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朱燁
“他是個極端主義者,是個唯美主義的漂泊者。他,以路為家?!?/p>
——
面對文明社會的浮躁不安和物欲橫流,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逃離方式。也許世界的盡頭有一方自由的熱土,于林或于市,總有一處能安住心。于是,人們開始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奔馳向前。
可有沒有人想過,那些被放大的形式上的自由,到頭來可能只是一場狹隘的意氣用事。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影片《荒野生存》給我們的是一個真實又殘酷的答案。
當我看完這部時長兩個半小時的影片后,我突然覺得那些成天叫嚷著“be a country man”的人,大部分內(nèi)心都住著一個club man。他們是渴望被束縛的。
他們想要伴侶、想要baby、想要和這個社會有更多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讓他們得以感知自己的存在。同時,他們也渴望交流,渴望被記得、被需要、被愛,這些渴望讓他們得以感知自己的價值。
說到底,那些時刻想要得到認可的人,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因為人的欲望總是多過需求。有真正自由的人嗎?我只能說,孤獨的人相對自由。就像影片中的男主,他欲追求自由,必先享得孤獨。
孤獨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他剪斷了身份證,剪斷了銀行卡,剪斷了一切曾與這個社會發(fā)生過關(guān)系的證明。他放棄似錦的前程,放棄優(yōu)渥的家境,把所有的存款都捐給了美國饑荒救濟會。他不想再受世俗文明的毒蝕,他選擇遁世絕俗,在他鐘愛的書籍中找到同路的知己。
可現(xiàn)實呢?
他以為與書同行,就能獲得野外生存的技能,可書本讓他誤食有毒的野草。他以為把錢捐給饑荒救濟會,自己就不會挨餓,但在那個陽光明媚的清晨,是饑餓奪走了他的生命。
這就是他想要的自由嗎?那種不管不顧、謀劃已久的孤獨上路,是你們想要的自由嗎?
影片名為“into the wild”,可究竟哪里才是wild?是不是一定要與文明社會斬斷一切關(guān)聯(lián),才算是into the wild?
他這一路,沿途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殷勤的友情,有送上門的愛情,還有莫逆之交的親情。這些基本上涵蓋了人與人之間的全部情感類別,都被他禮貌又斷然地拒絕。
我覺得這只是一種膚淺的自由,太注重于形式。其實,他并不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卻急著要與這個社會劃清界限。他就像一首旗幟鮮明的搖滾樂,只有曲調(diào)沒有歌詞。
影片最后,他度過了一整個漫漫寒冬,享受一個人的孤寂時光,卻沒能捱過春暖花開、大地復(fù)蘇的春天。他在荒野里仰望天空,與人世間告別。
他用余力寫下一句“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是呀,只有分享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但這并不是一個需要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得出的道理呀!
我很想知道他臨終之前沒能分享的快樂是什么。
是櫛風(fēng)沐雨的日出日落?是曾經(jīng)踏過的山川河流?是無處可棲的深夜?還是自言自語的黃昏?是吃夠了沙子才回到的城市?還是拖著小皮筏穿過的沙漠?
我想,這些都不是吧。當生命走到盡頭,他一定很想面帶微笑,投向父母溫暖的懷抱。否則,那一刻又怎會有淚花在眼角?
所以,請珍惜那些流年輾轉(zhuǎn)還守候在自己身邊的人吧,不要等到想分享的時候,放眼四周,只剩孤身一人。真正的自由,存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不在別人眼里。自由和快樂幸福,并非天生死對頭。