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徽省亳州市委黨校 劉華景
政黨政治學原理表明,政治屬性是政黨的第一屬性。堅持不懈地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個永恒話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回溯黨的政治建設的百年源流,全面總結黨的政治建設的內在機理和歷史經驗,對于增強全黨拒腐防變和長期執(zhí)政的能力、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無疑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
一部中國共產黨百年成長史就是一部黨的政治建設發(fā)展史。1921年7月,黨的一大《黨綱》中規(guī)定了黨的名稱、理想目標、紀律、革命手段等。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對中國經濟政治狀況的科學研判,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制定出臺了黨的歷史上兼具形式與內容的首部黨章,初步構建起關涉黨的政治紀律的框架結構。另外,黨的二大黨章對黨的領導機關、組織運作體系、組織生活制度等問題作出規(guī)定,促進了黨組織的成長發(fā)展。為了批判各種非無產階級錯誤思想,1929年12月,古田會議上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核心原則,提出了加強紅軍政治工作的方針、制度,特別是要加強軍隊的政治教育的重要論斷。1939年10月,毛澤東提出黨的建設具有全國性、群眾性、鞏固性的特征,并明確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三位一體”黨的建設宏大格局,“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尤其是遵義會議之后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黨的政治建設有了快速發(fā)展并逐漸走向成熟。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認真剖析中國的社會性質,全面地深刻地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方向,謀制并描繪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目標和狀態(tài),指引中國革命繼續(xù)向前發(fā)展。1945年4月,黨的七大確立了黨的指導思想,最終確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標志著黨的政治體制和政治領導核心真正成熟起來。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特色和作風要求。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被賦予更大的使命擔當。1956年,黨在政治建設上進一步探索,鄧小平在黨的八大上提出維護黨的團結和統(tǒng)一是黨的政治建設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并重申堅持民主集中制是其重要政治保證。1962年,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在黨內外開創(chuàng)“六個又有”的黨內政治生活新局面。此外,針對黨內存在思想不純、政治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黨中央開展了一系列的整風、整黨和“三反”運動,黨在自我革命中得到了自我凈化,清正黨風、健康社風蔚然形成。然而,遺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政治路線占據黨的政治建設的主要地位,正確的政治航向出現了偏離,黨和國家的事業(yè)遇到史無前例的挫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工作重心及時轉移的正確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三大,在統(tǒng)籌把握基本國情的前提下,正式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此后,黨的政治建設主要任務是堅持不懈地貫徹落實這個基本路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世情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谷,西方反共敵對勢力企圖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從國情看,西方各種錯誤思潮洶涌而至,加之經濟社會長期積累的弊端也開始展現出來,社會上的不良風氣逐漸影響到黨群干部關系,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泛濫,黨面臨著新的考驗和新的問題。針對這些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江澤民對政治是什么、講政治的重大意義是什么、領導干部旗幟鮮明講政治的措施方法等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論述。此時,黨的政治建設的關鍵核心內容是培養(yǎng)和錘煉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黨員領導干部。進入新世紀,胡錦濤多次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注重增強政治意識,圍繞執(zhí)政黨的能力提升和先進性教育兩個主線來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向全黨提出了“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的政治要求。強國必須強黨,強黨為強國提供政治保證。黨的政治建設是根本性建設,因而要推動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務必要把黨的政治建設高質量發(fā)展作為立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把“黨的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的基本格局,置于黨的建設總布局的首要位置、統(tǒng)領地位。2018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七個方面舉措,尤其強調要增強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堅定性和自覺性。其后,為了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現實針對性、戰(zhàn)略指導性,2019年1月,中共中央專門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強調抓好黨的政治建設,把貫徹“兩個維護”當作首要任務,并部署了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基本方略,這是百年黨史上第一個關于黨的政治建設的綱領性文獻,也是新時代我們黨加強政治建設的最新實踐成果和制度成果。
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理論不是臆造出來的,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對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管黨治黨的實踐總結和經驗概括,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實踐的邏輯延展。
“黨是領導一切的”政治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實踐過程中取得成功的政治密碼。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的政治建設思想??谷諔?zhàn)爭時期,正是因為黨的堅強的政治領導才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1938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黨的一切工作由中央集中領導,在組織上實行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則”。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2月,《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要求全黨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統(tǒng)一領導。1962年1月,毛澤東正式提出了“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改革開放初期,黨政分開、以黨代政、政企不分等突出問題在黨內長期存在,鄧小平為了解決這一突出問題,提出黨的領導體制下實行一元化領導的思想。1989年6月,鄧小平同黨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談話時提到,選出并形成新的領袖核心有利于真正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他說“黨一定要有領袖,有領導核心”。1994年,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用中央文件的形式把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對于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確定下來,并且重申了“四個服從”最核心的是全黨服從中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和修頒一系列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方面的黨內法規(guī),筑牢了“黨是領導一切的”的制度保障。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被置于第一位,明確“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
黨的政治路線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基本路線、基本政策、基本方略的集中性闡述,與黨的中心任務和重點任務緊密相連。歷史實踐證明,科學制定和全面貫徹黨的政治路線,關系黨的生存發(fā)展和永續(xù)向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正是有了黨的政治路線的正確制定和嚴格執(zhí)行,我們黨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實現了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的地位。1937年8月,毛澤東提出黨取得革命成功的先決條件必須是依靠正確的政治路線,他指出,一個政黨依靠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一定能夠引導革命取得勝利。1948年4月,毛澤東闡明了政治路線與政策和策略之間的相互關系,制定政策和策略必須把黨的政治路線作為根本根據,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政治路線,政治路線對黨的一切工作起到總攬、統(tǒng)領的全局作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正是因為制定并在執(zhí)行中逐步完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黨的八大作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以及制定和堅持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經濟建設總方針,才為中國的發(fā)展奠定了基本政治基礎。然而,黨的八大制定的正確政治路線執(zhí)行過程中卻出現了失誤,給黨和國家事業(yè)帶來了一定程度挫折。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此后,鄧小平為維護貫徹落實好這條基本路線,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等論斷。2002年11月,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提出要按照黨的政治路線、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來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觀點。2012年11月,胡錦濤旗幟鮮明地闡明了“黨的路線是黨和國家生命線”這一重大論斷的意義所在,并進一步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要貫徹好“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最新判斷以及我國國情的變與不變特征,豐富了黨的基本路線內涵,提出了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使命。
所謂主線就是起主導作用的“線索”。就黨的政治建設而言,所有影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都是黨的政治建設直接指向的問題。要抓住黨的政治建設的“關鍵命脈”,必須從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做起。一百年來,黨的政治建設發(fā)展的主線,圍繞嚴格遵守黨的各項政治紀律,不斷強化并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而展開。1927年4月,黨的五大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紀律”這個范疇,首次創(chuàng)設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揭開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紀監(jiān)督的新篇章。1927年11月,《政治紀律決議案》制定出臺,這是中共黨史上嚴明政治紀律的黨內文件。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嚴厲批評紅軍中出現的目無紀律、組織松散的行為,提出“軍隊嚴明的政治紀律決定著政治任務的完成和質量”。后來,毛澤東正式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紀律要求。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政治紀律的方向和內涵開始發(fā)生轉變,逐漸過渡到重視黨內政治生活、解決黨內突出政治問題上來。全黨開始依托整風整黨,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進行先進性和純潔性教育,有效地遏制了黨員干部的各種違法亂紀行為。特別是查處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大貪腐案——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宣示著中國共產黨毫不姑息貪污腐敗的堅決態(tài)度,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基因、維護純潔黨性的決心。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黨的政治紀律被嚴重扭曲。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帶領全黨對黨紀國法進行撥亂反正,重塑黨的政治紀律權威。1980年2月,黨中央制定出臺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全面加強和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活作風,增強和鞏固了全黨團結統(tǒng)一的政治基礎。1992年10月,江澤民指出:“講政治紀律,首要的一條,就是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保證中央政令暢通?!?009年9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鮮明地提出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zhí)政地位之間的密切關系,“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zhí)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于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的重要性。2013年1月,在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正式明確了政治紀律的首要地位、基礎地位、核心地位。另外,習近平總書記把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當作關系黨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作為百年大黨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回答好、解決好如何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這個根本問題??梢哉f,能不能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衡量黨的政治建設實效的政治前提。
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才能統(tǒng)一全黨的意志,聚合全黨的共識,為完成新時代黨的使命奮斗。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理應把握好以下四點:一是政治立場和政治紀律上,必須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四個意識”,嚴格執(zhí)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在信仰、原則、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政治生態(tài)和政治生活上,必須嚴格執(zhí)行黨章黨規(guī),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四性”,即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zhàn)斗性,自覺抵制封建腐朽思想對黨內政治生活的侵蝕,共同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tài)。三是政治領導和組織原則上,必須完善和落實組織領導的各項制度,堅持民主與集中的有機結合,堅持黨內民主和黨外民主的統(tǒng)一,集中黨內外的一切智慧力量,進行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四是要突出領導干部這個關鍵。領導干部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核心主體,要牢牢抓住高級干部和優(yōu)秀年輕干部兩類“關鍵少數”,帶動全體黨員參與到政治建設中來,培養(yǎng)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厚植黨的政治建設基礎,確保全黨步調一致向前進。
制度規(guī)范具有根本性作用。黨的政治建設需要建立健全黨內法規(guī)體系,真正實現黨的政治建設制度化、規(guī)范化、體系化。黨的政治建設要善于利用特定的原則工具,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堅持“立改廢釋”原則,從整體上對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進行完善。對不適應黨的政治建設方面的法規(guī)內容,該修改完善的必須修改完善,該廢止的必須立即廢止,該制定新的必須立即啟動、研究、制定新的制度。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黨的政治建設靶向治療。比如,針對黨的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娛樂化、庸俗化、隨意化、形式化問題,黨員和黨組織違反“六大紀律”的突出現象和行為問題。還有黨內存在的理想信念動搖、政治目的不純、政治言行不當、政治領導弱化、政治能力不足等嚴重問題,認真研究制度治黨、把制度治黨貫穿黨的政治建設始終的方法,規(guī)范政治建設制度的各種程序,縮小黨內法規(guī)失位空間,填補突出問題解決的相關制度漏洞。此外,可以把吸納黨的政治建設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升華到制度層面,進一步推動黨的政治建設的制度建設,不斷拓展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外延。三是堅持執(zhí)規(guī)必嚴,強化監(jiān)督問責,增強制度執(zhí)行力度,確保全黨能夠把政治規(guī)范刻印在心上。一方面,強化政治監(jiān)督,針對政治監(jiān)督中發(fā)現的淡化政治、忽視政治乃至不講政治等突出問題,明確責任主體,進行追責問責,層層傳導壓力,保證黨的政治建設責任人履職盡職并擔負起主體責任。另一方面,要加大政治建設工作的監(jiān)督檢查,把質量評估與目標考核、追責問責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激發(fā)黨的政治建設責任主體的內生動力,產生執(zhí)紀問責的強大震懾,促使黨員干部始終嚴守講政治這根紅線,恪守講政治的底線。
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民心是黨內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中學習時強調:“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把贏得民心民意、匯聚民智民力作為重要著力點?!比嗣袢罕娪肋h是黨的根基血脈,群眾路線永遠是黨的生命線,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黨才有蓬勃的生命力。切實解決黨的政治建設的重大政治課題,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內在地要求:其一,黨的政治建設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好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問題,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其二,黨的政治建設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從根本上解決好為了誰的問題,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真正從群眾的現實需要出發(fā),優(yōu)先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各種利益問題,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其三,黨的政治建設必須牢固樹立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從根本上解決好依靠誰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過程中要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始終遵循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最高衡量評價標準。中國共產黨一定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政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關系著黨面臨執(zhí)政“歷史周期率”的能否出走、執(zhí)政地位能否長久鞏固,這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