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 馬生濤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 西安 710600)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眾文化需求的提高,到博物館學習和探索歷史文化已成為人們提高精神素養(yǎng)的高層次追求??脊抛鳛橐婚T綜合學科,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文學藝術界推出的考古題材小說《鬼吹燈》《盜墓筆記》等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年學生們的喜愛。博物館應緊跟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使博物館公眾考古教育與學校合作發(fā)揮最大效應,讓更多學生通過考古遺跡和文物來了解歷史,通過參與博物館的考古探測、發(fā)掘、模擬修復等活動來感知歷史,從而做好考古歷史知識的傳播。而如何做好這項工作是每一位博物館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考古學是指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公眾考古則是考古學的一個研究新領域,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首先出現(xiàn)在美國等國家。1972年,美國考古學家查爾斯·麥克基姆西提出公眾考古是“公眾在學校、公園和博物館等場所了解并參與到實際或虛擬的考古工作中,有能力參與歷史學和考古學闡述的批評性評估,并能更好地理解過去如何以及為何與現(xiàn)在相關?!痹谖覈娍脊抛鳛橐环N新興領域,它主要研究考古與公眾之間的關系與溝通,文化遺產保護,“古為今用”,考古發(fā)現(xiàn)對現(xiàn)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影響等諸多方面。公眾考古教育則是對考古學的闡釋,是一種涉及切身體驗的理解、一種現(xiàn)實對過去的解讀、一種對過去歷史意義的闡述。所以,博物館公眾考古作為社會教育面向廣大的觀眾和學生尤為重要。我國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是一些基礎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知識,而要吸取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就可以通過公眾考古教育把學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加強公眾考古教育的館校結合至關重要。
第一,公眾考古教育與學校合作向學生普及考古教育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途徑。在學校教育中歷史課是學生們的必修課,但是由于課本中的內容不夠直觀、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等原因,讓有些學生對學習祖國悠久歷史沒有充沛的激情。可以通過與學校開展公眾考古活動,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與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
第二,公眾考古教育與學校合作向學生普及考古教育是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素質的有效方法。公眾考古教育的開展會大大增進學生歷史考古知識的積累,當學生們通過考古專家的授課,開啟了他們的想象的激情、創(chuàng)造的欲望、挑戰(zhàn)未來的智慧,交給他們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公眾考古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教育學生,真正地將考古成果轉化為知識,讓學生學有所獲。
第三,公眾考古教育與學校合作向學生普及考古教育是提高學生動手實踐、感知文化遺產魅力的途徑。將有些枯燥的考古工作以一種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開展更多與考古內容相關的、真正可以動手參與的體驗活動。通過考古現(xiàn)場互動,感知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公眾考古教育面向學生不僅普及了考古知識和對各類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改變了大眾對考古的粗淺看法,增強了公眾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另外,也給學生提供了課外活動和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親身體驗考古活動的意義。把歷史文化考古教育課程送入校園,講好身邊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們體會發(fā)生在身邊的歷史文化。
在我國公眾考古教育與學校開展的活動可以分為:一是走進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圖1),由博物館專業(yè)老師介紹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相關研究成果;二是讓學生們參觀博物館,參觀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參與考古相關的體驗活動;三是開展不同年齡段學生考古歷史知識競賽;四是開展學生考古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
圖1 考古專題講座現(xiàn)場
目前,全國共有3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中學成立了近百家中學生歷史考古類社團。為服務這些中學生歷史考古類社團,需搭建一個社團聯(lián)合體平臺。因此,在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及各考古文博機構的支持下,在國家教育部門和文化、文物部門的引導下,經過多年的努力營造,2017年12月1日全國中學考古(歷史)社團正式成立。
博物館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虛擬考古體驗館2013年開館,已更新了三個版本,借助多媒體科技,使觀眾沉浸式參觀水下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欣賞出水文物、實時觀看考古現(xiàn)場直播;體驗鉆木取火、參與文物修復等游戲,吸引了大量研學學生群體參觀,掀起了學生們對考古的熱情。南京博物院下設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利用考古優(yōu)勢每年開展多期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及冬令營活動,讓中學生們親臨考古工作現(xiàn)場,學習并親身體驗考古勘探、遺跡清理、文物繪圖、器物修復等,讓學生們感受到考古的樂趣與艱辛。漢景帝陽陵博物館2012年成立模擬考古基地,之后與西安中學、曲江一中歷史考古學社多次互動交流,使同學們對考古產生極大的興趣。我們發(fā)現(xiàn),遺址類博物館的公眾考古教育比一般博物館更能吸引青少年學生的興趣。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麗山園)為依托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在考古發(fā)掘、文物保護、文物修復、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等方面都有著豐厚的專業(yè)人才和技術力量。在弘揚歷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中給學校和學生在考古、歷史等方面搭建起了零距離接觸考古及相關科普知識活動的最佳平臺?!皻g樂博物館”“秦陵移動課堂”“優(yōu)秀歷史文化進校園”“探秘秦始皇陵”等實踐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博物館的宣傳形式,開拓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眼界,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扒亓暌苿诱n堂”之“秦俑坑中的馬”獲得2015—2017年度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優(yōu)秀案例推介活動古代歷史文化類十佳教育課程?!拔沂俏奈镄迯蛶煛獙W修兵馬俑”獲得陜西省首屆博物館教育項目優(yōu)秀案例評選一等獎。
2015年起秦陵移動課堂走進全國各個校園,舉辦了各類講座百余場,僅在建國路小學開展的公眾考古教育課程就有多場。以通俗的語言、漫畫版的PPT讓學生們更直觀地了解考古知識及最新的秦陵、秦俑發(fā)掘成果。
公眾考古教育活動也是博物館教育活動的一大亮點,“探秘秦始皇陵”活動的開展是博物館教育活動的一種嘗試(圖2)。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guī)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自1974年秦兵馬俑發(fā)現(xiàn)之后,考古發(fā)掘工作歷來都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探秘秦始皇陵”公眾考古活動主要針對高校學生,不僅是秦陵考古科普的饕餮大餐,同時達到了讓考古知識和文物保護理念在體驗中傳播的目的?;顒觾热莅脊艑<椰F(xiàn)場講解、考古遺址參觀、考古發(fā)掘體驗等內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專家全程帶領學生們參觀了秦始皇陵陵冢、9801陪葬坑、9901陪葬坑及發(fā)掘現(xiàn)場等地,近距離觀察了秦陵遺址與出土文物,了解了考古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在麗山園遺址現(xiàn)場考古專家詳細講解了考古鉆探和發(fā)掘知識,并現(xiàn)場演示了傳統(tǒng)考古工具“洛陽鏟”的使用方法,以及教學生們如何辨認土層關系?;顒拥倪^程中將學生分成組,每組在考古技師的指引下,讓大家親身體驗考古鉆探、發(fā)掘、確認遺跡以及遺物分類等考古工作(圖3),與歷史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不僅滿足學生對考古工作的好奇心,擴大了公眾考古的影響力和覆蓋面,還引導了青少年樹立保護文物、熱愛文化遺產的意識。
圖2 “探秘秦始皇陵”活動
圖3 體驗考古工作
2019年3月29日,秦兵馬俑發(fā)現(xiàn)四十五周年之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辦“邀您來聽兵馬俑考古的故事”主題活動,由著名考古學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名譽院長袁仲一先生為熱心觀眾講述秦兵馬俑考古發(fā)掘與研究的往事。為了與公眾分享這難得的文化盛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過線上征集了以學生群體為主的45名熱心觀眾參加啟動儀式,見證秦兵馬俑考古歷程,并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眾多考古學者的帶領下參觀遺址,聽考古學家講秦俑,隨考古學家看秦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眾考古活動多次走進下和小學、韓峪小學等學校開展“守護國寶 傳承文明”科普知識講座活動(圖4)。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專家為學生做“秦兵馬俑考古及科普知識”講座。通過PPT圖文并茂的形式和通俗生動的語言讓同學們對考古、秦兵馬俑等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并針對講課內容提問互動,調動同學們的參與熱情,開展秦服飾體驗活動,讓同學們通過穿秦服、學秦禮,了解秦兵種及軍銜、秦代服飾、秦代禮儀等相關內容(圖5)?!笆刈o國寶 傳承文明”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讓成長在世界文化遺產地旁邊的鄉(xiāng)村孩子們,通過公眾考古普及秦文化知識,讓孩子們更多地了解考古和秦文明,從而激發(fā)熱愛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情,讓“守護國寶 傳承文明”的精神薪火相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眾考古活動還走進以工科專業(yè)為主的汽車大學,在豐富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更具意義,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是為我們民族“培根鑄魂”的理念,通過公眾考古進高?;顒蛹ぐl(fā)了學生進一步了解考古知識、學習秦文化的熱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圖4 考古老師為下和小學六年級學生授課
圖5 秦服飾體驗活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眾考古教育在院考古工作部、社會教育部等部門的合作下,申報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19年度社會科學宣傳普及資助項目“基于秦陵博物院的公眾考古科普項目”,并順利結項,獲得優(yōu)秀等級。該項目旨在多部門合作,充分利用各部門的有效資源和專業(yè)人員,把公眾考古教育工作做到最好。這是推動館校結合開展公共考古的良好契機,利用這個平臺對青少年學習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雖然在公眾考古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對公眾考古認知不足、普及不夠等問題。
第一,加強館校合作范圍。結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資源的平臺,應緊密地與大、中、小學校聯(lián)系,與各學校的考古社團合作,更好地開展公共教育活動。要在緊鄰博物館周邊的學校開展活動,讓歷史和考古文化影響和感染他們,讓孩子們?yōu)樽约荷磉叺臍v史文化充滿自豪感。將教育活動深入到全國乃至走出國門,把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發(fā)揚光大。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困難和很大差距,活動的內容、形式還有待于提高和完善,對學生的宣傳力度還要增強。
第二,結合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研發(fā)系列課程。要緊跟考古發(fā)掘的最新進展,把考古發(fā)掘最新現(xiàn)狀以專題課程的形式傳達給廣大的觀眾朋友和青少年學生。不僅要研發(fā)線下考古課程,還要研發(fā)線上考古課程,形成分年級公眾考古活動課程資源包,讓更多不同年齡、不同地方的學生,了解考古、有機會參加公眾考古教育活動。
第三,邀請富有經驗的考古專家走進學校,跟學生們以通俗的語言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分享考古發(fā)掘的經歷,使學生們更深層次地了解文物內涵,滿足其精神需求。注重對低齡學生的科普,增設適合低齡學生的考古體驗活動,提高公眾考古的參與性和趣味性。了解學生心理,開展公眾考古活動前對學生提前調查、了解所需,活動開展后積極尋求學生的反饋,為下一次活動的開展積累更多的經驗。
第四,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lián)網、微信平臺、短視頻媒體等技術,采用媒體、網絡等多種形式對文物考古知識進行全面宣傳,擴大宣傳教育力度。
第五,設置專項資金以課題項目的形式開展公眾考古教育。專項資金用于考古教育活動的開發(fā)、研究、體驗以及必要材料的采購等。
第六,對學校教師進行考古知識培訓,使老師們在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向學生們傳遞我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館校雙方各自發(fā)揮優(yōu)勢相互學習,宣傳好家門口的文化遺產,擴大博物館宣教服務的種類和覆蓋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近年來在公眾考古活動方面有諸多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今后將進一步推出公眾考古探索和公眾考古教育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公眾考古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教育活動,使館校公共考古教育活動不斷完善,深入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法規(guī),激發(fā)不同年齡段學生們保護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博物館是弘揚歷史的最佳平臺,是考古的最佳現(xiàn)場,博物館以此擴大館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使博物館教育同學校教育相結合,形成常態(tài)化教育。我們可以看到,對學生進行公眾考古教育已成為今后館校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