心設計實驗,安排課堂;當課堂開始實驗時,如何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顯得更加重要。只有學生對自己所做的實驗有了探究興趣,只有讓學生自己想做實驗,這樣的學習效果才是科學課程所要達到的,才能夠更好地提高科學實驗的效率,老師才能夠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使學生愿意去做,自己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主動思考,積極解決問題。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可以相互討論,相互合作,親身體驗實驗的成功和樂趣,從而發(fā)現科學規(guī)律。這正是我們要培養(yǎng)的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fā)現更多的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只有學生對實驗探究充滿期待,這樣的實驗探究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