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記記
(安徽亳州新能源學校 安徽亳州 236700)
英語學習對于我國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中職學生容易產生畏難心理。其實英語學習就像滾雪球,除了前期把雪揉成團費點力,后期只要方法得當,雪球就會越滾越大。在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四大學習模塊中,每一模塊都有一定的學習方法。本文主要以閱讀模塊為例,闡述如何在中職英語學習中主動出擊。
語言專家、學者在研究兩種及兩種以上的語言和文化時總愛強調差異性,這是他們在專業(yè)領域的主攻方向。他們就像是語言傳播過程中“開山鑿路”的人,致力于削弱或消除語言認知障礙。或許是受其影響,我國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也十分注重語言的差異性。差異性固然是語言學習中需要注意的一環(huán),然而相似性有時更重要。但在現實教學中,師生卻常常忽視相似性。所有的語言都源于生活,語言其實就是對生活準確的表達,而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實際上大同小異。曾有一篇閱讀理解中出現了單詞backbreaking(非常辛勞的),很多學生不認識這個詞,但是他們認識back(背部)和break(打破;折斷)。這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利用已知詞匯和聯系前后文猜測詞義之外,還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人勞作之后,哪里最不舒服?繼而推出最可能的答案:腰和背。教師結合漢語加深學生對該詞的理解,比如中文“累斷腰”跟這個詞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中職學校,大多數中職生英語基礎薄弱,缺乏英語學習自信心,因此在英語閱讀時容易產生畏難心理。如果教師能打破認知誤區(qū),通過英語與漢語的相似性這一橋梁,引導學生多結合生活實際去理解,就能使中職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下,積極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獲得良好的英語學習體驗,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許多學生將英語學習中的犯錯和失敗畫等號,即“犯錯=失敗”。英語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學生打破這一認知誤區(qū)。學生在任何學科、任何領域的學習中都會犯錯,英語學習也不例外。英語學習中犯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犯錯甚至可以加深對英語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為什么說犯錯也是英語學習的一種策略呢?以英語閱讀理解為例,根據目標性學習原則,一般是先閱讀問題和選項,再閱讀材料內容,其中可以再加一個步驟——在四個選項中合理預測一個答案后,再看材料內容。這樣閱讀的目的性更強,更具有針對性。預測的答案可能是錯誤的,但是這樣的犯錯只是一種策略,不僅不會導致不好的后果,還可以在英語閱讀理解題的解答中產生良好的效果。教師如能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擺脫心理負擔,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就能輕裝上陣,思路靈活,信心倍增。
閱讀題在中職英語高考中占比近乎1/2,可見提升中職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至關重要。許多中職學生認為閱讀就是從頭到尾認真閱讀,一字不差地能讀多細致就多細致,最好認識每一個單詞和短語。其實不然,這樣太過僵化、被動,閱讀效率也很低,是個笨方法。學生應當轉變閱讀策略,增強閱讀的目標性。一方面可以綜合地、適當地選用閱讀技巧,如略讀(skimming)、尋讀(scanning)、精讀(intensive reading)、泛讀(extensive reading)、預測(predicting)、推測(inferring)等。另一方面可以調整閱讀方式。從先讀材料內容再讀問題,改為先讀問題再讀材料內容,帶著疑問去閱讀,這樣目的性更強,效果更好。為此,筆者曾做過一個閱讀實驗,測試方法如下。
1.挑選40個英語水平差不多的學生,將其分為A和B兩組。
2.用兩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驗證閱讀方式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實驗1 在規(guī)定時間內,A組和B組同時閱讀同一篇閱讀材料。其中,A組先閱讀材料內容,后閱讀問題,完成作答;B組先閱讀問題,后閱讀材料內容,完成作答。最后,對比A組和B組的閱讀效果。
實驗2 在規(guī)定時間內,A組和B組同時閱讀兩篇難度系數和篇幅相同的閱讀材料1和2。其中對于閱讀材料1,A組和B組同時先閱讀材料內容,后閱讀問題,完成作答。完成材料1的閱讀任務之后,A組和B組再同時閱讀材料2,先閱讀問題,后閱讀材料內容,完成作答。最后,對比材料1和2的閱讀效果。
3.統(tǒng)計閱讀實驗的數據。
4.閱讀后,訪問記錄學生的閱讀體驗。
5.分析總結閱讀實驗結果。
通過實驗對比,最終的結果是先閱讀問題,后閱讀材料內容,獲取的閱讀材料的信息更精準。
這里所談到的主動意識,側重于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權意識”,即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力求處于主動地位,自主預測閱讀材料內容和設置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意識是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體現,符合我國的英語課程目標要求。在英語閱讀模塊學習中,培養(yǎng)主動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學生應該克服懶惰心理,擺脫被動局面,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預測的方法。預測不是毫無根據、毫無理由地胡想瞎猜。預測是有其內外邏輯依據的。英語閱讀學習中特別強調預測,可以通過標題或閱讀材料前幾句,大膽預測接下來的內容;也可以在閱讀材料內容時,通過某些可能預示考點或體現前后邏輯關系的詞或詞組,如because,therefore,so,thus,but,however等,預測問題。預測能力強的學生大多善于抓住重難點,能夠把握文章全局框架,而且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有不少中職學生知道在英語閱讀中可以預測,但是他們不敢或不習慣去預測。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悉心引導,集中訓練,幫助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感受到預測這一學習方法的效果,形成主動意識。
學習必要的英語寫作知識有助于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意圖,以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站在作者的視角去閱讀,能夠更好地把握閱讀材料,發(fā)掘其重難點。英語文章具有鮮明的文體特點、框架結構、行文方式等。以議論文為例,寫議論文的主要目的是“說服”,一篇好的議論文一般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有一個具有爭議的觀點;有充分的證據;邏輯性強,條理清楚,實事求是。所以,在閱讀議論文時,一定要先明確論點,圍繞論點找出論據,疏通文義。如“‘Without music,life would be a mistake’,famous German philosopher(哲學家) Friendrich Nietzsche said over a century ago.Music is a big part of our lives.But in recent years,some US schools have cut music classes to control budgets(預算)”,作者的論點是學校不應該取消音樂課。后文作者圍繞該論點,給出多個論據例證音樂的諸多益處,如“When playing music,you need different abilities to work together”“Music has a special connection with science as well”,等等。
如果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寫作基礎,就能了解閱讀材料的“來龍去脈”,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所表達的意思。
一定的詞匯量和文化背景知識是英語閱讀的基礎。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庇⒄Z詞匯和文化知識就相當于“米”,有了這些英語閱讀才能水到渠成。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如果基本的關鍵詞都不認識,或大多數單詞都不認識,何談閱讀并理解?如果僅知道句子的字面意思,缺乏相關文化知識,也是不夠的。比如Lily說:“I’m under the weather today.”如果僅根據單詞翻譯成“我在天氣底下”,就會鬧笑話,因為Lily實際上是在說她今天身體不適。再比如“You can’t be too careful.”字面上看容易理解成“你不能太過小心”,而實際意思是“你再小心也不為過”。字面義和實際義相去甚遠,這些體現的是表達習慣的不同,要求學生了解相關的語言文化習慣。
鑒于以上各種情況,學生在平日識記單詞和短語表達時,要多“留個心眼”,拓展相關知識;平日多注重閱讀,且閱讀時要多方涉獵,了解英語文化背景,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
中職學生不必在英語學習尤其是英語閱讀中感到束手無策,可以主動出擊:走出思想誤區(qū),通過英語和漢語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正視犯錯;轉變閱讀策略,帶著明確的目標去閱讀;培養(yǎng)主動意識,訓練主動行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勇敢科學地預測;學習必要的寫作知識,“知己知彼”;豐富知識儲備,訓練閱讀能力,以便順利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