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紅
《道林·格雷的畫像》帶給讀者最為直接的感受便是悲劇。雖然作者奧斯卡·王爾德在小說開篇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場景,但在小說的描寫中,悲劇色彩一直貫穿整個小說,使刻意營造的美感與自然的悲情氣息進行結合,帶來強烈的沖擊性。這種沖擊性在一定程度上使讀者能夠融合自身的閱讀感悟,與作者達成共鳴。且在該小說中,通過角色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預言了故事的悲情結局。猶如《哈姆雷特》一樣,該小說著重于人物描寫以及對話心理獨白等,并從多樣性的角度推進故事的走向。在讀者閱讀后,每個讀者都會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理解。尤其對畫家巴澤爾的死亡意象具有自身的獨特感悟,更好地了解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想要表達的思想以及內涵。
《道林·格雷的畫像》作為一部長篇小說,始創(chuàng)于1890年,一經推出,便受到當時讀者的廣泛喜愛?!兜懒帧じ窭椎漠嬒瘛分校魅斯懒帧じ窭资且幻砷L在倫敦的貴族少年,相貌俊美且心地善良,遇到了畫家巴澤爾所作的畫像,發(fā)現自己驚人的美。在亨利伯爵的慫恿下,他向畫像許下心愿,永葆青春美貌,所有的歲月滄桑以及少年的罪惡都由畫像承擔。道林·格雷在開始時不以為然,但他玩弄一個女演員的感情,使她自殺后發(fā)現畫像中的道林·格雷發(fā)生了邪惡變化??謶值牡懒帧じ窭撞]有及時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反而變本加厲?,F實生活中,道林·格雷的美貌依舊,但其畫像卻丑陋不堪。18年后,基于對畫家作品的憎恨以及對自己丑陋靈魂的厭惡,道林·格雷謀殺了畫家巴澤爾。隨后,女演員的弟弟前來復仇,卻被道林·格雷巧言欺騙,死于非命。但正因女演員弟弟的死亡喚醒了道林·格雷殘存的良知,他舉刀向丑陋的畫像刺去。他的相貌變得丑惡、蒼老,隨后道林·格雷死亡。畫像恢復年輕如初,仿佛之前的一切都沒有發(fā)生過。
作為19世紀唯美主義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畫像》在西方擁有非常深厚的文學地位。在該小說的詳細框架中,道林·格雷向畫像許愿后,愿望得以實現,認識女演員西碧兒·韋恩,兩人進入熱戀,并訂婚。但在一次演出中,西碧兒·韋恩出現了不足,失望的道林·格雷殘酷地對待西碧兒·韋恩。回家后,發(fā)現自己的畫像已然發(fā)生變化,嘴角顯現出了殘忍的表情。西碧兒·韋恩在道林·格雷絕情地離開自己后,當晚自殺身亡,但道林·格雷卻在亨利伯爵的引導下,將戀人的死作為一個浪漫的故事。隨后,為道林·格雷繪制畫像的巴澤爾好心相勸,卻被道林·格雷殘忍殺害,并毀尸滅跡。西碧兒·韋恩的弟弟在復仇中,因一次意外的槍擊事件死亡。為他毀尸滅跡的阿蘭塔·貝爾也開槍自殺,并沒有將道林·格雷的秘密公之于眾。經過一系列的事件,掛在閣樓里的畫像早已丑陋不堪。這幅畫像成為道林·格雷的心病,使道林·格雷時?;叵肫鹱约核傅姆N種罪惡。道林·格雷殘存的良知承受不了這種精神上的折磨,就在他舉刀刺向畫像的那一刻,畫家巴澤爾與道林·格雷合為一體。殺死巴澤爾的那把刀,刺進了畫像中的道林·格雷的胸膛。
借助《道林·格雷的畫像》,19世紀現實主義以及自然主義思想發(fā)展至頂峰,藝術與現實的關聯從未如此緊密過。借助該小說題材,凸顯社會文學價值,更融合種族環(huán)境、時代特點。在該小說中,強調文學作品的特性,再次展現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內涵,是一次藝術頂峰。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該畫像也反映了社會上流人士的真實生活。文學作品是時代的顯現,文學作品在故事情節(jié)、角色背景中充分展示當時社會上的不足以及丑惡。19世紀資本主義的高速發(fā)展,給社會環(huán)境以及文藝帶來沖擊。這種沖擊誘發(fā)了一系列變化,使當時的藝術家感到非常壓抑。藝術與社會的剝離感愈加強烈,藝術家不再被大眾接納,而是成為大眾所不理解的孤獨群體。而對于藝術家自己,對事物的敏感性也使藝術家只能行走于社會的小徑上,無法與社會主流形成共識。
在該小說中王爾德就曾說,當時的英國拘泥于傳統,一言一行必須與當時的社會道德相符,稍有偏離就會被認為脫離正軌,連藝術與文學的原則都被棄之不顧。在這種狀態(tài)下,王爾德便決心反抗這種枷鎖,使藝術能夠真正成為一種自由且能夠全面融合的載體。每個人都有自己創(chuàng)作的權利,藝術作品更是如此。藝術品是獨一無二的結晶,更是藝術家獨一無二的性情體現。藝術作品的美源于作者,能夠實現自我認識的一個道理,道林·格雷的畫像正是這種藝術觀的價值實現。
《道林·格雷的畫像》感官意象死亡,以巴澤爾為例進行分析。在畫作一開始,描寫了風和日麗、百花爭艷的景象,但作者煞費苦心,勾勒出這一景象時,卻以亨利伯爵為鋪墊,使氛圍急轉直下。正因亨利伯爵的出現,氣氛因此單調、壓抑。對于道林·格雷而言,與亨利伯爵的認知是整個小說中感官意象死亡的展現。而巴澤爾的死亡與道林·格雷具有密切關聯,巴澤爾的死亡在一定程度上使道林·格雷的“道德枷鎖”失去控制,徹底激發(fā)了道林·格雷的邪惡人格。在道林·格雷美的襯托下,這種邪惡更具沖擊性。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對沖無處不見,在歷史中也可隨時展現。至于《道林·格雷畫像》中的意象,是精神意象、感官意象,與死亡具有明顯的連接性。在該小說中,道林·格雷缺乏正常審美感官,因此使小說本體具有一定的荒唐性。作者用心良苦,展現了美與死亡的畫面交鋒,并使其與藝術界文學界進行強烈對比。結合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的想象思維,將整個小說的死亡意象凸顯得淋漓盡致,激發(fā)讀者的強烈感官以及深刻印象。在閱讀后,使讀者經久不忘,其思緒久久不能平靜。
而在精神死亡印象中,道林·格雷畫像借助巴澤爾的死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高潮階段,是整個小說靈魂開始提升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主人公靈魂墮落的時期。道林·格雷在亨利伯爵的勸說下,憑借自己絕世無雙的俊美面容,及時行樂。這種自我墮落以及自我放棄使巴澤爾痛心疾首。巴澤爾為了更好地挽救道林·格雷,苦口婆心勸說,但卻并未喚醒道林·格雷的良知,反而招至殺身之禍。巴澤爾死亡后,道林·格雷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也跟隨巴澤爾一起死去。在創(chuàng)作該小說題材時,王爾德所期盼的便是這種雙重死亡的意象,與當時的社會發(fā)展觀點具有明顯的背離,但在此種背離中卻涵蓋了作者對于未來美好社會的向往以及追求,這種沖擊性使該小說極具可讀性。在現實生活中,奧斯卡·王爾德本人也是單純?yōu)樗囆g而藝術。在當時社會背景下,藝術家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與當時社會明顯不合。而道林·格雷正是奧斯卡·王爾德的一個縮影。借助巴澤爾的死,王爾德凸顯當時社會精神死亡的意象。無法永恒美好的存在,就寧可將其親手毀滅。因此,巴澤爾的死既是自身精神追求的死亡體現,同時也是王爾德無聲的嘆息。在小說中,最為經典的一段便是道林·格雷與女演員之間的戀愛經過,就如同《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愛情故事。雖浪漫、美好,但卻依然充滿了死亡以及悲情色彩。而巴澤爾的死更是加重了這種悲情色彩。正是因為巴澤爾為道林·格雷繪畫,道林·格雷才感受到自己的美感。而正是這幅畫像,激發(fā)了道林·格雷后續(xù)荒唐的生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畫家本人的死亡。因為這幅畫像,道林·格雷心中殘存的良知促使道林·格雷敢于打破枷鎖,承擔一切,以自己的死亡換回了畫像的美麗,使畫像能夠真正在某種意義上達到永恒,使道林·格雷能夠更好地了解關于真、善、美的認知。
在《道林·格雷的畫像》中,巴澤爾的死亡具備多重內涵,主要可包含以下幾點。
巴澤爾是小說中的最大悲劇人物之一,巴澤爾的死亡體現了一種對藝術無比執(zhí)著的精神,巴澤爾為道林·格雷畫像,并被其深深吸引。這種吸引包含兩方面的吸引,首先,是被畫像本身吸引,即被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以及畫像中道林·格雷的美貌所吸引。其次,便是被現實生活中的道林·格雷本人所吸引。作為一個畫家,巴澤爾對于美的追求是純粹的為藝術而活?;钤谝环N超我的境界中,當他看著自己美感中的靈魂——道林·格雷墮落成為令人恐懼的魔鬼時,巴澤爾感到了極度痛苦。因為這種場景與巴澤爾所追求的純粹藝術美感嚴重不符。變了質的道林·格雷與他心目中的道林·格雷大相徑庭。因此,他要拯救道林·格雷。但巴澤爾卻忽略了道雷·格林已不是巴澤爾所能支配的了。同時,加之亨利伯爵的推波助瀾,巴澤爾成為道雷·格林的刀下亡魂。在創(chuàng)作中,如何在藝術追求中找回本真,自己唯有死亡才能做到。這就是王爾德安排巴澤爾死亡的直接因素,但巴澤爾雖然死亡,精神卻并未死亡,而是帶著一種對于美好的思念,使整個藝術題材上升至精神境界。
正是因為巴澤爾的死使道林·格雷更加肆無忌憚,缺失道德因素的捆綁。王爾德在描繪中,將道林·格雷后續(xù)墮落體現得淋漓盡致。對于道林·格雷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是內心善良的真正缺失。道林·格雷不聽他人勸告,在亨利的誘導下出賣自己的靈魂甚至去殺人。雖然是道林·格雷本人所做,但卻不是到道林·格雷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在《道林·格雷的畫像》小說描述中,道林·格雷本人在未向畫像許愿前,同樣具有良好的責任感以及道德感。因此,道林·格雷本人遭受心理折磨,盼望能夠回到過去。當殺死巴澤爾的時候,這種期盼感便在道林·格雷心中埋下種子。當女演員的弟弟死亡后,這顆種子徹底發(fā)芽成長,使道林·格雷能夠突破自我,舉刀刺向畫像,并回歸真、善、美。對于巴澤爾的死,體現了對于善意的回歸。巴澤爾起初為道林·格雷作畫,不僅是為其美貌所吸引,更是為其善良所吸引。但在畫像完畢后,巴澤爾滿心希望將道林·格雷的善良保存在畫中,最后被道林·格雷殺死的瞬間,畫家領悟這種善意已然不復存在。但卻依然有可能留存希望,促使整個善意的有效回歸。
王爾德在創(chuàng)作小說中,將道林·格雷想象成為缺失社會責任感束縛的樣子。因此,可以看出小說最后,道林·格雷的死亡是必然結局,更是社會維持正常運轉的基礎。以死為基礎,結束一切的做法實現了自我追求。在王爾德的世界中,王爾德一生主張為了藝術而藝術,不顧一切追求美好事物。因此,道林·格雷以及畫家巴澤爾是王爾德的精神體現,二者的追求無外乎兩種結果,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人們的一致認可以及贊賞,使藝術能夠真正地流傳百世。而另外一種,則是以死震撼世界,使人們能夠真正地審視作品,并理解作品、認同美感。在當時社會價值觀而言,王爾德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無法被社會所認可,這是必然結果。因此,王爾德感受到了被世俗摒棄的悲傷,王爾德活在屬于自己的世界中。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巴澤爾的死體現了王爾德在內心深處的選擇,那便是王爾德寧可為藝術而死,也不愿意向生活妥協。在死亡后能夠完成自己的藝術,追求實現自我探究。道林·格雷為了擺脫罪惡的自己,回歸最美的自我,選擇了自殺。這是一種非比尋常的對應關系,同時也表現出了王爾德心中的迷茫以及無奈。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他積極尋找并實現自我的精神,這或許就是奧斯卡·王爾德想借助這部小說想要展現的思想源頭。
綜上所述,在小說閱讀中,生活以及藝術的本質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藝術可以表達最美的生活。在近乎苛刻的傳統禮教約束下,奧斯卡·王爾德在生活與藝術中作出選擇,雖然是一種痛苦的決定,但作為唯物主義以及堅持為藝術而藝術的人,奧斯卡·王爾德必須選擇藝術。因此,了解死亡,面對死亡。在《道林·格雷的畫像》中,借助巴澤爾的死亡,王爾德突出的死亡意象,使我們能夠更加近距離地接觸王爾德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