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偉,馬偉,姚森,楊其長,段發(fā)民
(1.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都市農業(yè)研究所,成都市,610213; 2. 成都農業(yè)科技中心,成都市,610213)
我國蔬菜連作現象較普遍,土傳病害和連作障礙十分嚴重,阻礙了蔬菜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蔬菜嫁接苗是預防土傳病害,克服連作障礙的一項有效技術措施,不僅可以改善根際微生物群落組成[1],提高種苗抗逆性[2],還可以保持良種品質[3],增加產量[4]。目前,嫁接苗需求量約500億株,這給育苗工廠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5]。傳統(tǒng)人工嫁接耗時費力,難以保證較高的嫁接效率和成活率[6],在此背景下,研發(fā)自動嫁接裝備成為行業(yè)亟需解決的問題。
日本是世界上進行蔬菜苗自動嫁接研究最早的國家,從1986年便開始了嫁接機器人的研究。洋馬、井關等日本公司開發(fā)了多款全自動或半自動的蔬菜苗嫁接機,這些裝備嫁接效率在600株/h以上,成功率大于90%[7]。但這些引進的機器體積龐大,結構復雜,價格昂貴,無法適應我國國情。為滿足國內急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科研人員對自動嫁接技術也做了廣泛研究。北京農業(yè)智能裝備研究中心研制出一種雙臂蔬菜嫁接機。該機作業(yè)效率可達800株/h,成功率為95%[8]。但價格依舊昂貴,對于中小型育苗工廠而言購機成本很高。為研發(fā)低成本嫁接機,唐興隆等[9]對蔬菜嫁接裝置的結構、工作原理、質量效率等進行分析,開展了砧木、接穗切削、粘接試驗。馮青春等[10]基于FX1N系列PLC設計了自動嫁接機控制系統(tǒng),可提供單步運行和連續(xù)運行兩種工作模式。嫁接苗回栽質量水平與回栽裝置設計有關,皇甫坤等[11]設計一種集吸持和鎮(zhèn)壓于一體的回栽裝置,并對回栽精度進行仿真分析。
上述報道為小型、低成本蔬菜嫁接機的研發(fā)積累了豐富經驗,但這些研究多處于理論和試驗階段[12-13]。機器易對秧苗造成機械損傷,作業(yè)穩(wěn)定性不高,很難應用于實際作業(yè)等問題依舊是當前的行業(yè)痛點。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通過對人工嫁接過程中的關鍵動作及流程進行梳理分析,設計一種基于氣動驅動方式和PLC控制系統(tǒng)的臥式輕便型蔬菜嫁接機,旨在降低嫁接機成本,提高嫁接效率,解決秧苗損傷問題。
蔬菜嫁接方法較多,有針接法、斜接法、劈接法、套管法、靠接法等,嫁接效果除了受光照、溫度等因素制約外,不同的嫁接方法影響差異也較顯著。其中靠接成活率最高,斜接法比套管嫁接效率高,針接法抗病性好,產量、糖分差異不顯著[14]。在砧木和接穗長勢均勻的情況下,斜接法(圖1)嫁接后切面貼合度好,操作流程簡單,更適合機械裝置操作。
斜接法手工嫁接操作步驟如圖1所示,按照60°角度分別切削砧木和接穗,盡量保證接穗與砧木切面大小接近。將準備好的接穗苗與砧木苗切口對準貼合在一起,然后用嫁接夾夾住嫁接部位,固定牢固即可。按照手工嫁接流程可將嫁接機關鍵動作及工作流程梳理為:(1)放置砧木苗;(2)切削砧木;(3)推送砧木;(4)放置接穗苗;(5)切削接穗苗;(6)推送接穗使其與砧木對接并對齊;(7)用嫁接夾固定嫁接部位,并取走嫁接好的秧苗;(8)各部件復位,重復以上過程。
圖1 蔬菜苗斜接法嫁接過程
嫁接機結構設計緊扣農機農藝融合原則。斜接法嫁接過程首先需要對砧木和接穗單獨處理,然后將兩者進行對接固定。因此采用雙向切割對接技術,將嫁接機工作部件分為左右兩部分來分別完成砧木和接穗的夾持、切削動作,然后將其推送至中間進行對齊固定。如果秧苗采用豎直放置方式,在夾持秧苗時,夾持力過大將造成秧苗的機械性損傷,而夾持力過小秧苗在根系土塊的重力作用下會出現松動下滑,造成砧木和接穗切面間隙變大而無法貼合。另外,豎直放苗時莖葉易遮擋視線,不利于操作員控制秧苗的放置位置和一次性精準完成放置動作。為解決該矛盾,將秧苗放置臺設計為橫臥式以供秧苗水平躺臥,并通過根系托盤來承載秧苗根系土塊重量,這樣更符合人體工學要求。如圖2所示,2個推桿氣缸分別安裝在機架兩端,在推桿頂端通過連接件固定氣動夾。為實現秧苗橫臥狀態(tài)下的切割效果,2個割刀氣缸豎直向下安裝,并在推桿頂端安裝有切割刀片。刀片正下方裝有配合刃口尺寸的割臺及秧苗根系托盤。
圖2 臥式蔬菜嫁接機系統(tǒng)機構
氣缸本身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無需復雜的參數計算和結構設計。本研究以維護方便,機構簡單,設計成本低為目標,選用氣缸和氣動夾作為嫁接機的直接執(zhí)行部件。其中氣動夾作為秧苗夾持裝置,如圖3所示,固定在推送氣桿頂端。夾子工作氣壓范圍為0.1~0.7 MPa,尺寸為75 mm×25 mm×50 mm,開閉行程10 mm,閉合后兩指間距為16 mm。
圖3 夾持與推送機構
為彌補該間距以及確保秧苗柔性夾持效果,在上下指上固定分別2塊柔軟的聚乙烯發(fā)泡棉(EPE)墊塊,這種材料材質柔軟、韌性強、恢復性好。EPE墊塊夾持力過大會損傷秧苗莖稈,過小則夾持不穩(wěn)定性。Wu等[15]研究發(fā)現,嫁接機夾持機構的最大夾持力不應大于4 N。而夾持力大小與EPE墊塊的厚度L有關,為計算適當的L值,根據
(1)
式中:ε——應變;
ΔL——EPE墊塊形變量,正值代表拉伸,負值代表壓縮,cm;
L1——EPE墊塊壓縮后的厚度,cm。
(2)
式中:F——EPE墊塊受植物莖稈的反作用力,N;
A——EPE墊塊與植物莖稈有效接觸面積,m2;
σ——應力,Pa。
(3)
式中:E——EPE墊塊彈性模量,由文獻[16]可知EPE材質的彈性模量為100 kPa。
聯立式(1)~式(3)可得
(4)
由式(4)計算可知,在滿足EPE墊塊對番茄秧苗夾持力為4 N的條件下,單側EPE墊塊的壓縮量為2 mm,因此在EPE墊塊厚度彌補氣動夾兩指間隙并的同時,單側總厚度設計為10 mm,然后對EPE墊塊進行秧苗夾持測試,得出其厚度為10 mm時既能加緊秧苗又不至于夾傷秧苗。
然后根據式(5)計算執(zhí)行氣缸的推力,并結合實際作業(yè)阻力效果完成氣缸選型。
(5)
式中:F——推力,N;
D——缸徑,mm;
p——氣缸的工作氣壓,MPa。
經測試滿足使用要求的氣缸選型如下:其中推送氣缸為雙桿氣缸(圖3),行程為125mm,工作氣壓為0.1~0.6 MPa,尺寸為175 mm×25 mm×80 mm。割刀氣缸行程為20 mm,工作氣壓為0.1~0.6 MPa,尺寸為66 mm×17 mm×42 mm。為保證粗細不一的秧苗莖稈切割時的完整性,刀片刃長不宜過短,此處設計為20mm,刀刃厚2mm。根據農藝切割要求,刀片安裝角度相對于秧苗莖長方向傾斜30°(圖4)。在刀片正下方裝有與刀片參數相配合的切割臺,切割時為避免割刀固定板和割臺發(fā)生碰撞干涉,割臺設計有長孔可上下浮動安裝。
圖4 秧苗切割機構
嫁接機采用半自動作業(yè)方式,需要人工將秧苗按照特定姿態(tài)放置于操作臺上,然后觸發(fā)傳感器來啟動后續(xù)夾持、切削、推送等工序。具體工作步驟為:操作員確定砧木切割部位,將其平放在砧木操作臺的光電開關卡槽里以觸發(fā)開關,之后夾子夾持砧木苗,割刀垂直完成切割,推桿將砧木向前推送。以同樣的工序完成接穗苗的放置、夾持、切割,然后推桿向前推送接穗苗,使其與砧木進行對接貼合。最后,人工使用夾子完成砧木—接穗固定,然后夾子松開,操作員取走嫁接苗,割刀、推桿全部復位,等待下一次嫁接操作。
動力系統(tǒng)方面,本機設計采用氣動驅動方式。與電動推桿、絲桿等元器件相比,氣動系統(tǒng)具有動作迅速、平穩(wěn)等優(yōu)勢,且控制簡單[17],氣動系統(tǒng)需要4個雙桿氣缸和2個氣動夾。其中氣動夾用于夾持秧苗,夾持力42 N。氣缸用于砧木、接穗切削和推送對接,其中推送氣缸推力為196 N,割刀氣缸推力為82 N。每個氣動元器件裝有2個單向節(jié)流閥,用于調節(jié)氣缸伸縮速度。為了實現嫁接機的自動化作業(yè),使用6個二位五通電磁閥對氣缸進行控制。氣動系統(tǒng)原理如圖5所示,根據各個氣動元件的工作氣壓要求,以及不同氣壓下的氣缸工作效果測試結果,確定系統(tǒng)的額定工作氣壓為0.60~0.65 MPa。
圖5 氣動系統(tǒng)原理
控制系統(tǒng)設計方面,需要根據信號輸入,按照作業(yè)流程進行指令輸出,以驅動繼電器和電磁閥開閉,從而實現氣動元件按預定時序動作??刂葡到y(tǒng)硬件包括中央控制單元、輸入模塊、輸出模塊和電路保護元件4部分。PLC內部集成的定時器、計數器、輔助繼電器及觸點大大減少了電氣元件的使用,降低接線的復雜度[18]。綜合考慮嫁接機工作方式、開發(fā)周期、I/O口數量等因素后選用歐姆龍PLC(CP1E-E40SDR-A)作為中央控制單元。該控制器有24個輸入端口和16個輸出端口,工作電壓為110~220 V。電路設計如圖6所示,220 V電源經過斷路器后給PLC控制器供電,并通過變壓器降壓為24 V后為其他元器件供電。PLC輸入端與輸入模塊連接,主要為光電開關、磁性開關及按鈕,傳感器工作電壓為24 V。輸出端與輸出模塊連接,包括工況指示燈、中間繼電器和電磁閥。中間繼電器與電磁閥連接,起遠程開關作用,基于PLC通斷信號控制電磁閥的開閉。表1為PLC端口分配情況。
表1 PLC輸入輸出端口分配Tab. 1 PLC input and output port allocation
圖6 電路設計接線示意
控制系統(tǒng)采用梯形圖編譯程序,使用CX-Programmer軟件編寫、調試和下載程序模塊。根據檢測內容需求和系統(tǒng)工作運行要求,程序編寫采用模塊化設計思想。嫁接機控制流程如圖7所示。
工作時打開啟動按鈕,U型槽光電開關1開始檢測卡槽處是否有接穗苗,若沒有接穗苗則重復進行檢測,若有接穗苗則輸出控制信號接通中間繼電器,進而控制電磁閥使氣動夾1閉合;閉合動作觸發(fā)割刀磁性開關,以相同原理驅動割刀1氣缸垂直向下伸出進行剪切后立即縮回;剪切動作繼而觸發(fā)推送氣缸磁性開關,推桿氣缸1伸出將切削好的秧苗推向中間。此時,U型槽光電開關2檢測卡槽處是否有砧木苗,按照同樣的流程控制氣動夾2閉合,割刀氣缸2和推桿氣缸2伸出。在推桿氣缸1和推桿氣缸2均伸出時系統(tǒng)開始計時5 s,等待人工固定;定時器時間到,夾子1和夾子2 張開,推桿1、推桿2縮回,嫁接流程完畢,系統(tǒng)全部復位,進行下一輪檢測。
為驗證臥式蔬菜嫁接機工作效率和性能,對其進行嫁接測試。嫁接機工作電壓220 V,氣壓0.6 MPa。試驗對象為茄子秧苗,平均株高18 cm,長勢均勻、健康。將60株秧苗隨機分成3組,在熟練操作下進行嫁接試驗。記錄每組秧苗完成嫁接所需的時間,并將其轉換為嫁接效率(株/h)。每組測試完成后統(tǒng)計嫁接苗成功數量和損傷數量。嫁接成功的具體技術要求為砧木—接穗緊密貼合;嫁接苗無明顯損傷;夾子固定緊密,嫁接苗無明顯錯位[19]。損傷主要查看砧木和接穗是否出現莖稈壓扁、傷殘等情況。
嫁接機操作過程中共2人參與,其中1人操作嫁接機,1人負責供給砧木和接穗,并運走嫁接苗。
測試完成后計算每組試驗的嫁接效率、嫁接成功率和秧苗損傷率,數據統(tǒng)計見表2。成功率為秧苗嫁接成功的數量占總嫁接苗數量的比率,損傷率為損傷秧苗數量占總嫁接苗數量的比率。
表2 嫁接機數據統(tǒng)計Tab. 2 Statistics of grafting machine
由表2可知,本文提出的臥式蔬菜嫁接機平均作業(yè)效率為348株/h,平均嫁接成功率為93.3%,損傷率為0%,說明該嫁接機工作性能較為穩(wěn)定,對秧苗無損傷,可滿足實際作業(yè)需求。
完成嫁接機設計和樣機試制后,對其成本進行核算。其中直接材料費用4 500元,直接人工費用 15 000 元,制造費用800元,輔助生產費用450元,總設計成本為20 750元。與市場現有嫁接機相比,臥式嫁接機成本顯著降低,可為中小型育苗基地和種苗生產農戶節(jié)省生產成本。
本文設計的蔬菜嫁接機采用氣動驅動方式,工作氣壓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割刀切割速度的快慢和動作的剛柔度,而切割速度快慢與動作剛柔度會影響秧苗莖稈切面的平整度,這對砧木—接穗貼合效果和嫁接苗的成活率有影響,而此次試驗主要測試了嫁接機的效率和性能,沒有研究不同工作氣壓下的秧苗切割面平整度情況,因此這是未來工作重點。另外,刀片切入角決定了其受力特征,不同的切入角將產生什么樣的秧苗切割效果?斜接法的秧苗斜切角度決定砧木—接穗拼接時公共區(qū)域長度,該區(qū)域最佳長度為多少時可以保證砧木和接穗貼合的面積最大,從而提高嫁接苗成活率?同時,砧木—接穗拼接的公共區(qū)域長度對人工用夾子一次完成固定動作的成功率有何影響?這些知識目前仍然未知,因此下一步工作亟需圍繞這些方面展開研究,以填補理論知識空白,進一步提升嫁接機性能。
1) 采用氣動驅動系統(tǒng)和PLC控制方式實現蔬菜秧苗的自動夾持、切割和對接動作。
2) 試驗結果表明,嫁接機平均作業(yè)效率為348株/h,平均嫁接成功率為93.3%,嫁接苗零損傷。
3) 該機工作性能穩(wěn)定可靠,總成本與市場現有嫁接機相比顯著降低,因此可為中小型育苗基地和種苗生產農戶提供技術支撐的同時節(jié)省生產成本,同時為農業(yè)機械化輔助裝置的研發(fā)和應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