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亮
目前,中國傳統建筑及文化傳承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對傳統建筑進行修繕與保護時,如果對傳統建筑形制及工藝技術特點缺乏初步了解,在實際工作中難免會使用一些不恰當的施工工藝,從而對傳統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了解一些淮安當地傳統建筑的真實情況,對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更新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對淮安地區(qū)傳統建筑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和測繪,整理、分析并總結了大木構架的平面、立面、剖面所具有的特點。
該地區(qū)的傳統建筑平面柱網排布規(guī)則有序,傳統民居房屋大多為三開間,進深為三進深或四進深,但有些傳統建筑遺址或現存的官式建筑則有較為復雜的柱網排列,開間多達五開間或七開間(實例較少),進深多為五進深。通過調查分析可知,該地區(qū)傳統官式建筑和民居的通面闊與通進深的比值為(1.4 ~1.6)∶1,但也有極少數傳統民居建筑平面比例不在此范圍內。當房屋為三間二進時,該比例就偏小,房屋平面顯得方正;當房屋為三間三進時,該比值就接近于(1.6 ~1.8)∶1,比例偏大,平面顯得偏長,比例更合理。綜上所述,大多數傳統民居通面闊與通進深平均比值約為1.6 ∶1。
該地區(qū)傳統官式建筑屋架主要為抬梁式和穿斗式并用的構架形式,一般帶前廊,在廳堂木構架中大多設置有軒廊,而在民居中則常為穿斗式屋架。但不論是官式建筑還是普通民居,建筑山墻部位無一例外采用磚墻進行節(jié)能和安全維護。同時,山墻處的木構架和山墻墻體常采用墻釘進行拉結處理,形成硬山擱檁式的建筑屋架體系。在現存?zhèn)鹘y民居中,屋架主要以五架梁居多。五架梁的梁架樣式有步柱造、金柱造、中柱造、檐柱造以及秤鉤梁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步柱造、金柱造和中柱造。通過數據分析得知,傳統民居不同部位的步架取值大體相等,大部分民居第一步架取值(即檐步架算值)為0.45 左右,這也說明了淮安地區(qū)傳統民居的屋面舉高情況變化不大。在剖面方面,傳統官式建筑和普通民居的屋架總舉高與總架深的比例大多接近1 ∶3 ~1 ∶4,整體屋面坡度較為平緩。
通過數據分析,在傳統官式建筑和民居立面上,檐柱高和屋面總舉高的比例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檐柱高與屋面總舉高之比約等于3 ∶2,如朱占科故居的正屋和倒座。(2)檐柱高與屋面總舉高之比約等于5 ∶2,如秦煥故居的大門與中廳。(3)檐柱高與屋面總舉高之比約等于2 ∶1,如楊士驤故居的廂房。由上述比例可知,民居中檐柱高與屋面總舉高的比例變化較大,不盡相同。受淮安當地夏季較濕熱的氣候影響,一半以上房屋的檐柱在建筑整體立面上的比例較高,便于夏季房屋內部通風散熱。
1.4.1 柱
在傳統木構架中,柱子是主要的豎向承重構件,包括外檐柱、檐柱、中柱、山柱以及屋架上的瓜柱等。柱子形狀主要為圓形,柱身外觀簡潔,僅刷桐油或青黑色油漆;柱徑尺寸較為統一,各部位的柱徑尺寸相差不大;大多數的單層建筑檐柱直徑約為200 mm,內柱或山柱約為260 mm;兩層閣樓檐柱直徑為160 mm ~190 mm,內柱與檐柱的尺寸一般相等,相比單層民居柱徑稍小。除了了解各單體建筑的柱徑外,通過總結所有調查的官式建筑與民居后發(fā)現,檐柱的柱徑與柱高之比大多為1∶16~1∶20,總體比例稍等細且高[1]。
1.4.2 梁
梁是木構架中的承重構件,其截面形式大多為圓形,在梁端多有卷殺。梁的截面尺寸一般小于柱徑尺寸,在年代較早的民居屋架中還遺存有月梁形式。整個抬梁式木構架在向上抬梁的過程中,梁的高、寬尺寸也逐漸減小,而穿斗式梁架中梁的高、寬尺寸變化較小。檁置于木構架的梁上,截面也多為圓形,檁上再置望磚。另外,部分民居中的梁、枋之間還雕刻有鯉魚荷花、菊花和云墩等主題的圖案。
廳堂類住宅一般設有前廊,廊內設軒,軒為淮安民居屋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抬梁式、穿斗式和軒相結合組成的木構架形式使淮安民居的屋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此外,部分民居的過廳或廳堂的檐部,由于出檐較遠,在伸出檐口的梁上放置替木,替木上再放置挑檐檁來承擔出檐的重量,在伸出檐口的梁下方一般還會設置木撐牙[2]。
1.4.3 樓板
除了單層傳統建筑,當地還有少量2層閣樓形式的建筑,其內部木構架由墻柱、層間梁、樓層龍骨和樓面板組成。該木構架的傳力方式是由樓面板傳力給樓層龍骨,樓層龍骨再將力傳遞給層間梁,層間梁將力傳遞給墻柱,然后墻柱再將力傳遞給基礎。
這種結構方式和傳力方式保證了受力的合理性和樓板的承載能力。樓面板一般由厚約3 cm、寬12 cm ~15 cm 的實木板通過企口榫搭接而成,然而樓層龍骨尺寸較大,約為8 cm×6 cm,間隔30 cm ~40 cm。
在當地傳統建筑中,屋架形式采用硬山擱檁式[3]。硬山墻體除了有部分承重作用外,還起著圍護和保溫的作用。墻體砌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材料創(chuàng)造了“里生外熟”的獨特建造方式,即用青磚壘砌墻體,外層為磚砌清水墻,內層填充碎磚、泥漿,墻體較厚。這種建造方式既充分利用了當地常見的材料,又降低了造價,有很好的保溫效果,是當地民居中常用的砌墻方法(圖1)。墻體采用的黏結材料以石灰、豆秸灰或青灰的拌合物為主,也是當地常見的材料。另外,磚墻砌筑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砌筑方式有多順一丁、三斗一扁、一斗一扁和全順十字縫。
圖1 淮安某民居墻體(來源:作者自攝)
當地傳統建筑屋頂筑脊有等級較高的官式和普通民居兩種形式。較高等級的如淮安府衙建筑群,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其中大堂采用懸山屋頂,其余單體大多為硬山頂。在屋脊造型上,大堂采用稍帶弧度的正脊,用筒瓦砌筑成鏤空脊,然后在屋脊中間加磚砌筑部分實體并塑造圖案,并在正脊兩端設魚龍吻;在垂脊處理上,則采用了簡單的披水梢壟[4]。民居的屋脊一般用青瓦疊砌成兩端起翹的造型,如圖2 所示。
圖2 淮安傳統民居屋脊樣式(來源:作者自攝)
瓦作以小青瓦屋面為主,常采用壓六露四的方式鋪砌,即灰色板瓦一仰一俯鋪設成具有韻律的合瓦屋面。屋面鋪設的瓦構成一排排自上而下的瓦壟,各壟仰瓦形成水溝便于排水。屋檐的瓦頭有封頭和不封頭兩種,封頭的瓦頭和滴水上燒制有龍、天官賜福、福、祿、壽、麒麟與鳳、八卦、貓頭等圖案,這些圖案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福。而不封頭的檐口用石灰漿做底結束,是較簡單的做法。以上做法都能使椽頭不受侵蝕,抵擋風吹、日曬、雨淋,延長檐口的使用壽命。
該地區(qū)傳統建筑中比較有特色的小木作,如隔扇門、支摘窗和欄桿等,留下了較多翔實的資料。隔扇門與支摘窗是安裝于金柱或檐柱間的,而欄桿多用于閣樓的內外庭院周邊,隔扇門一般是由外框、抹頭、隔扇心、裙板以及絳環(huán)板組成。絳環(huán)板為安裝在相鄰兩根抹頭之間的小塊隔板;隔扇心位于整個隔扇門最上面的位置,其中組成隔扇心圖案的木條或者雕刻稱為窗欞,窗欞的內容大多為“宮式”“書條格式”“燈景式”“步步錦”和“冰裂紋”等;裙板則是安裝于隔扇門下部的隔板,大多為實木板且無雕刻,只有少量門扇的裙板采用雕刻,雕刻圖案多有吉祥的寓意,如五“蝙”同壽等。
在當地傳統建筑雕刻裝飾中,有磚、石、木3 種雕刻材料,這3 種材料雕刻裝飾融入了南方、北方的雕刻技藝,逐漸成為淮安地區(qū)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在當地,石雕主要應用在院落或建筑大門的門鼓石、石獅和柱礎花紋等構件上;磚雕用在門、窗部分墻體和撐牙等部位;木雕則主要用于建筑外檐的雀替、花版、撐牙等位置(見圖3)。另外,民居中的雕飾題材與內容豐富多彩,多以瑞獸、植物、吉祥圖案等為主,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與意味。
圖3 淮安傳統民居檐下撐牙形象(來源:作者自攝)
油漆作主要用于當地較高等級的官式傳統建筑中或者是富貴人家的民居中,一般普通民居建筑中油漆作使用較少。為了做好防潮和防腐工作,整個木構件的表面要經過油漆處理。當地涂刷油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清漆,只采用桐油刷飾梁、椽等構件,具體方法是在木構架外表面做好膩子并打磨光滑,再刷桐油,使整個木構架看上去清新、自然,裝飾樸素淡雅。二是使用當地傳統材料,如桐油、血料、磚灰、麻絲、礦物質顏料等,利用黏結劑,并通過裹麻布的操作方式實現木構件的防潮和防腐,完工后的油漆面層質地堅硬光滑,無任何開裂現象(見圖4)。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第一,在打磨光滑并涂刷了桐油的木柱或木構件表面涂刷青灰膩子,找平表面,然后打磨光滑再上膩子,反復多次;第二,在光滑的膩子表面用麻布包裹柱子后再抹青灰,然后找平打磨光滑,反復多次;第三,在找平層上涂刷動物血料、青磚灰或礦物質顏料的混合物作為保護層和面層[5]。
圖4 淮安某正屋室內柱表面的油漆作(來源:作者自攝)
本文總結了淮安地區(qū)傳統民居建筑的建筑形制情況和大木作、磚石作、屋頂筑脊與瓦作、小木作、磚石木雕作以及油漆作等建筑工藝技術特點。通過對比分析,找到當地傳統建筑形制和傳統工藝技術的普遍性和通用性的做法,使人們充分認識并利用這一成果,為該地區(qū)傳統建筑的設計與修繕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