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鋒 楊哲昀 李會敏 謝 敏 趙 勇 左新河,△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臨床醫(yī)學院,武漢 430061 2湖北省中醫(yī)院甲狀腺疾病診療中心,武漢 430074
甲狀腺相關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與甲狀腺疾病相關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復雜,涉及到遺傳、自身免疫、環(huán)境等因素[1]。目前較為認可的是“共同抗原”學說,即眶后的成纖維細胞和脂肪細胞表面存在促甲狀腺激素受體,為TAO和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Graves病)的共同抗原,可被促甲狀腺激素識別,從而引發(fā)免疫損傷。其患病率為90~300/10萬[2],男女患病比例為1∶(6~7),好發(fā)于40~60歲[3]。TAO患者多因眼球突出就診,可有眼瞼退縮、眼球運動障礙、球結膜水腫、眼部脹痛、干澀、流淚等不適,更甚者出現(xiàn)角膜潰瘍,復視及失明。目前臨床上采用的治療方案主要為大劑量激素沖擊和球后放療[4],不良反應較多,收效欠佳。近年來,有關中醫(yī)藥治療TAO的報道逐漸增多,但目前尚無公認的TAO中醫(yī)診療方案?;诖耍疚耐ㄟ^分析TAO辨證論治的相關文獻,對TAO的中醫(yī)辨證分型、證素及用藥特點進行總結,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文獻檢索以電子檢索為主,通過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檢索關于TAO中醫(yī)辨證分型的臨床研究文獻,整理后納入分析。檢索方式為:進入CNKI檢索頁面,選擇高級檢索選項,分別輸入主題詞為“甲狀腺相關眼病”或“TAO”或“Graves眼病”包含“中醫(yī)”或“辨證分型”或“辨證論治”或“證型”或“證候”,檢索期限為200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其余均設為默認,通過閱讀文獻摘要及全文再次篩選出符合本研究的文獻。
納入標準:①診斷明確,所有納入患者均符合TAO的診斷;②不伴有其他疾病及嚴重并發(fā)癥;③臨床研究文獻病例數(shù)≥20例。
排除標準:①并非以TAO為主要疾病進行的辨證論治;②數(shù)據(jù)相同的臨床研究文獻;③非臨床研究文獻或病例數(shù)過少。
由雙人雙機采取同一標準檢索符合TAO患者的辨證論治臨床研究文獻,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分別錄入文獻所涉及的病例數(shù)量、證型、病因及用藥信息等。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對證型進行歸納整理,如“痰凝血瘀證”“痰結血瘀證”“痰瘀阻絡證”統(tǒng)一規(guī)范為“痰瘀阻絡證”。據(jù)《中國藥典(2020年版)》和《中藥學(第十版)》對藥物名稱進行規(guī)范化處理,如“浙貝”規(guī)范為“浙貝母”,“山萸肉”規(guī)范為“山茱萸”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對文獻中所涉及的證型、證素、藥物組成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最初檢索出306篇文獻。通過篩選,本次研究共納入24篇文獻,收集到1509例TAO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據(jù)統(tǒng)計,納入病例中實證有773例,占比51.23%;虛證有377例,占比24.98%;虛實夾雜證有359例,占比23.79%。見圖1。
圖1 TAO證型虛實占比結果
據(jù)匯總分析,TAO常見中醫(yī)證型大致分為20類,頻次前5的證型依次為肝火亢盛證、陽氣虧虛+痰瘀阻滯證、腎陰虧虛證、氣陰兩虛證、痰瘀阻絡證。其中肝火亢盛證病例占比最高,為35.59%。見表1。
表1 TAO常見中醫(yī)證型
將統(tǒng)計所得的20種證型進行整理分析,共得到:①6個病位類證候要素,累計頻次1361次,頻次前3的病位類證候要素依次為肝(770次,56.58%)、脾(283次,20.79%)、腎(210次,15.43%),具體結果見圖2;②9個病性類證候要素,累計頻次2346次,頻次前3的病性類證候要素依次為火熱(640次,27.28%)、痰(393次,16.75%)、陰虛(379次,16.16%),具體結果見圖3。
圖2 病位類證候要素頻次圖
圖3 病性類證候要素頻次圖
根據(jù)24篇文獻所涉及的中藥處方,統(tǒng)計分析后得出TAO常用中藥以清熱藥為主,用藥頻次最高的藥物依次為夏枯草、黃芪、黃芩,藥物常用劑量分別為15~30 g、20~30 g、10~15 g。見表2。
表2 TAO常用中藥的類別及代表藥物
TAO在中醫(yī)歸屬于“鶻眼凝睛”“狀如魚胞”“魚睛不夜”等范疇,由于其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病機理未完全闡明,西醫(yī)治療手段有限,屬于臨床上常見且治療棘手的甲狀腺外疾病。中醫(yī)學認為TAO發(fā)病與外感邪氣、內傷情志、稟賦不足以及飲食水土等因素相關。《諸病源候論》中記載:“凡人風熱痰飲,漬于臟腑,陰陽不和,肝氣蘊積生熱,熱沖于目,使目睛疼痛,熱氣沖擊其珠子,故令脫出?!敝赋霰静〉陌l(fā)生與外感邪氣有關。明代王肯堂在《政治準繩·雜病》中也肯定了外感邪氣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謂其:“風熱壅阻,諸絡澀滯,目欲爆出矣?!焙蟠t(yī)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補充提出了情志、體質和環(huán)境等致病因素。通過研究近20年的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TAO患者以實證居多,占51.23%,虛證、虛實夾雜證占比大致相仿。中醫(yī)辨證證型排名前5的依次為肝火亢盛證、陽氣虧虛+痰瘀阻滯證、腎陰虧虛證、氣陰兩虛證、痰瘀阻絡證,比較少見的有水濕停目證、痰熱內盛證等。可見不同醫(yī)家思想多元,但氣、火、痰、瘀的病理機制為多數(shù)醫(yī)家所認可。陸芝蘭教授[5]認為TAO臨床上多以肝火亢盛證為主,主要病理因素責之火、痰、瘀三者。呂樹泉教授[6]認為TAO本虛標實,脾腎虧虛為發(fā)病之內在基礎,氣機郁滯為發(fā)病之關鍵病理變化,隨著疾病的進展而成痰瘀互結證。左新河教授[7]強調TAO的發(fā)生還與絡病息息相關,主要病機為痰、火、濕、瘀、毒停聚絡脈,采用逐瘀通絡、化痰通絡、利濕通絡、解毒通絡等方法治療本病。劉喜明教授[8]在臨床上則采用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的辨證方法,局部辨證主要辨突眼部位、輕重及有無滲出,整體辨證主要辨心肝火旺、肝膽濕熱、肝腎陰虛、痰瘀結目及水濕停目。
本研究顯示TAO病位類證候要素主要集中在肝、脾、腎,三者構成比之和占總體92.80%,病性類證候要素主要為火熱、痰、陰虛、血瘀、氣虛,其構成比之和占總體84.19%。根據(jù)證素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TAO病本在肝,肝司疏泄以調氣機,主藏血以養(yǎng)肝目,若“肝氣盛,為血有余,則病目赤?!备位鹱颇浚︷B(yǎng)不及,則目赤腫痛,畏光流淚;火熱相搏,灼燒津液為痰,則眼球突出;或肝氣不舒,木亢乘土,影響脾運,脾虛運化水濕不利,聚而成痰,氣滯痰阻于目,則胞瞼水腫。又平素體虛,腎水不足,陰不斂陽,肝陽上亢,則目赤腫痛;或病纏延日久,耗氣傷陰,氣虛無以推動血行,致痰瘀滯留肝竅,則目突難消。除此之外,本次研究還收集到相對較為少見的病性類證候要素如毒、陽虛等,體現(xiàn)了當代醫(yī)家對本病病機辨證的認識同中有異,呈現(xiàn)出思想多元化的特點。
據(jù)中藥處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結果,本病常用中藥種類覆蓋較為全面,其中以清熱藥(夏枯草、黃芩、赤芍等)、補虛藥(黃芪、白術、白芍等)、利水滲濕藥(茯苓、防己、車前子等)、止咳化痰藥(浙貝母、半夏等)為主,針對火熱、痰、陰虛等關鍵病因病機治療,正符合了TAO多因肝火亢盛、脾虛失健、腎陰虧虛等致病的特點。夏枯草性寒,味辛苦,入肝、膽經,有清肝瀉火、散結消腫、明目之效。相關藥理學研究表明,夏枯草有抗炎、抗過敏、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9]。有學者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夏枯草對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17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借此改善了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淋巴細胞的損傷[10]。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之效。黃芩中有效成分主要為為黃酮類化合物,張倩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芩素可以顯著抑制IL-6和TNF-α的釋放,同時伴有良好的劑量依賴性。黃芪性微溫,味甘,入脾、肺經,為補中益氣要藥,素有“東北小人參”之稱。相關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多糖可以通過調控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信號轉導通路降低IL-6、TNF-α等因子的含量,從而發(fā)揮抗炎作用[12]。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有養(yǎng)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效。石晶等[13]觀察白芍對斜視性弱視模型貓的治療作用時發(fā)現(xiàn),白芍可以提高視皮質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的表達,加強視皮質的神經元突觸興奮性,從而治療斜視性弱視。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健脾寧心、利水滲濕,相關藥理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可以通過升高Treg并降低Th17細胞的比例,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中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還能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發(fā)揮抗炎作用[14]。仲景常用茯苓配半夏以發(fā)揮滲利痰濁的作用,茯苓淡滲利濕,半夏溫燥化濕,二者配伍,相須而用,不論痰之虛實,均可驅逐[15]?,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還發(fā)現(xiàn),半夏生物堿與糖皮質激素作用相似,對炎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6]。浙貝母性寒,味大苦,長于化痰散結;其主要成分包括甾醇類生物堿、淀粉和皂苷,相關藥理研究已證實貝母堿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TAO患者成纖維細胞的增殖,且有明顯的劑量依賴性[17]。
當今,醫(yī)學界已愈發(fā)重視TAO及其伴隨的一系列癥狀對患者軀體及心理上所帶來的傷害,但現(xiàn)有的治療方案在安全性和適用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核心病機為肝火上沖眼目,病位在肝,涉及脾腎,治療上多以清肝瀉火、利水滲濕、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陰等法為主,結合患者不同階段出現(xiàn)的癥狀臨證加減為輔。本研究試圖通過文獻研究總結TAO的中醫(yī)辨證及用藥特點,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大樣本的病例數(shù);部分病例分型不明,或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部分研究對同一證型納入標準不一致等。推測其原因有:關于中醫(yī)藥治療TAO文獻大多集中在名家經驗,缺乏大樣本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文獻;各醫(yī)家認識不一,尚無統(tǒng)一的中醫(yī)診療標準,使得研究結果精確度略顯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要開展更多、更細致的臨床研究工作,以期進一步完善TAO的中醫(yī)藥診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