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豆子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擾:父母對孩子的那份愛,孩子感受不到;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溝通總是沒有結(jié)果。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12355青少年服務(wù)臺專家,北京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wù)中心名譽理事長宗春山在《公益講堂》欄目上提出:“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溝通出現(xiàn)了問題,說話不等于溝通,這也是很多家長對溝通產(chǎn)生的誤 解?!?/p>
溝通90%靠的不是語言,而是行為,包括肢體動作、表情等因素在內(nèi)。在此,宗春山提及了“前語言”的概念,即在嬰兒掌握語言之前,有一個較長的言語發(fā)生的準備階段。很多人認為嬰兒時期孩子不會說話,所以才只能靠肢體語言溝通,等孩子會說話了,就不用肢體語言溝通了。而宗春山指出:“前語言是終身語言,例如夫妻之間、親友之間很多溝通根本不需要語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對方就明白你想表達的意思,這也是前語言的應(yīng)用。跟孩子溝通時也是如此,如果你說的話和你的表情、動作等行為不一致時,孩子會對此產(chǎn)生誤解,從而無法達成有效溝通?!?/p>
與孩子溝通的目的不是教育對方,而是與對方合作。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如果經(jīng)常使用“你必須”“你應(yīng)該”等詞匯,不能稱之為溝通,而是命令。如果是合作,那么在雙方交流的過程當中就應(yīng)該有退讓,而不是強制命令。這時有的家長不禁會問:“那如果孩子提出不想上學,我的退讓是同意孩子不上學嗎?”宗春山表示:“不是的,你退讓的是你對他這個行為的理解。我可以理解你不想上學的感受,但是我不一定同意你不上學的行為?!?/p>
溝通的另外一個目的是構(gòu)建孩子的大腦,即讓孩子學會如何調(diào)整自己的不恰當行為。人類對嚴厲的聲音本能會有一種恐懼感、憤怒感或麻木感。這是人類的大腦細胞當中天然存在的本能。面對威脅的時候,它就會想要去戰(zhàn)斗、反抗。所以當父母表情非常嚴厲、動作非常粗魯?shù)臅r候,往往會激發(fā)孩子的攻擊行為和不安行為,很有可能會跟家長產(chǎn)生對抗。所以如果想要建立溝通,恐嚇、打罵是行不通 的。
人類的大腦有兩大本能,先是尋求安全,人類的大腦在進化的過程當中,先考慮的是如何生存,然后才是生活。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中讓孩子沒有安全感,那么溝通的大門基本已經(jīng)封閉了。缺少安全感,大腦本能地就會開啟防御系統(tǒng),此時,如果家長批評孩子是沒有辦法進行有效溝通的。無論是真理、建議,還是父母的愛,孩子都接收不到。所以,如果想與孩子順利溝通,應(yīng)先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 感。
大腦處于變化發(fā)展中,雖然是終生可以改變的,但在人3歲左右,基本就達到了一個成熟大腦的結(jié)構(gòu)。家長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在影響著孩子腦細胞的鏈接。在此期間,家長給孩子定下清晰的規(guī)矩,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什么是被認可的行為。這也意味著家長的行為不能是混亂的、不受控制的,情緒應(yīng)當是平穩(wěn)的,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腦部發(fā)育,幫他們構(gòu)建約束和規(guī)則。
如何讓孩子安全、快樂地接受父母的建議,甚至接受父母的批評呢?宗春山認為有效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立情感連接,而情感連接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肢體接觸。
策略之一:表達安慰
小朋友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也是在犯錯誤的過程當中成長的。比如小朋友之間打架,家長可以安撫性地詢問:“打別人是不是自己也充滿了憤怒呢?打別人的時候自己是不是也特別害怕?”
策略之二:認同
向孩子的主觀感受靠攏,學會從孩子的視角感受問題。認同孩子的感受,也意味著不能將孩子所經(jīng)歷的事情全盤否認或大事化小。當孩子哭了,家長總說不許哭。為什么不許呢?哭也是孩子情緒的表達,他或許害怕、委屈、傷心……家長未必認同孩子的行為,但可以認同孩子的情緒。此時家長可以說:“你現(xiàn)在是不是特別委屈?過來,媽媽抱抱你。你現(xiàn)在是不是特別憤怒呢,你想干點什么可以讓你覺得不憤 怒?”
策略之三:閉嘴,先傾聽
溝通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傾聽,要看著孩子的眼睛,聽孩子講述發(fā)生的事情及自己的感受。切記傾聽時閉上嘴巴,不要急于評價。
策略之四:反饋你所聽到的
傾聽后,家長可以將孩子所說的話反饋給他們,讓孩子知道“我已經(jīng)理解了你的意思”。此時,又將我們帶回到第一個策略—表達安慰。那么有的家長又會問了:“這樣就行了嗎?孩子的情感大門打開了,溝通的連接建立了,那我什么時候給孩子講道理 呢?”
為什么要急于講道理呢?其實道理孩子們都懂,但是在情緒爆發(fā)的那一瞬間,道理是沒有用的,建立好情緒連接后,要善于理性引導。例如弟弟把哥哥的作業(yè)本撕了,哥哥回手就打了弟弟。宗春山建議比較良性的處理方法是:父母先聽完孩子的講述— 認可孩子的情緒— 限制孩子的行 為。
“弟弟把你的作業(yè)本撕了,你生氣了。爸爸知道你肯定很憤怒,爸爸也覺得弟弟做得確實不對,不可以這么對待哥哥。但是下次你可不可以換一種方式對待弟弟的錯誤呢,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嗯,下次我可以告訴爸爸,我也可以警告他,下次我會耐心跟他講的?!?/p>
孩子是懂道理,知道對錯的,只是在青少年時期孩子的大腦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時就需要家長通過有效的溝通、安慰、認同、傾聽、反饋等過程,在孩子情緒平和后,再理性引導,以此幫助孩子設(shè)定界限,構(gòu)建大腦。
設(shè)定界限是為了幫助孩子開發(fā)上層大腦,讓他們知道管理自己的行為。設(shè)限的目的不在于強調(diào)“不”,而在于幫助孩子識別行為界限的重要性,這樣他們才會懂得何時剎車。切記,此時家長不要只記得設(shè)定限制,也要表達出你對孩子的愛。
家長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行為都在改造著孩子的大腦,家長的每一個理性的行為都在訓練孩子如何理性地思考,他在跟你學習。所以,做父母也是一門大學問,家長應(yīng)該修好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